双减政策对中学语文作业设计的影响与思考
文辉
资兴市空军招飞预备生源学校 423400
摘要:自“双减”政策实施以来,中学语文作业设计面临新的变革压力与实践挑战。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与提升作业育人价值的双重目标下,传统以重复性、机械性为主的语文作业设计模式逐步失去适应性,如何在“减量”的同时实现“增效”,成为当前语文教师亟需思考与探索的问题。本文在深入分析“双减”政策背景与语文教学改革需求的基础上,结合当前作业设计的现实问题,探讨“双减”政策对作业理念、内容选择、形式创新、评价方式等方面带来的深层影响。文章提出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语文作业转型路径,强调任务驱动、生活关联、自主探究与多元表达的有机融合,并在实践层面构建可操作的优化策略,以期为提升语文作业的教育功能和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借鉴。
关键词:双减政策;中学语文;作业设计;教学改革;核心素养
引言
“双减”政策的颁布是国家教育改革的重要标志,其目的在于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压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成长。在此政策背景下,中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与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其作业设计不仅要减少数量、控制时长,更应突出作业的育人价值、审美内涵与思维拓展功能。长期以来,语文作业普遍存在重复性强、缺乏趣味性与个性化、重结果轻过程等问题,影响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新形势下,语文作业设计需回应“双减”政策提出的“提质增效”要求,打破以往机械训练导向的思维定势,朝向素养导向、多元评价与任务驱动的方向转型。本文试图从“双减”政策影响机制出发,聚焦当前中学语文作业设计存在的典型问题,通过教学实践反思与策略优化分析,探索在政策指导下提升语文作业质量的可行路径,为语文教学改革实践提供系统性思路。
一、双减政策背景下语文作业设计的核心导向变化
(一)从“作业量控制”向“作业质提升”转型
“双减”政策明确要求中学阶段语文作业总量要合理、时长要适度,这对教师作业设计提出了更加精细化与科学化的要求。原先依靠高频率、大密度书面训练提升成绩的模式必须转变为在有限时间内提高思维深度、知识关联性与语言表达能力的新方式。这意味着教师需要从内容选取、任务设定到评价方式进行整体重构,提升作业的思维价值与文化内涵,使其成为教学延伸与学生思维训练的重要载体,而非简单重复教材内容的工具。
(二)从“知识点巩固”向“语文素养发展”拓展
传统语文作业设计多以字词训练、阅读理解、背诵默写等知识性内容为主,缺乏对学生审美感知、文化理解、语言运用与逻辑表达等方面的系统培养。在核心素养理念引导下,语文作业应当以培养语言建构能力、思维品质与文化认同为根本目标,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验语言魅力与文化内涵,在真实语境中构建语文知识体系与个体认知框架。这一转向促使语文作业从狭义知识点巩固扩展为综合性语文活动的生成平台。
(三)从“教师主导”向“学生参与”转变
在“双减”政策推动下,教师从“布置者”角色向“引导者”“设计者”转变,作业不再是教师教学的附属品,而应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表达思考、发展个性的重要路径。作业设计应充分考虑学生学习兴趣与认知差异,提供多样化、分层式选择空间,引导学生从被动执行走向自主学习与创造实践,提升作业的互动性与生成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二、当前语文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与转型压力分析
(一)作业形式单一缺乏多样性与生活化
大量作业依旧停留在纸笔书写层面,形式以默写、仿写、习题式练习为主,内容与现实生活脱节,缺少与学生日常经验、社会观察、文化现象的有效对接,导致作业缺乏情境感与现实意义。学生在作业中难以形成“语文即生活”的认知,影响其语文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力。
(二)作业目标模糊导致训练效率低下
部分教师在作业布置中缺乏清晰的目标设定,仅凭教学进度选择课后练习或资料试题,忽视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与发展需求,致使作业难度偏离学生实际水平。目标模糊不利于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形成明确的认知路径,甚至出现机械应付、流于形式的现象,作业的育人价值与提升作用大打折扣。
(三)评价方式单一忽视过程性与多元反馈
传统语文作业评价以“对错”为标准,强调结果导向,缺乏对学生作业过程、思维路径、语言表达策略的深层关注,造成学生对作业结果的片面追求。缺少激励性与指导性的评价方式,使学生难以从作业中获得成就感与成长反馈,进一步影响学习动力与内在价值认同。
三、语文作业优化路径的理论建构与策略重塑
(一)强化作业设计中的核心素养导向意识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理念,语文作业设计应聚焦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审美体验与文化理解等维度,避免单一技能训练向综合素质培养的偏离。例如,可通过策划校园新闻采访、设计主题阅读日志、组织微讲演与文化体验记录等多种形式,实现语言与思维的同步拓展。同时要明确不同作业任务对应的素养目标,建立作业目标—活动设计—评价机制的有机对应关系,使每一项作业都具备明确育人功能。
(二)探索任务驱动型与项目化作业设计
在“双减”背景下,语文作业可尝试采用项目式学习理念,将课程内容融入真实任务中,如策划小剧场改编、组织主题探讨会、制作社区口述史文案等任务,将语文学习融入社会文化与人际交往中。任务设计需具有探究性、开放性与创造性,能激发学生思考与表达的主动性,同时引导其自主搜集资料、组织语言、交流成果,逐步建构系统化语文能力。
(三)构建“书面+非书面”多元作业体系
传统作业以书面输出为主,缺乏图像、音频、视频等多模态表达路径,限制了学生多元思维的发展。语文作业可结合学生兴趣,引入视频讲述、音频配音、手抄报制作、数字故事创作等形式,鼓励多通道、多感官表达方式,丰富语文作业内涵与表达方式,增强其趣味性与参与度。在非书面作业中,学生的思维与情感更易被激发,语文学习由此更具生命力。
四、协同推进机制与评价体系构建建议
(一)构建家庭—学校—社会联动作业协同机制
语文作业设计应融入家庭教育与社会资源,引导家长与社区共同参与作业规划与实施过程。教师可设计“家庭口述史记录”“老物件故事采写”“社区文化观察日志”等任务,将作业嵌入真实情境中,提升作业的实践性与社会性。学校应建立教师间作业协调制度,防止作业总量超标与重复布置现象,形成年级统筹、学科协同的作业设计机制。
(二)改革评价体系体现过程性与激励性
在评价层面,语文作业应建立“形成性+总结性”“自评+互评+师评”的多元评价体系,注重学生在作业过程中的思维变化与情感投入。评价语言应富有激励性与指导性,既指出问题,也引导改进。可通过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成果展示墙、作业研讨会等方式,促进学生间交流与互学,提升作业的反馈效能与自我价值感。
五、结语
“双减”政策对中学语文作业设计既是压力也是契机,它促使教师重新思考作业的教育价值与实施逻辑,从“布置作业”向“设计学习”转型。这一转型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学习规律、认知特点及社会发展需求出发,科学规划作业目标与内容,不再满足于课后知识的简单重复,而要通过作业引导学生进行更为深入的思维加工与语言实践。语文作业设计需以核心素养为指引,强化生活关联与文化沉淀,构建任务驱动、多元表达与深度评价相结合的作业体系。教师应关注学生语言实践能力、审美鉴赏能力、思维品质与文化理解力的全面提升,结合语文学习的综合性与开放性,设计富有探究性、交互性与创造性的作业形式,真正实现“语文学习生活化、作业内容多样化、学习过程可持续”。在实施过程中,需统筹政策、资源、评价与管理等多个维度,建立起适应时代发展与学生成长需求的作业支持机制,推动学校管理机制、教师专业发展与课程资源建设协同提升。唯有如此,语文作业才能真正发挥促进学生语言能力发展与人格完善的重要作用,为语文教育质量提升贡献实质性力量,进而支撑学生在多元社会中具备良好的表达能力、文化素养与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游曼.初中语文教学中书法教育实施的现状研究[D].西南大学,2015.
[2]高香萍.初中语文文本解读的误区与解决对策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6.
[3]周玮贤.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