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孪生技术在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靳语琪
天津市津南区水务事务中心 天津 300350
全球气候变化与城市化进程加速,导致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洪涝干旱、水质污染等问题频发。传统水资源管理依赖人工监测与经验决策,存在数据采集滞后、模拟精度不足、应急响应迟缓等局限。例如,流域洪水预报多依赖历史数据推算,难以精准捕捉极端天气下的水文动态;跨区域水资源调度因缺乏实时动态模拟,常出现供需失衡现象。
数字孪生技术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水利工程的深度融合产物,通过 “物理实体— 虚拟模型 — 数据交互” 的闭环体系,实现水资源系统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复刻与动态管控。其核心价值在于打破 “信息孤岛”,构建全域感知、精准模拟、智能协同的管理模式,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技术支撑。近年来,我国在流域治理、城市供水等领域开展了数字孪生应用试点,验证了其在提升管理效能中的显著作用,亟需系统梳理其应用路径与实践经验。
一、数字孪生技术的核心内涵与技术架构
(一)核心内涵
数字孪生技术是指通过传感器网络采集物理水资源系统的实时数据,构建与实体时空一致的虚拟数字模型,实现两者的动态交互与协同优化。在水资源管理中,这一技术不仅能复刻河流、水库、管网等物理实体的几何形态,更能模拟水流运动、水质演化、工程运行等复杂过程,形成 “感知 — 建模 — 分析 — 决策” 的完整闭环。例如,某水库数字孪生系统可实时同步水位、渗流、闸门状态等数据,虚拟模型能动态推演不同泄洪方案下的下游水位变化,为调度决策提供量化依据。
(二)技术架构
1.感知层:构建 “空天地水” 一体化监测网络,整合卫星遥感(获取流域降水、植被覆盖数据)、无人机巡检(识别岸线侵蚀、违建占用水域)、地面传感器(采集水位、流量、水质等参数)及水利工程监测设备(闸门开度、泵站功率),实现水资源全要素、全时空数据采集。数据通过 5G / 北斗等通信技术实时传输至云端平台,为虚拟建模提供基础支撑。
2.建模层:融合水文水动力模型、水质模型与三维地理信息系统(GIS),构建多尺度、多物理场的虚拟流域模型。通过 BIM 技术实现水利工程的精细化建模,结合机器学习算法优化模型参数,提升虚拟场景与物理实体的映射精度。例如,在城市供水系统建模中,需精确刻画管网拓扑结构、水力损失系数,确保虚拟模型能真实反映管网漏损与压力分布[1]。
3.应用层:开发面向不同场景的功能模块,包括实时监测仪表盘、多情景模拟引擎、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等。通过可视化平台将虚拟模型的运算结果转化为直观的动态图表,如流域洪水演进动画、水库调度方案对比曲线,辅助管理者快速理解复杂信息并制定决策。
二、数字孪生技术在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场景
(一)流域洪水监测与预警
数字孪生系统通过整合降水雷达数据、水文站实时水位与河道地形数据,构建流域洪水数字孪生体,实现洪水过程的动态模拟与精准预警。例如,在长江中下游流域应用中,系统可实时接收每 15 分钟更新的降水数据,结合河道糙率、堤防高程等参数,推演未来 6 小时内洪水淹没范围与水深分布,精度误差控制在 5% 以内。当预测水位接近警戒值时,系统自动触发预警,同步推送疏散路线与防洪工程调度建议,较传统预警模式提前 2—3 小时响应时间。
(二)跨区域水资源优化调度
针对多水源、多用户的复杂水资源系统,数字孪生技术可模拟不同来水情景下的供需平衡关系,生成最优调度方案。以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为例,数字孪生平台整合丹江口水库入库流量、沿线城市用水需求、渠道渗漏损失等数据,构建 “水源 — 干线 —用户” 全链条虚拟模型。通过模拟不同调水流量、时段分配方案对受水区地下水补给、生态基流的影响,优化得出 “丰水期多调水补库、枯水期精准配给” 的调度策略,使受水区供水保证率提升至 98% ,同时减少渠道弃水约 1.2 亿立方米 / 年[2]。
(三)水利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
在大型水利工程(如水库、水闸)运维中,数字孪生技术实现从设计、建设到运行的全流程数字化管控。以某高坝水库为例,施工阶段通过数字孪生模型实时比对 BIM设计参数与实际浇筑数据,及时修正混凝土温控方案,减少裂缝风险;运行阶段融合坝体位移监测、渗流量传感器数据,构建坝体安全评估模型,提前 6 个月预测潜在渗漏点,避免重大工程事故。此外,模型可模拟不同工况下的设备老化趋势,优化检修周期,使工程运维成本降低 15%-20% 。
(四)城市水环境治理
数字孪生技术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提供 “精准诊断 — 靶向治理” 方案。在某工业园区水环境整治中,系统通过布设 300 余个水质传感器,实时监测 COD、氨氮等指标,结合管网 GIS 数据与排污口位置,构建 “污染源 — 管网 — 河道” 污染扩散模型。模拟结果精准定位 3 处主要排污企业,量化其对下游水质的影响权重,据此制定 “限期治理 + 中水回用” 方案,使河道水质从劣 V 类提升至 Ⅲ 类,治理周期缩短 40% 。
三、典型案例分析:数字孪生九龙江流域应用实践
九龙江是福建省第二大河流,流域涵盖漳州、厦门等经济发达地区,面临防洪压力大、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等问题。2023 年,该流域建成数字孪生系统,实现 “预报 —预警 — 预演 — 预案” 四预功能一体化。
系统构建了覆盖全流域的感知网络,包括 126 个雨量站、58 个水文站、32 个水质监测点,数据采集频率达 5 分钟 / 次。虚拟模型融合流域 DEM 数据、水利工程参数与近 30 年水文系列,可精准模拟不同降雨情景下的洪水演进过程。在 2024 年 6 月的强降雨过程中,系统提前 8 小时预测北溪水闸最大入库流量为 3500m3/s ,与实际值偏差仅 3% ,通过预演 3 种泄洪方案,推荐 “分级泄洪 + 错峰调度” 策略,使下游村镇淹没面积减少 60%13 ]。
在水资源调度方面,系统整合农业灌溉、工业用水与生态需水数据,生成 “库群联合调度方案”。2024 年枯水期,通过优化枋洋水库、南一水库的放水时段,保障了漳州台商投资区工业用水,同时维持河道生态基流,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
结语
数字孪生技术为水资源管理提供的是能达成“实时感知、精准模拟、智能决策”的创新办法,在流域防洪、水资源的调度、工程的运维等范围展现出突出长处,诸如九龙江的案例显示,该技术对提升管理效率成效显著,压缩灾害损失规模,其落地尚需攻克数据融合、模型精度及成本控制等阻碍,今后应增进跨学科协同革新,引领技术标准化进程与实现轻量化,让数字孪生技术成为水安全保障方面的核心支撑力,推动实现人水融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愿景。
参考文献:
[1]数字孪生系统的三维模型轻量化技术架构与质量评价方法研究[J].张晖;马立群.中国标准化,2024(21).
[2]数字孪生在我国干旱内陆河流域的高效节水应用探究[J].赵一君.陕西水利,2024(11).
[3]数字孪生东江对东江水资源管理的影响探析[J].钟小阳;王留杰;陈亮雄;杨静学.广东水利水电,202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