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地质灾害监测中的工程测量技术应用

作者

曾祥海

身份证:441602197807082458

摘要:地质灾害的发生不仅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还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预防成为了各国应对自然灾害的重要领域。工程测量技术作为一种精确、高效的技术手段,在地质灾害监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文深入探讨了工程测量技术在地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包括常用的测量技术方法、技术优势及其在具体灾害监测中的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现有技术的应用现状,提出了未来技术发展的方向,以期为地质灾害的防治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保障。

关键词:地质灾害、工程测量、监测技术、应用、技术发展

一、引言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逐年上升。地质灾害,如滑坡、崩塌、泥石流等,不仅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还破坏了基础设施,给社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传统的地质灾害监测方法存在着反应速度慢、精度差等问题,而现代工程测量技术则能够通过高精度、高效率的手段实时监控灾害区域的地质变化。本研究旨在分析工程测量技术在地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并探讨其技术优势与未来发展方向。

二、工程测量技术概述

2.1 工程测量技术的定义与分类

工程测量技术,作为一种专门的地理空间数据获取手段,主要用于建筑、土木工程等领域中的地形、地貌及构筑物的测量。在地质灾害监测中,工程测量技术主要包括地面测量技术、遥感技术和地质雷达技术等。地面测量技术常用于获取灾害区域的详细地形信息,遥感技术则能够对大范围区域进行实时监测,而地质雷达技术能够深入地下,探测潜在的地质变化。不同的测量技术有不同的应用场景,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和组合使用,以确保灾害监测的全面性与精确性。

2.2 工程测量技术在地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领域

工程测量技术在地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的实时监测与预警。通过地面测量,测绘工程师可以获取灾害区域的精确地形数据,进而分析可能的风险点;遥感技术则通过卫星影像或无人机航拍,提供大范围的灾害变化监测,尤其适用于难以进入的区域;而地质雷达技术则能够对地下结构进行实时探测,有效识别地下水位变化、土壤湿度变化等因素,从而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

2.3 工程测量技术的优势与挑战

工程测量技术的最大优势在于其高精度、高效率和实时性。传统的地质灾害监测往往依赖人工观测和定期巡查,工作周期长且效果有限。而现代工程测量技术,尤其是遥感和地质雷达技术,能够实时获取灾区的详细数据,极大地提高了监测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此外,工程测量技术还可以覆盖大范围区域,对于复杂地形和难以到达的灾害区域,传统方法难以有效监控。尽管如此,工程测量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也面临一定的挑战,如设备成本高、技术人员需求大、数据处理与分析复杂等问题。

三、地质灾害监测中的技术应用案例

3.1 滑坡监测中的测量技术应用

滑坡作为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常发生在山区、丘陵等地区。通过工程测量技术,尤其是地面激光扫描技术(LiDAR)和无人机航拍技术,能够高精度地获取滑坡区域的地形变化数据。LiDAR技术能够通过激光束扫描地表,精确测量出地面的高程变化,从而判断滑坡的规模和发展趋势。同时,利用无人机搭载高清摄像设备,实时拍摄滑坡区域的影像,结合地面控制点的数据,可以实现滑坡区域的高精度三维建模,为灾害预警提供科学依据。

3.2 崩塌灾害监测中的测量技术应用

崩塌灾害通常发生在岩石脆弱的山体或因人为施工而不稳定的土壤中。在崩塌灾害监测中,使用地质雷达技术能够有效识别地下的潜在风险。地质雷达通过发送高频电磁波到地下,接收回波信号,从而检测地下结构的异常变化。例如,通过雷达检测可以识别出地下水位上升或岩体的裂缝,进而预测崩塌发生的可能性。此外,结合传统的全站仪测量技术,可以对崩塌区域进行精确的地形重建与监测,确保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反应。

3.3 泥石流监测中的测量技术应用

泥石流灾害常常发生在山区的河谷中,对周围环境和人民生命安全构成巨大威胁。为了实时监测泥石流灾害,近年来采用了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监测系统。这些传感器可以布设在泥石流多发区域,通过实时采集降雨量、土壤湿度、流速等信息,结合工程测量技术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实现泥石流的预警功能。此外,通过结合遥感影像与地面测量数据,能够在灾害发生后迅速评估灾区的受灾情况,为救援工作提供精确的数据支持。

四、工程测量技术的未来发展与挑战

4.1 技术创新与发展趋势

随着地质灾害的监测需求不断增加,工程测量技术也在不断创新与发展。未来,激光雷达、无人机、地质雷达等技术将不断取得突破,提升监测精度与效率。例如,激光雷达技术的高精度扫描将广泛应用于大范围地质灾害监测,而无人机则能够更灵活地进行灾害区域的实时监控。与此同时,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的结合将成为未来技术发展的关键方向。通过机器学习算法,监测系统能够实时分析并预测灾害的发生,为决策提供科学支持。此外,5G网络技术的普及,也将使得实时数据传输更加稳定和高效,为地质灾害的实时监测提供更强大的技术支撑。

4.2 技术集成与多学科融合

地质灾害监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要求工程测量技术能够与其他领域的技术进行深度融合。在未来的发展中,多种测量技术的集成应用将成为趋势。例如,遥感技术可以为大范围区域的监测提供基础数据,而地面测量技术则能够提供更为精确的局部数据,二者的结合将形成完整的监测系统。此外,环境学、气象学、地质学等学科与工程测量技术的融合也将带来新的监测思路。通过综合考虑气候变化、地下水位变化、土壤湿度等多个因素,监测系统能够更精准地识别潜在的地质灾害风险,从而提高灾害预警和应急反应的能力。多学科的协同工作将为地质灾害的科学预防和防治提供有力保障。

4.3 持续的技术优化与普及

虽然工程测量技术已经在地质灾害监测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设备成本较高、操作难度大,仍然存在一定的技术普及障碍。为了使更多的灾害高风险地区能够受益于这些先进技术,未来需要加大技术研发力度,推动技术的普及与简化。例如,低成本的无人机平台与简易操作的地质雷达设备将成为未来技术发展的重点,通过降低使用门槛,使得更多地区能够享受到现代测量技术带来的便利。此外,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设备的精度将不断提高,且系统的集成性和智能化水平将得到进一步加强,为灾害监测与防治提供更全面的支持。

五、结论

工程测量技术在地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不仅提高了监测的精度与效率,也为灾害预警与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未来的地质灾害监测将更加依赖于多学科、多技术的集成应用。尽管当前面临着一些技术与成本上的挑战,但随着技术的不断优化与普及,工程测量技术必将在地质灾害监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加强技术研发与人才培养,未来的地质灾害监测将更加智能化、精确化,为社会的安全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刘昱材.利用无人机测量技术在矿山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中的应用[J].世界有色金属,2025,(03):139-141.

[2]辛成章.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在地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金属通报,2021,(01):61-62.

[3]闫成云,陈立萍,刘如珍,等.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程预警能力评估方法研究[J].甘肃地质,2025,34(02):7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