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音乐创意实践单元化教学探究

作者

朱靖雯

常州大学附属小学

【摘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核心素养成为音乐教育的重心,其中“创意实践”是核心素养之一,也是极具创造力的内容,多年来备受业内关注,要想在课堂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单元化教学是重要方式之一。本文在核心素养视域下,提出在小学音乐课堂中“让学生创造着成长”,通过情境创设、深挖素材、跨学科教学、乐器实践、合理评价等途径探究小学音乐创意实践单元化教学,促进学生审美力、创造力、表现力等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音乐;创意实践;创造;单元化教学

一、前言

艺术课程目标定位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核心素养在“三维目标”的基础上进行了“提升”,增加了理解的维度,音乐学习不再只是学习书本的固定的音乐知识,而是要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审美性、情感性、实践性、创造性,也就是更深层次的理解,将知识变成了可以灵活运用的“活知识”,技能变成了可以亲身实践的“能力”,以主人翁的姿态将知识结构化,形成“大观念”。

大单元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催化剂”,帮助学生形成“专家思维”。通过单元化教学,聚焦“大观念”,理解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创作背景和艺术特色,并能进行知识的迁移与创新,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学生能够根据音乐的情绪、速度等音乐要素为作品创编律动或舞蹈动作,也能够为朗诵、舞蹈、歌曲等创编节奏伴奏,还能结合情境或生活编创并合作展示音乐故事或音乐会成果。创意实践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通过单元化教学,拓宽“大格局”,让探究和创造体现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让学生创造着成长。

二、小学音乐创意实践教学的意义

1.激发想象力与创造力

在小学音乐课堂中,通过创编歌词、节奏伴奏、音乐剧编排等活动,学生突破传统音乐知识框架,形成迁移性思维。创意实践需融合多学科知识,将音乐与生活结合,使创造力不仅限于音乐领域,还能应用于生活表达。强调音乐形象的不确定性为想象力提供空间,通过技能训练启发智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形成的创造性思维不光能用在音乐领域,还能灵活运用迁移到生活中,学会用音乐表达生活。在《森林狂想曲》这一课中,学生通过模拟动物叫声的乐器即兴演奏,将抽象的听觉感受转化为具象音乐语言。

2.促进情感表达与沟通

在当今教育体系中,音乐已成为塑造年轻人内心世界和社交能力的重要工具。通过创造性地参与音乐创作,不仅能够使个体更好地探索和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 还能够促进其与同龄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增强社会适应力。 音乐,这一跨越国界的通用语言,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情感交流平台。

音乐创作的过程不仅仅是一种技能的学习,它更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和情感释放的途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利用旋律、节拍和和声等元素来表达个人经历、感受和感悟,从而实现情感的共鸣和传播。例如,通过参与学堂乐歌单元的学习和创作,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特定文化背景下的音乐风格及其历史背景,这种学习不仅增加了他们的文化自信,还提升他们对于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音乐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音乐技能的传授,更应着重于情感表达和沟通的培养。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发挥想象力,表达真实感受。 此外,通过组织音乐会和音乐表演活动,学生可以将自己的作品呈现给听众,这种互动不仅促进了情感的分享和交流,也增强了他们的社交技能。

3.提升审美与鉴赏能力

在创作过程中,学生会了解到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从而拓宽视野,提升审美鉴赏能力。好的审美能力还会运用到生活中,对提升个人眼光、用不同的视角看世界都有帮助。通过奥尔夫教学法,引导学生用肢体动作(如踏步、拍手、舞蹈)表现音乐节奏、旋律的起伏,例如用肢体模仿雨滴、风声等自然声音,增强对音乐情绪和结构的感知。设计“音乐雕塑”游戏:根据音乐片段的不同风格(欢快、悲伤、激昂),让学生用身体定格成“雕塑”,表达对音乐情绪的理解。

4.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在一些需要团队合作的创编活动中,比如创编一场有主题的音乐会、音乐剧等,那么团队合作分工尤为重要。这些活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还能帮助他们学会如何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共同实现目标。通过这样的实践,学生们可以学会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如何有效地合作,无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日常生活中,都能够成为一个具有良好团队合作能力的人。因此,通过这些需要团队合作的创编活动,学生们不仅能够在艺术领域取得进步,更重要的是,他们将学会如何在团队中成长和发展,为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社会成员打下坚实基础。

5.增强自信心和勇气

在大家面前展示自己是需要莫大的勇气,对于没有舞台经验的学生来说更是不小的挑战。在小学音乐课堂中,教师不断创造给孩子们创编和展示的机会,学生们从小在这样的音乐课中成长,可以增强自信心和勇气。

三、小学音乐创意实践单元化教学探究

在进行创意实践单元化设计时,教师要将对固定音乐知识的理解转换为关注知识的结构化与运用,将学习碎片化的音乐技能转换为对现实问题的解决与应用,将个人学习转换为团队合作沟通,通过一些途径形成“创——演——评”一体化的学习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音乐大单元教学中,教师根据大单元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创设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具体场景与角色,在模拟真实的环境中学习和体验音乐,这样的情境创设,能够有效唤醒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调动学生的听、唱、动等,让学生融入音乐情境。

可以将《儿童在游戏》《包子剪子锤》《拍皮球》《跳绳》四首游戏歌曲作为二年级的一个单元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创设真实的校园游戏情境,通过一系列唱游活动,学生体验的角色从课间游乐园的“游戏玩家”到“金牌玩家”到“唱游达人”到“游戏策划师”的身份转变,体验游戏晋级的快乐,从“我会玩”到“我会唱”到“我会编”,并在最后一学时进行创编展示,评选最佳“游戏策划师”,将“教学评”贯穿整个单元的学习。音乐与生活不可分割,相信孩子们在经历这一单元的学习后,也给了他们创作的灵感,在平时休闲娱乐时,也能进行迁移与运用音乐,体现创造能力。

也可以用音乐“讲”故事。根据《动物狂欢节》片段,分组扮演狮子、乌龟、袋鼠,用动作和乐器表现角色特征。通过情节推动音乐探索,自然融入节奏、音高、音色等知识。用跺脚模仿巨人脚步声(低音鼓),轻吹口哨模仿小鸟(高音笛),破解“声音谜题”通过关卡。

2.挖掘素材,理解内涵

音乐作品往往与其所处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密切相关,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作品的创作背景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通过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音乐作品,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欣赏我国多元文化,从而增强文化自信。

学堂乐歌起源于清末民初的学校传唱的原创歌曲,曲调主要来自日本、欧美,填上反映当时社会新思想、新文化的歌词。学堂乐歌标志着中国现代音乐的启蒙,也为后来的音乐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启示。我们把《送别》《夕歌》《春游》三首学堂乐歌作为一个大单元教学。通过三个课时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学堂乐歌的特点以及在传承民族文化的作用,认识其代表人物,也能够与同学合作创编,用自己的方式表演传播学堂乐歌作品。

3.跨学科融合,丰富感知

跨学科融合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与数学的结合中,可以通过分析音乐节奏长短,能够准确唱好较复杂的节奏型,同时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在与美术结合中,引导学生通过绘画来表达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将音乐中的节奏、音色、情绪转化为视觉艺术作品,提升艺术鉴赏能力;与科学的结合中,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制作简单的乐器,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在与语文的结合中,分析音乐作品中的文学元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词的美,同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以与语文学科融合为例,我们可以将《小池》《游子吟》《村居》作为一个大单元教学,这三首都是诗词歌曲,是诗与乐的交融,在音乐中营造诗词意境,传达诗词情绪。通过三个课时的学习,学生能了解古诗词的韵律与音乐的韵律是如何关联的,通过唱、听、动、编等形式,感悟诗词歌曲的意境美,发挥创造力来表达诗词歌曲的情感,增强文化自信。

4.乐器实践,发展能力

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可以适当加入打击乐器,在教师的引导下,为音乐作品创编合适的节奏来伴奏,学生们在演奏乐器时,需要仔细聆听音高、音色、节奏等音乐要素,有助于提高音乐感知力。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在课堂中加入一些常见乐器,如古筝、二胡、笛子、琵琶、鼓等,通过亲手操作乐器,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音乐的魅力,在演奏过程中,可以自由地发挥想象,创造出独特的音乐作品。

以苏少版六年级第一单元《鼓乐传情》为例,教师设计四个课时,第一课时通过了解安塞腰鼓和凤阳花鼓,能体会到不同地域的歌舞锣鼓不同风格的美以及歌舞锣鼓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第二课时欣赏绛州鼓乐《滚核桃》和西安鼓乐《老虎磨牙》,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打鼓,体验清锣鼓丰富的演奏技巧,感受不同的演奏技法塑造的音乐形象和音乐情绪有何不同;第三课时体会戏曲中的锣鼓有何作用,结合前两节课的内容,学生们能够分组合作创编简单的鼓乐锣鼓,有的用鼓乐表达人们战争胜利归来的喜悦心情,有的巧用锣鼓扮演各种动物的对话,学生们的奇思妙想由此展开,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创作能力与合作意识。

5.合理评价,增强自信

我们发现,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尤其是高年级的音乐课堂,学生们很难形成好的创新素养,最多依葫芦画瓢完成创作,最根本的原因是缺乏自信,缺少个人想法转成音乐素养的行动力,这就需要从低年级就开始培养,从简单的创作开始,教师需要尊重和肯定每个孩子的创意想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孩子们能够逐渐形成创作动力,激发创作潜能,自信心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起来。

四、结语

教师们将教材整合,积极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通过大单元的方式,在小学音乐课堂中提升学生的“创意实践”这一核心素养。创意实践指导下的小学音乐课堂将通过情境教学、理解作品内涵、积极实践以及教师及时评价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力,在团队合作中提高沟通能力,从而逐步增强自信心,让学生创造着成长。

【参考文献】

[1]陈丽娜.创新小学音乐乐器教学助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J].天津教育,2024,(17):147-149.

[2]舒静娜.新课标理念下小学音乐创意实践教学措施[J].启迪与智慧(上),2023,(07):127-129.

[3]沈陈慧.小学音乐单元整体教学中学生创意实践素养的培养[J].琴童,2024,(08):96-98.

[4]朱柯霓.小学音乐“创意实践素养”的发展探索[J].读写算,2024,(09):113-115.

[5]王玉宇.核心素养下小学音乐课堂创意实践教学探究[J].名师在线,2024,(02):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