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特殊性格学生班级融入策略探究

作者

杨雪

深圳市南山实验教育集团前海港湾学校 518000

摘要:本文旨在探究初中特殊性格学生班级融入问题,从学生表现分析与成因探究入手,深入剖析其心理需求与行为引导方式,进而提出有效融入方法与实践策略。通过全面考察特殊性格学生班级适应困境,梳理影响因素,挖掘潜在原因,结合心理学理论提出针对性引导措施,构建包容环境,设计互动活动,培养沟通能力,促进同伴接纳,最终实现全面融入班级集体生活,促进健康成长,为初中班主任提供实用参考。

关键词:特殊性格学生;班级融入;班主任工作

一、特殊性格学生表现分析与成因探究

初中阶段特殊性格学生主要表现为内向孤僻、攻击冲动、自卑敏感等多种类型,这些学生往往游离于班级主流群体之外,难以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内向型学生常常沉默寡言,课堂发言机会极少,小组活动参与度不高,午间休息时独自看书或发呆,与同学互动匮乏,长此以往形成孤立状态;攻击冲动型学生则因情绪调控能力薄弱,常因小事大动肝火,语言尖刻,甚至发生肢体冲突,令同学望而生畏,敬而远之;自卑敏感型学生则因过分关注他人看法,害怕评判,表现出过度谨慎,回避挑战,面对批评容易情绪崩溃,久而久之形成负面自我认知,进一步加剧社交退缩。这些特殊性格学生虽然表现各异,但共同面临班级融入困境,影响其学习效果与心理健康发展。

造成初中生特殊性格形成原因复杂多元,家庭教养方式居首位影响因素。溺爱型家庭培养出缺乏独立能力学生,权威专制型家庭则可能压抑学生天性,使其缺乏安全感;忽视型家庭更会让学生感受不到关爱,进而产生自我保护性人格特质。青春期生理心理变化亦是重要因素,荷尔蒙分泌变化带来情绪波动,自我意识觉醒使学生更加关注自我形象,同时对外界评价极度敏感,这些变化若未得到妥善引导,便容易形成偏激性格。学校环境因素同样不容忽视,班级氛围过于竞争激烈或冷漠排外,教师评价方式简单粗暴,均会加剧特殊学生融入障碍。而且因为个体天生气质差异、认知方式特点、过往负面经历累积、社会文化变迁带来价值观冲突等,都可能成为特殊性格形成推手,这些因素常常交织影响,共同作用于学生人格发展过程中。

二、特殊性格学生心理需求与行为引导

特殊性格学生心理需求层次复杂而多样,从基础安全感需要到高级自我实现需求均有体现,深刻理解这些需求构成行为引导基础。遵循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特殊性格学生需要先安全感与归属感满足,即便表面行为迥异,内心均渴望接纳与认同;自我价值肯定则构成次一层需求,无论内向退缩还是外向攻击型学生,都期盼通过某种方式获得肯定;自主权与控制感需求同样不可忽视,青春期学生渴望获得决策权与被尊重感;个性发展与成就体验需求则处于更高层次,班主任工作应着眼需求层次递进关系,先确保学生基础心理需求满足,进而帮助其实现高层次发展。

行为引导策略应基于接纳—理解—支持—引导四阶段理论框架,循序渐进实施。接纳阶段班主任应践行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无条件积极关注原则,创设心理安全氛围,令学生感受尊重与包容;理解阶段需运用系统观察法、现象学分析法等科学工具,解析学生行为背后心理机制与成长经历,避免简单归因;支持阶段应综合运用情绪调节理论与自我效能感培养策略,通过情绪命名法增强学生情绪识别能力,通过思维转换训练提升认知灵活性,通过渐进暴露法克服社交焦虑;引导阶段则应基于行为塑造理论与社会认知理论,设计符合最近发展区原则引导方案,强化积极行为,弱化消极表现。心理韧性培养贯穿全过程,包括培养乐观归因风格,建立内部控制感,发展问题解决能力三大核心要素。班主任工作应遵循发展性辅导原则,关注学生整体心理健康而非单纯行为纠正;运用积极心理学资源,挖掘学生优势特质与潜能;建立家校协作机制,形成教育合力。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特殊性格学生融入方法与实践策略

班级融入系统构建应遵循生态学理论,从微观至宏观多层次推进,形成环环相扣整体策略框架。微观层面关注个体认知与能力建设,通过社交技能训练提升特殊性格学生人际交往基本能力,包括非语言沟通技巧训练、积极倾听训练、自我表达训练等系列课程;通过认知重构帮助学生调整融入障碍性思维模式,打破消极自动化思维;通过优势激发策略挖掘特殊性格学生闪光点,引导其从优势视角认识自我。中观层面注重班级生态系统构建,班级文化建设应融入多元包容价值理念,使差异成为常态而非异常;班级规范制定应采取参与式民主协商方式,确保特殊性格学生话语权与决策权;班级角色分配应考虑性格互补原则,创设多样化角色体系,使不同性格特质学生均能找到适合位置;班级活动设计应体现渐进式融入原则,设置不同参与深度,允许特殊性格学生从边缘逐步向核心迈进。

实践策略实施过程中应重视评价激励机制改革,突破传统单一评价局限。根据自我决定理论,内在动机激发关键在于满足自主性、胜任感与关联性三大心理需求,评价体系设计应着眼这三方面,建立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学业评价与非学业评价并重、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互补多元立体评价体系,特别强调进步性评价理念,使特殊性格学生获得成长感与价值感。班级管理应运用积极行为支持理论,创设积极行为预期与强化机制,关注前事控制策略,优化环境结构与情境提示,减少问题行为触发因素。社会认知理论指出环境—个体—行为三者相互作用,班主任工作应关注这一互动关系,通过环境调节引导个体认知与行为变化。班级凝聚力建设应运用团体动力学原理,通过共同目标确立、集体荣誉感培养、群体边界建立三大途径增强班级向心力。冲突解决机制建立则应基于非暴力沟通理论与恢复性实践理念,强调需求表达而非指责批评,修复关系而非惩罚排斥。班主任领导风格选择应采纳情境领导理论,根据学生发展水平与特定问题特点,灵活运用指导型、教练型、支持型与授权型领导方式,促进班级融合文化形成与特殊性格学生全面融入,实现班级生态系统整体健康发展。

结论:初中特殊性格学生班级融入工作需从表现分析、成因探究入手,深入理解其内在心理需求,采取针对性行为引导策略,构建全方位支持体系。班主任作为关键推动者,应营造包容文化环境,设计多元融入活动,建立同伴互助机制,完善评价激励体系,持续培养师生接纳意识与能力。通过系统科学工作,能有效促进特殊性格学生班级融入,实现个体健康发展与集体和谐共进,为素质教育背景下班级管理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1]陈辉.师有妙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谈如何面对班级特殊学生[J].教育界:教师培训, 2019(4):2.

[2] 杨霞.班级特殊学生转化策略的实践与研究[J].新作文:中小学教学研究, 2020, 003(004):P.200-200.

[3] 张智远.班级管理中"特殊学生"的教育策略[J].考试周刊, 2013(12):2.DOI:10.3969/j.issn.1673-8918.2013.1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