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双减背景下初中地理作业分层设计与评价策略探究

作者

高贵华

平邑县郑城镇第二初级中学  273312

引言:“双减”政策的实施,旨在有效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作业和校外培训负担,推动义务教育回归课堂主阵地。在这一政策背景下,作业被赋予了新的教育功能定位,即不仅是知识复习与技能训练的工具,更是落实核心素养、促进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初中地理作为承上启下的人文学科,在学生地理认知、实践能力和价值观形成中具有独特作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地理作业仍存在一些问题:其一,作业内容以教材知识点复述与习题训练为主,缺乏综合性与探究性;其二,作业布置往往“一刀切”,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导致优等生缺乏挑战、中等生难以提升、学困生学习负担沉重;其三,作业评价过于依赖结果性评价,缺乏对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这些问题不仅违背了“双减”政策“提质减量”的核心要求,也制约了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在“双减”背景下,如何通过科学合理的分层作业设计与多元化的评价策略来提升作业实效性,是初中地理教学需要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双减背景下地理作业分层设计的必要性

1.1 作业分层设计契合学生差异化发展的需求

初中阶段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存在明显差异,而传统作业模式缺乏分层意识,导致部分学生出现“吃不饱”或“消化不了”的情况。通过分层设计,可以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适合其发展的作业内容与形式,使优等生在深度拓展中提升综合能力,中等生在循序渐进中稳步提升,学困生在基础巩固中增强自信,从而实现因材施教的目标。这不仅契合“双减”政策下减轻机械作业负担的要求,也符合教育公平与个性化发展的理念。

1.2 作业分层设计是落实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地理观念、综合思维、实践探究和人地协调观等维度,这些素养的养成需要在作业中得到落实。若作业仅停留在对教材知识点的重复训练,学生很难在实践中形成探究与综合能力。分层作业通过将知识性作业与实践性作业结合,将基础性任务与拓展性任务相衔接,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巩固地理知识,还能通过设计探究型、实践型作业促进学生形成问题意识和地理思维,推动地理核心素养的落地实施。

二、初中地理作业分层设计的策略

2.1 基础型作业:注重知识巩固与技能训

基础型作业主要面向全体学生,核心目标是帮助学生夯实课堂知识与基本技能。例如,地图识读、地理概念解释、课本习题完成等任务,均属于基础型作业。该层作业要求突出“简明、有效、适量”,避免过度机械性训练,同时在内容设计上应注重与生活实际的结合,如通过绘制简单的气候曲线图、填写家乡地理信息表等方式,让学生在操作中实现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这类作业既保证了学困生能够完成,又能为中等生和优等生提供基础支撑。

2.2 拓展型作业:突出探究能力与综合应用

拓展型作业主要针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目的在于引导他们进行更高层次的思考与应用。例如,可设计区域比较分析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比较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的自然条件与经济发展差异;或布置小型项目研究,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讨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通过此类作业,学生不仅能够提升综合思维和实践探究能力,还能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形成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

2.3 个性化作业:强化兴趣驱动与自主发展

个性化作业强调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个性化表达,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主体性的有效途径。例如,学生可根据兴趣撰写“我的地理小论文”,或通过摄影、手绘地图、短视频等方式展现身边的地理现象。这类作业不拘泥于统一形式,而是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空间,既能增强他们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也有助于培养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个性化作业与“双减”背景下“减负增效”的理念高度契合,能在减轻学生学业压力的同时提升学习质量。

三、地理作业的多元化评价策略

3.1 注重过程性评价,突出学习过程的价值

传统作业评价往往只关注作业完成的正确与否,而忽视了学生在完成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努力、方法和情感体验。在“双减”背景下,地理作业评价应更加注重过程性评价。例如,教师可通过学习日志、小组互评、课堂展示等方式,记录和反馈学生在作业完成过程中的表现,关注他们的学习方法与思维过程,从而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价值观。

3.2 强化多元化评价,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多元化评价强调评价主体的多样化与方式的多元化。在地理作业评价中,除了教师评价外,还可以引入学生自评与同伴互评。例如,在探究型作业或项目学习中,学生可以根据设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反思与小组成员评价,这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意识,还能促进他们在评价中实现共同进步。通过构建师评、生评、家长反馈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体系,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3.3 注重发展性评价,促进学生持续成长

发展性评价强调评价的激励性与导向性,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成长轨迹。在地理作业评价中,应避免单一的分数化结果,而要通过分层的评价标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完成作业中获得成就感。例如,对于学困生应更多关注其在基础任务中的努力与进步;对于中等生应鼓励其在综合任务中的不断探索;对于优等生应评价其在拓展任务中的创新与突破。这样,才能真正发挥评价的激励与导向功能,促进学生持续成长。

四、结论

“双减”背景下,初中地理作业分层设计与多元化评价策略不仅是教学改革的需要,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通过科学合理的分层设计,能够有效回应学生个体差异,实现因材施教,减轻无效负担;通过多元化、过程性和发展性的评价,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作业育人功能,推动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未来,应进一步完善分层作业与评价的校本化研究,强化教师在作业设计与评价中的专业引领,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个性化与智能化作业设计,从而不断提升地理教学质量,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素养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易正 .“ 双减” 背景下初中地理作业设计分析 [J]. 试题与研究 ,2024,(33):70-72.

[2] 王振焕 .“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作业分层设计的有效策略探讨 [J]. 名师在线 ,2024,(33):44-46.

[3] 袁 碧 山 .“ 双 减 ” 背 景 下 的 初 中 地 理 作 业 设 计 [J]. 亚 太 教育 ,2024,(13):141-143.DOI:10.16550/j.cnki.issn.2095-9214.2024.13.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