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课程设计目标模式的概念内涵、基本步骤与一般特点
周怿涵
绍兴文理学院
摘要:课程设计的目标模式就是围绕课程目标的确定及其实现、评价、而进行课程设计的模式,亦称工艺学模式,是二十世纪初开始的课程设计科学化的产物,以实用主义哲学为指导思想,被称为课程设计的经典模式、传统模式。该模式注重课程设计的活动效率讲究科学程序,重视评价学生的学习进展,本文将从博比特、查斯特、拉尔夫·泰勒、塔巴、惠勒等人确立的课程目标模式来进行具体分析。
关键词:课程设计;目标模式
一、概念内涵
目标模式是将目标作为课程设计的基础和核心,在课程目标确立的前提下进行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并将课程目标作为课程实施的依据和可成评价准则的课程设计模式。
二、基本步骤
(一)博比特的“活动分析法”
博比特提倡的“活动分析法”是运用工业心理理论中的主要原则,通过对社会需要和人类生活活动的分析来确定课程,设计了循序渐进的五个阶段:经验分析 、职业分析、导出目标、选择目标、制定计划。
这种方法强调教育应该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教育的目的在于为学生未来的成人生活和职业做准备。博比特的活动分析法是课程设计领域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为课程设计提供了一种实用主义的方法论,强调了教育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然而,这种方法也受到了一些批评,如过于强调教育的功利性,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发展。
(二)查斯特的“工作分析法”
查斯特力求运用科学方法来设计课程,重视联系理想、活动以及系统化的知识,提出七个步骤:确立教育目标、细化为各种活动或理想、组织施教单元、排列顺序、调整顺序、选择学习经验或内容、探寻方法、安排教学。
这样的课程设计模式更具效用性、具体化、可控性,重大突破了传统的远离社会现实生活的学校教育及其课程设置模式。
(三)泰勒目标原理
根据泰勒目标原理提出的课程设计模式使目标模式进一步改善,并形成系统化,他的设计思路是先组织学习经验,再选择学习经验,学习理论提升,哲学与心理学净化。
该模式作为课程设计领域最具权威性的理论形态之一,是教育、教学实践中运用最为广泛的实践模式,在教育目标、学习经验与活动、课程内容与评价层面颇有建树,形成了目标模式的雏形和概样,推动了课程设计的科学化和合理化进程。
(四)塔巴的目标模式
塔巴的目标模式更加贴近课程设计的实际现状,体现了较强的思维性和逻辑性,将泰勒的直线式课程设计过程延伸为八个维度的目标模式,把教育目标划分为一般和具体两种,并将一般教育目标的归纳放置在首位,又将课程与教学区分开来。
(五)惠勒的目标模式
惠勒以泰勒模式的基本命题为前提,围绕教育宗旨、目标等的确立,学习经验的选择,内容的组织,经验或内容的整合,结果评价五个方面的内容,将课程设计从直线式变为一个良性循环模式,该模式突出了评价结果对教育宗旨、目的和目标的反馈作用。
三、课程模式的一般特点
目标模式注重课程设计活动的效率性,科学性,重视评价学生的学习进展,从改革的视角适应了社会需求,建立社会新秩序的愿景。
第一,目标模式强调行为导向的目标,主张开发外显性行为的目标,并以测量预定的行为是否达到作为评价课程与教学成效的标准。第二,目标模式重视目标体系的层次性和结构性,将课程目标,按不同的心理领域、不同水平划分,形成层次分明的目标体系。第三,目标模式认为目标是价值中立的。第四,目标模式以社会为基准,重视学生社会适应性和责任性的培养。
受实用主义哲学及行为主义心理学等存有自身缺陷的理论牵制,目标模式也有很多局限性。第一,目标模式将教育简化为科学的活动,依据“学校如工厂”的隐喻,这种注重训练的机制,容易造成学生主体地位的失落,是从根本上忽视了对教育内涵的真正把握。第二,目标模式一味强调课程过程和目标的行为化、具体化,忽视了课程内容的潜在性和内隐性价值,极易造成课程目标的偏颇。第三,目标模式片面强调目标的特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