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论体育课程人力资源的开发

作者

周怿涵

绍兴文理学院

一、引言

体育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的关键组成部分,其人力资源的开发对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提升体育素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深入理解并合理开发体育课程的人力资源,是当前体育教育领域面临的重要课题。目前,许多学校正经历着男女体育教师比例失衡、体育教师对新课程内容认识不足以及教学组织活动效果不尽如人意等问题。[1]鉴于此,我们必须突破传统课程的局限,合理开发和利用体育课程资源,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有机结合,使体育课程更加贴合地方和学校的实际教学需求。本文将对体育课程人力资源的特点、体育课程资源的具体内容以及其开发利用的方法进行深入研究。

二、体育课程人力资源的特点

(一)多样性

体育课程的人力资源构成是多元化的,它不仅包括体育教师,还扩展到学校管理层、学生、家长等关键参与者。体育特长生,凭借他们在特定体育项目上的杰出才能,能够为同学们提供珍贵的经验分享。与此同时,退役运动员凭借其丰富的比赛经历,为教学注入了生动的实战案例。这些非教师资源与教师资源相互补充,极大地拓展了体育教学的视野和内容,共同促进了体育课程的蓬勃发展。

(二)专业性

体育教师作为核心人力资源,通过专业的体育教育学习,掌握了系统的运动技能知识,包括田径、篮球、体操等专项技能,能够精准地示范并科学地指导学生的运动训练。

(三)动态性

随着体育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运动项目的持续演进,体育课程中人力资源的知识与技能必须不断更新,以适应教育改革和满足学生需求的变化。

三、体育课程资源

(一)体育教师

在体育课程资源建设的过程中,始终将体育教师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置于首位。通过深入挖掘体育教师这一关键课程资源的潜力,我们能够促进其他课程资源的优化与进步。体育教师作为体育课程资源中的“内生性”核心,不仅能够创造出超越自身价值的课程资源,而且是体育课程资源的转化者、学生学习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引导者与促进者,以及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设计者。[2]

(二)学生

教育的核心在于学生,他们是课程资源的基础。作为体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直接受益者,学生在体育学习中亲自进行的各种身体练习和动作,体现了体力、智力、情感和意志的综合发展过程及其成果。

(三)其他人力资源

体育课程不仅依赖于体育教师和学生这些核心要素,还涉及校内外的多种资源。校内资源包括校长、校医等,他们为体育教师提供支持,共同实现课程目标,并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以及常见疾病的预防。校外体育资源同样丰富多彩,社区体育指导员会进入校园,引入具有特色的民俗体育项目,例如舞龙舞狮,以传承传统文化。此外,专业体育俱乐部的教练也会与学校合作,举办假期训练营,从而提高学生的专项运动技能。

四、体育课程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方法

(一)加强体育教师培训

小学体育教师只需用心思考和实践,丰富的课程资源便能为小学体育课注入无尽的乐趣。小学体育教师应意识到传统体育教学的局限性,并在教学理念上实现四个转变:即从重视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传授,转变为注重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从重视教师的“教”,转变为重视学生的“学”;从重视结果,转变为重视过程;从统一规格的教育,转变为差异化的教育。[3]因此,体育教师应根据个人特点与专长,挖掘并发挥自身潜力,通过持续学习和技能提升,塑造独特的教学风格。同时,教师应重视团队合作,有效开发和利用学校体育课程资源,赋予其鲜明的学校特色。此外,重视学生的体育课外实践活动也极为重要。通过利用学生社会生活中的体育资源,教师可以确保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避免体育教学活动变得过于抽象,从而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使学习过程更加贴近实际,更加生动有趣。[4]

(二)加强教育评价及激励机制

教育评价是教师教学的风向标。在对教师、学生以及课程建设等各方面进行评价时,应增强对其开发和利用体育课程人力资源方面的考量,以促进学校、教师以及学生的重视,推动教师、学生进行创新性的开发与利用体育、健康课程资源活动。[5]

从强化教育评价和激励机制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构建一个全面而多元化的体育教师评价体系。这个体系不仅应包括教学成果、学生体育成绩的提升等可量化的指标,还应包括课堂创新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体育兴趣的激发等质性评价维度。通过定期的教学观摩和学生评教反馈,我们可以激励教师持续自我提升。此外,设立体育课程人力资源创新项目基金,鼓励教师、学生及校外人员组成团队申报,对通过审批的项目提供资金支持,以激发各方为体育课程带来新的思路和活力,从而全面推动体育课程人力资源的深度开发和高效利用。

(三)构建体育课程改革与人力资源开发的多元化合作机制

在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合作文化”不仅强调教师与学生、学生之间以及教师之间的协作,还要求体育教师与家长、社区成员、体育教研员以及相关体育专家之间进行合作。这种跨界的协作能够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区和教研机构一体化教育网络体系的效能,实现协同效应,即1加1大于2的总和效应。在积极推行新课标的背景下,构建体育课程改革中人力资源的多元合作机制显得尤为关键。[6]学校应积极与高校体育院系达成深度合作,构建实习基地与教师进修双联动模式。定期输送体育教师前往高校进修前沿理论知识,参与学术研究项目,更新教学理念。同时接纳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实习,让新鲜血液融入课堂,带来新颖训练方法与活力氛围,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交互融合。另一方面,与体育社会组织携手,搭建公益体育服务平台。邀请专业体育协会专家入校开展专题讲座,分享国际国内体育赛事组织、运动项目发展趋势等一手资讯还可以联合家长群体,成立家长体育助教团,挖掘家长中的体育人才,他们可以利用业余时间传授如民间传统体育游戏、特色健身功法等小众却有趣的体育内容,丰富课程资源库,以多元合作汇聚各方力量,全方位激活体育课程人力资源,为体育课程改革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周晓峰.中学体育课程人力资源现状与开发利用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5(15):139-140+142.

[2]秦小平,夏青.体育课程改革实施中人力资源的开发及优化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3,27(03):34-37.

[3]高丽敏.小学体育课程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初步研究[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8,(02):127.

[4]韩春利.体育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34

[5]罗永华.小学体育课程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6,6(36):130-131.

[6]朱菊芳.体育教师创新能力培养[J].体育与科学,2005,26(1):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