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融合教育中孤独症儿童幼小转衔的学校适应问题及干预策略

作者

肖红玉

江苏省丹阳市练湖新城幼儿园 江苏丹阳 212300

引言:幼小转衔作为儿童成长发展关键衔接点,对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而言尤为重要且充满挑战。融合教育理念下孤独症儿童需要应对从相对宽松环境向更为结构化学习情境转变所带来诸多适应性问题。幼儿园与小学在教学模式、环境布置、人际互动、规则要求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此转变对缺乏适应弹性孤独症儿童构成特殊挑战。有效干预策略能显著提升孤独症儿童学校适应能力,减少转衔过程中问题行为发生率,促进其融入主流教育环境。

一、融合教育中孤独症儿童幼小转衔学校适应问题分析

社交互动领域呈现显著困难表现为难以理解复杂社交规则,缺乏有效同伴互动技巧,群体活动参与度低常处于边缘化状态。面对陌生师生关系网络,这些儿童往往表现出社交焦虑或退缩行为,无法自然建立新人际联结,环境变化适应方面遇到阻碍,主要体现在对新物理空间布局不熟悉,对课堂转换频繁感到困惑,对嘈杂声响环境过度敏感。小学教室相较幼儿园结构更为正式,活动空间受限,环境刺激复杂多变,这些因素共同构成孤独症儿童适应障碍。行为规范习得方面存在困境,包括难以遵循课堂纪律要求,坐姿维持时间短注意力持续性差,缺乏独立完成任务能力,小学阶段要求儿童具备更强自我管理能力,而孤独症儿童执行功能缺陷导致规则内化困难。

学习方式转变也带来挑战,幼儿园以游戏化学习为主,而小学则强调系统化知识获取,这种转变使孤独症儿童感到困惑与不适。学业要求提升带来挫折感增加,进而可能引发问题行为。情绪调节困难也是突出问题,表现为应对变化能力弱,情绪波动大,自我调节策略缺乏。面对转衔压力,这些儿童常表现出固执行为增多,刻板兴趣加强甚至出现退行现象。孤独症儿童幼小转衔适应问题呈现多维性特点,涉及社交、环境、行为以及学习及情绪等各个方面,需要综合考量,制定针对性干预策略。

二、融合教育中孤独症儿童幼小转衔环境适应干预策略

学校应提前为孤独症儿童创设可视化环境标识,包括教室功能区划分图示、活动流程图表等,帮助其建立空间认知框架。教室内可设立安静角落,作为情绪调节缓冲区域,当儿童感到不安或过度刺激时,提供适当退缩空间。实施感官环境调适策略,针对听觉敏感儿童可提供降噪耳机减轻噪音干扰,针对视觉敏感儿童避免教室过度装饰,减少闪烁灯光,针对触觉敏感儿童准备触感舒适座椅垫或握笔器。建立可预测常规流程极为必要。开学前组织环境熟悉活动,让孤独症儿童多次参观校园,熟悉教室布局、洗手间位置、食堂路线等,制作个性化每日课程时间表,采用图片或文字形式直观呈现活动顺序,建立明确过渡提示系统,如计时器提醒、过渡歌谣等预告活动即将结束。

渐进式环境适应训练也具重要价值,可通过暑期过渡课程,模拟小学情境,让孤独症儿童逐步适应小学作息节奏,短时间尝试参与小学课堂,逐渐延长适应时间,开学初期安排熟悉助教陪伴缓解陌生环境焦虑。多感官环境支持系统构建同样不可忽视,包括提供视觉支持教具,如图示任务卡、行为提示卡,创设触觉探索区域,放置压力玩具或触觉调节工具,适度加入动觉活动,如课间体育活动、桌下踏板等,满足感官调节需求。通过上述环境干预策略综合应用,能有效降低孤独症儿童对新环境陌生感与抵触情绪,构建安全感基础,为行为适应奠定良好条件。

三、融合教育中孤独症儿童幼小转衔行为适应干预策略

学校应当在开学前组织社交情境预演通过角色扮演方式练习课堂互动场景,编制个性化社交故事描述小学生活各环节可能遇到情境与应对方法,利用视频建模技术观看典型小学生行为示范增强模仿能力。建立同伴伙伴制度指定理解力强普通儿童作为小伙伴提供日常支持与互动机会,设计结构化小组活动从简单二人互动逐步过渡至多人合作任务,通过视觉提示卡辅助理解社交规则如举手发言或轮流说话等。引入情绪温度计工具帮助孤独症儿童识别自身情绪状态,教授简单实用情绪调节技巧如深呼吸、数数或寻求帮助等,设立情绪调节角落提供安全空间冷静思考。采用视觉化任务分解法将复杂指令拆分为简单步骤图示,应用工作系统法设置明确开始、进行与完成标志,逐步延长注意力保持时间从短时专注任务循序渐进增加难度与复杂性。

教师应基于功能性行为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强化计划,避免简单模仿他人方案而忽视儿童个体差异性,强化计划设计须遵循即时性原则,确保奖励与目标行为间存在清晰时间关联,增强儿童对因果关系认知。家校协同实施行为契约,明确列出预期行为与相应后果,确保各环境中行为要求一致性,视觉提示系统应贯穿全天活动流程,包括课堂参与提示卡、互动规则图示卡与任务完成检查表等。针对固执行为与刻板兴趣,采用渐进式转变策略而非强制禁止,借助特殊兴趣作为积极行为强化物,引导拓展兴趣领域与活动范围。替代性沟通训练应针对语言表达困难儿童开展,包括图片交换系统或简单手势训练,确保其基本需求表达能力。自我管理技能培养需从简单自理活动入手,逐步过渡至复杂任务管理,建立视觉化自我检查清单辅助完成,同伴互助模式应结合班级积分系统,创设互惠合作情境,避免单向帮助带来依赖或自尊受损。定期评估干预效果并及时调整策略形成动态干预循环体系,确保适应性支持持续有效性。

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 , 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结论:孤独症儿童在幼小转衔过程中面临环境适应、行为规范、社交互动等多方面挑战,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环境适应干预与行为适应干预两大类策略体系,环境适应策略强调构建结构化物理环境、实施感官调适、建立可预测常规等方面。行为适应策略则关注前摄性干预、社交技能培养、情绪管理支持等维度。未来应进一步探索长期跟踪评估干预效果,开发更多本土化适应性评估工具,丰富干预策略实践案例库,为融合教育实践提供更坚实理论基础与方法指导。

参考文献

[1] 俞林亚 , 毛婕妤 , 李舒珺 . 融合教育背景下孤独症儿童幼小衔接质量提升的路径与策略 [J]. 现代特殊教育 ,2023,(23):19-22.

[2] 邵莹莹 . 融合教育背景下特殊需要儿童幼小衔接的家庭支持体系研究[D]. 杭州师范大学 ,2023.

[3] 丁琴琴 . 智力与发展性障碍儿童幼小转衔支持的个案研究 [D]. 重庆师范大学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