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商业建筑设计功能、体验与可持续性的多维融合

作者

汪春燕

中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四川成都 610095

引言:

商业建筑的定义与时代角色:

商业建筑是指为人们进行商业活动提供空间场所的建筑类型。包括超市、商场、专卖店、购物中心等多种形式,主要用于商业经营活动。商业建筑的特点包括人流量大、功能多样、空间布局灵活、注重形象标识等。商业建筑是城市经济活力的重要体现。

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中表现出不同的建筑形式特征,从古代“以物易物”的市场、前店后坊式的商店发展到百货商店、超级市场、购物中心等具有多种空间形式的现代商业建筑,其功能已发展为要求具备服务性、展示性、休闲性、文化性的空间环境。在消费升级与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其设计需回应“人、货、场”关系的重构。

研究意义:

探讨如何通过建筑设计提升商业竞争力来优化用户体验并实现绿色低碳目标。

1 商业建筑设计的核心原则

1.1 功能与效率的优先性。

1.1.1 空间规划逻辑:商业建筑设计需以功能需求为核心,合理规划空间布局与流线关系。根据业态需求来划分核心区、动线节点以及服务区域。商品展示、销售、仓储等区域需根据业态的特点进行动态调整,确保各功能区高效衔接且互不干扰。大型综合体还需整合零售、餐饮、娱乐等模块,通过精密的空间组织实现功能互补。

1.1.2 垂直交通效率:中庭、扶梯与电梯的布局需减少拥堵,提升用户流动效率及空间体验。

大型商业综合体可结合中心型与偏心型中庭分层设置,入口处采用偏心型吸引人流,内部主动线采用中心型分流。

自动扶梯围绕中庭开口平行或穿梭布局,避免视线遮挡,确保各楼层间动线连贯。

电梯直达特定楼层,服务于目的性消费群体及物流运输,需确保每层电梯厅与主动线无缝衔接。客货分流‌,货运电梯应单独设置出入口,避免与客流交叉,保障垂直交通的流畅性。

1.1.3 灵活性与适应性:为适应业态迭代与市场的需求变化,需采用模块化结构和灵活隔断技术,预留未来发展空间。商业复合体需兼容不同业态需求,通过可变空间来设计实现长期运营效益最大化。

1.2 用户体验的沉浸式营造。

1.2.1 感官体验设计:

视觉:灯光艺术装置,动态LED 灯光系统可模拟自然光变化通过色温调节营造昼夜场景转换;中庭采用参数化设计的照明装置,结合建筑结构形成视觉焦点。

听觉:背景音乐与声学降噪设计。背景音乐系统需符合环境噪声限值,采用吸音材料降低设备噪声反射。结合空间功能配置差异化声环境。

触觉:材料质感与温湿度控制。公共区域地面采用防滑石材与温感涂层,提升冬季行走舒适度;扶手等接触面使用亚麻树脂等亲肤材质,降低金属冰冷感;中庭设置空气幕系统,平衡出入口温差实现微气候控制。

1.2.2 行为动线引导:

通过空间序列设计延长停留时间。

自动扶梯与垂直电梯在一层相邻布置,便于地下车库客流快速选择路径。通过扶梯的连续运输特性形成“看与被看”的商业场景,间接延长顾客停留时间。中庭作为垂直交通核心需与水平动线形成回路,避免单一方向人流堆积。

1.2.3 社交空间创造:

通过公共广场、屋顶花园等促进人际互动。

公共广场采用模块化铺装划分活动区,地面嵌入互动灯光装置引导人流聚集;设置可移动式座椅组合,支持活场景转换。结合地方特色打造主题场景,增强在地认同感。定期举办活动保持空间内容更新频率。

屋顶花园分层设置,顶层设置私密花园,中间层设置开放活动区,配置主题场景,创造拍照打卡与偶遇机会。采用阶梯式绿化结合轻奢茶座创造自然与商业的融合。

2 可持续设计的实践路径

2.1 绿色建筑技术:

光伏幕墙与建筑一体化设计,实现太阳能发电与建筑立面功能复合,通过太阳能满足建筑能耗需求。

雨水回收系统结合垂直绿化,利用重力流设计收集屋顶雨水用于景观灌溉和卫生清洁,减少对市政用水的依赖。

自然通风基于 BIM 模拟的通风路径规划,通过流体动力学来分析优化开窗比例及中庭布局,形成“自然通网”系统,降低空调能耗。

2.2 材料与能源循环:

优先使用再生混凝土和低碳钢材能显著降低建材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

装配式钢结构体系提升构件重复利用率,标准化节点设计使材料报废后可

拆卸回炉率达 8 5 % 以上。

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评估,基于 LEED 认证标准建立碳排放测算模型,覆盖建材生产、施工建造、运营维护到拆除回收全流程。实时监测能耗数据,实现年度碳减排量可视化追踪。

2.3 社区生态融合:

商业建筑与城市绿地、交通枢纽的衔接。

地下商业与地铁枢纽无缝衔接,通过下沉广场引导人流并缓解地面交通压力。

空中连廊系统串联周边办公区与城市绿地,形成全天候步行网络,提升商业辐射半径。

3 技术驱动下的设计革新

3.1 数字化工具的应用:

BIM 技术实现建筑全生命周期多专业协同设计(如结构与机电管道冲突检测),减少施工冲突。

VR/AR 技术用于空间模拟与消费者行为预演,预判商业空间中的人流热点与停留盲区,优化业态布局。

3.2 智能建筑系统:

整合空调、照明与安防设备,通过传感器网络实时监测环境参数,动态调整设备运行模式,降低能耗峰值。

大数据分析优化人流与能耗管理,采集消费者移动轨迹与互动数据,构建热力图分析模型,优化导视系统与货架陈列策略。

商业综合体通过客流密度预警系统,联动疏散通道指示灯与广播系统,提升应急响应效率。

3.3 新零售与空间场景重构:

无人店铺、虚拟试衣间等科技元素的嵌入。无人店铺采用 A I 视觉识别技术。虚拟试衣间结合3D 体感扫描与AR 拟合技术; O2O 模式下的“体验仓”设计整合线上数据与线下空间。

4 文化表达与地域性创新

4.1 在地文化的符号转译

传统建筑元素与现代结构的融合,提取地域文化中的核心符号,通过数字化建模与参数化设计重构为当代设计语言。

4.2 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平衡

国际品牌旗舰店的本土化设计策略,采用“国际范式 + 本土内核”设计逻辑,模块化设计兼容地域适应性。

5 挑战与未来趋势

5.1 后疫情时代的设计反

无接触服务设施:采用人脸识别门禁、手势感应电梯等智能交互系统,减少物理接触点。

通风系统升级:配置过滤新风系统,中央空调集成紫外线杀菌模块,实现每小时6 次全屋换气。

社区商业微型化:依托“15 分钟生活圈”理念,打造混合功能街区,植入智能快递柜、无人便利店等设施,满足高频本地化需求。

5.2 未来商业建筑的四大方向

生态化:从绿色建筑到零碳建筑。推进集成光伏幕墙与雨水回收系统,实现能源自给自足;光伏建筑一体化结合热泵供暖与储能技术,构建清洁能源闭环体系。应用自然通风、遮阳设计及被动式节能技术,减少机械系统依赖。

人本化:全龄友好设计深化。无障碍通道、智能导盲地砖、适老化卫浴设施、AR 导航与语音交互技术辅助弱势群体行动,提升空间可及性。

数字化:元宇宙场景与实体空间的虚实共生。实体商场加载虚拟展陈;智能运维实现设备故障预测准确率达 9 2 % ,降低运维成本。

弹性化:应对气候危机与突发事件的韧性设计。采用智能遮阳系统、可升降防洪地板、模块化避难单元构成灾害防御网络等。

6 结语

商业建筑设计已从单一的功能容器转变为多维价值的整合者。设计师需在技术理性与人文关怀之间寻找平衡,以创新思维回应时代需求,推动商业空间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活力节点。

参考文献

[1]. 简·雅各布斯 .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M]. 南京 : 译林出版社 , 2020.

[2]. 隈研吾 . 负建筑 [M]. 济南 : 山东人民出版社 , 2008.

[3]. 商业综合体设计案例库 [DB/OL]. [2025-03-16].

[4].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 GB/T 50378-2019[S].

作者简介:汪春燕(1983-),女,汉族,四川眉山人,本科, 主任建筑师,工程师,研究方向:建筑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