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俗文化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应用
米米
西藏那曲市比如县达塘乡文化服务中心 西藏那曲市 852300
摘要:在经济条件逐步改善的背景下,大众对文化生活的渴望日益旺盛,迫切需要深化对公共文化建设的探究,并积极推广民间传统文化,以此回应民众的文化需求。尤其是少数民族,西藏以藏族居多,其中民间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文化构建中占据了不可或缺的地位,基于此,在公共文化建设中,更应大力推广这一文化形态。本研究旨在探讨民间藏族传统文化在公共文化建设中的实际应用问题,期望能为有关工作者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传统民俗文化;群众文化建设;应用
引言: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离不开基层民众的广泛参与,其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中坚力量。源于民众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形态,为广大民众提供精神食粮,藏族传统民俗文化应紧贴民众的实际需要,推动富有价值、贴近民生的普世文化,涵盖民俗与传统艺术。加强民众文化建设,旨在让广大民众接受文化教育,逐步提高个人素养,进一步提高思想品质和道德水准,助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推进。
一、群众文化与藏族传统民俗文化之间的关联
民间习俗文化,深深扎根于基层社会之中,构成了民众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映射了大众的日常生活方式和所处的环境,更是显露了他们的价值观念和精神境界。这种文化形态的生成与演进与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它是大众智慧与创造力的集中体现。民间习俗文化的多姿多彩表现在诸多层面。一方面,它在各地展现出多样化的风貌[1]。例如:雪顿节作为藏族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现已成为广大民众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节日期间,广大藏族同胞身着节日盛装,欢聚一堂。各大寺庙纷纷举行庄严的佛像展示仪式,僧侣们缓缓展开巨大的唐卡佛像,吸引无数信徒和游客驻足瞻仰,那一刻,庄严肃穆的宗教气氛四处弥漫,人们内心深处得以洗礼,体现了藏族民间文化中对信仰的真挚执着。在罗布林卡、哲蚌寺等地区,群众自发编排藏戏,演员们穿戴戏服、涂抹油彩,以特有的唱法、生动的面具和活泼的表演,呈现了《文成公主》、《卓瓦桑姆》等传统剧目。这一平台不仅展示了传统藏戏的魅力,吸引了众多戏迷前来品味和学习,更成为了民间文化交流、共享喜悦的盛大庆典,展现了民众文化的勃勃生机。
二、传统民俗文化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应用方案分析
(一)打造民俗文化基地
为充分发挥我国民间传统习俗文化在现阶段大众文化生活中的积极作用,有关机构需主动打造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进一步扩大对人力、物力及财力的扶持力度,提升民族文化的硬件设施建设水平。文化服务站更需强化其设施建设,充分发挥服务功能,切实执行各项职责,依托完善的物质条件与高效的宣传手段,继承和推广民间传统文化。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逐年提高,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日益增高,各类休闲活动层出不穷,大家不仅追求物质享受,更加追求精神层面的充实。目前,国内众多文化场馆普遍面临设施陈旧的问题,这给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带来了不便,同时也显著减少了民众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热情。为了确保传统民间习俗文化活动的顺畅与效率化开展,作为文化管理部门,必须积极作为,投身于典型民间文化阵地的打造。例如:锅庄舞作为藏族群体中深植人心的艺术形式,早已在民众间广泛传播。男女老少相邀环绕,以脚步击地作节拍,欢歌笑语中进行舞蹈。无论是藏区的大小城镇广场,还是偏远乡村的开阔地,入夜后常见人们欢聚一堂,跳动着锅庄舞。这已经变成了大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休闲活动,即便日间辛勤劳作,夜色笼罩时,大家仍会齐聚一堂,手挽手、肩靠肩,随着领舞者的动作,步伐轻快地转换,歌颂幸福时光。这种集体舞蹈不分年龄、性别与职业,促进了邻里间的和睦,加强了社区的和谐气氛,体现了民间文化的强大凝聚力。此外,部分学校和文艺机构对锅庄舞进行了创新性的编排,结合现代舞技巧,使之登上舞台,向更广泛的观众展现了藏族舞蹈的独特魅力,从而提升了其知名度。个别教育机构与文艺集体对锅庄舞进行了创意性的编排,将之与现代舞步相结合,使其成为舞台上的精彩节目,面向更广泛的观众群体展现了藏族舞的独特韵味,有效提升了其知名度。此外,藏族的对歌也是民间文化的一块瑰宝,在草地的节日庆典或重要聚会中,青年们通过山歌互诉衷肠,进行着一场又一场的对歌较量。
(二)加大力度去发展地方文化
本土的民俗传统深深植根于地域特色文化之中,民间文化的形态较为单一,导致公众对其关注不足,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较低,难以迎合他们真实的文化需求。因此,文化服务机构必须承担起应有的职能,对地方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唤起群体的共鸣,同时不断创新文化活动的形式与内容,从而唤起大众的参与兴趣。以河南省为例,豫剧在当地拥有广泛的观众基础,并被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发扬传统文化
一个地区的文化是其独特魅力的体现,它凝聚了该地的精神核心。文化的广泛传播能增强该地区的软实力。大众文化的吸引力在于其思想性与文化内涵,它所倡导的价值观念能够深入人心,促使人们对传统文化产生共鸣。即便在时光更迭中,传统文化依旧是人类文明进程中不可磨灭的部分,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持续传承和拓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传统文化正遭遇空前的挑战,似乎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辉。尽管经济在增长,不能忽视民族的根和民俗的魂,必须从中不断摄取精神力量和积累文化智慧。在筹备民俗文化活动之际,必须精心策划与之相匹配的核心议题。所选主题不仅要深刻体现民族文化的精髓,还要紧密联系当地的风土人情。确保活动内容丰富、视角多元,实现大众文化与民族文化的深度交织,同时与社会主义文化内涵以及群众文化活动的宗旨相契合。由此可见,将大众文化与传统民俗文化有机结合,能够极大提升文化活动的吸引力,确保民众在参与过程中,既能学习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又能加以传承和弘扬。参与者在此过程中,还能增强文化自信心,提高个人文化素养。
结束语:综上所述,随着社会步伐的加速,民族传统文化正逐渐被商业化的物品所侵蚀。面对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应当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和进步。举办群众性的文化活动是传承和展示民族优秀文化的一个有效途径。民俗文化以其独特的民族和地域特色,成为人类精神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承载着历史赋予的使命。因此,务必重视对传统民俗文化的继承和推广。地方政府应致力于发展群众文化,打造民族文化阵地,加大对人才和资金的支持力度,持续改善民俗文化场所的基础设施,全方位展现地方艺术的风采,从而提升民族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李敬华.广场舞在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中的意义[J].中国民族博览,2024(1):153-155.
[2]张聪明.书法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关键思路分析[J].中国民族博览,2024(1):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