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市政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作者

王荣

身份证号:642221198102152970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对工程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混凝土作为现代建筑中使用最广泛的材料之一,具有高强度、耐久性好等优点,但在实际施工中也容易出现裂缝问题。裂缝不仅影响结构外观,还可能降低结构的承载能力和耐久性,甚至引发严重的安全隐患。因此,研究和应用有效的裂缝控制技术成为市政工程施工中的重要课题。

2. 混凝土裂缝的类型及成因分析

2.1 裂缝的分类

混凝土裂缝的类型及成因分析是研究和解决裂缝问题的基础。根据裂缝的产生原因和表现形式,可以将混凝土裂缝分为以下几类:

①收缩裂缝:这是由于混凝土内部水分蒸发导致体积收缩而产生的。在混凝土硬化初期,如果环境湿度较低或风速较大,水分蒸发速度加快,混凝土体积收缩加剧,从而引发收缩裂缝。这类裂缝通常表现为表面细小裂纹,对结构的整体性有一定影响。

②温度裂缝:这种裂缝是由温度变化引起的热胀冷缩效应所导致。当混凝土内外温差过大时,特别是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水化热难以及时散发,导致结构内部与外部产生不均匀的温度场,从而引发温度裂缝。温度裂缝多出现在结构表面,尤其是在日照强烈或昼夜温差较大的情况下更为明显。

③ 荷载裂缝:这类裂缝由外力作用超过结构设计承载能力引起。当结构承受的荷载超出其设计范围时,容易在受弯、受剪或受拉等应力集中的部位出现裂缝。荷载裂缝不仅反映了结构的实际受力状态,还可能预示着潜在的安全隐患。

④ 沉降裂缝:这种裂缝主要是因地基不均匀沉降造成的。如果地基土层软弱或施工过程中未对地基进行有效加固,结构可能发生局部下沉,从而引发沉降裂缝。这类裂缝通常具有明显的规律性,例如沿建筑物墙体或柱子分布,且宽度可能随时间逐渐增大。

⑤化学反应裂缝:这类裂缝由混凝土内部的化学反应引起,常见的包括碱骨料反应和钢筋锈蚀膨胀。碱骨料反应会导致混凝土内部膨胀并产生裂缝,而钢筋锈蚀膨胀则会从内部破坏混凝土结构,这两种情况通常与材料选择不当或防腐措施不足有关。化学反应裂缝不仅影响结构外观,还可能降低其耐久性和安全性。

2.2 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

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可以从材料、施工工艺、环境以及设计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在材料因素方面,水泥品种选择不当或水灰比过高会导致混凝土内部结构不够密实,从而增加裂缝发生的概率;骨料级配不合理或含泥量超标会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和均匀性,进一步引发裂缝;外加剂使用不当也可能改变混凝土的性能,例如降低其抗裂能力或增加收缩变形。从施工工艺角度来看,浇筑过程中振捣不充分或过振会导致混凝土内部出现空隙或分层现象,从而形成薄弱点;养护措施不到位会使混凝土表面水分过快蒸发,导致收缩裂缝;施工接缝处理不当则可能在接缝处产生应力集中,进而引发裂缝。环境因素也是裂缝产生的重要原因,气候条件如高温、低温或干燥等都会对混凝土的性能产生不利影响,例如高温条件下水化热难以散发,容易引发温度裂缝,而干燥环境会加剧混凝土的收缩;此外,地基稳定性差或地下水位变化可能导致不均匀沉降,从而引发沉降裂缝。最后,在设计因素方面,结构设计不合理、未充分考虑应力集中区域会导致局部受力过大,从而产生荷载裂缝;同时,温度伸缩缝设置不足也会使混凝土在温度变化时无法自由膨胀或收缩,从而引发温度裂缝。

3. 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的研究

混凝土裂缝问题作为影响工程质量和耐久性的关键因素,其防控需要建立全过程、多层次的综合治理体系。基于裂缝成因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控制技术:

3.1 材料优化

在混凝土材料优化方面,需要从水泥品种选择、骨料性能改善和外加剂使用三个关键环节进行控制。

首先在水泥选择上,应根据工程特点和环境条件进行科学选型。例如,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如核电站基础或大型桥梁墩台,采用矿渣硅酸盐水泥或粉煤灰硅酸盐水泥可以显著降低水化热。这些水泥的7 天水化热应控制在 250kJ/kg 以下,以减少温度裂缝的风险。同时,严格控制水泥用量也至关重要。对于 C30 强度等级的混凝土,水泥用量宜控制在380kg/m³以内,通过掺入优质粉煤灰或矿粉(比例为 20%-40% )替代部分水泥,不仅能够降低成本,还能改善混凝土的工作性和耐久性。其次,骨料的质量对混凝土性能有着决定性影响。粗骨料应采用连续级配,最大粒径不宜超过40mm,以确保混凝土拌合物的均匀性和密实性。细骨料的细度模数应控制在 2.3-3.0 之间,含泥量严格限制在 1%以下,否则会削弱混凝土的粘结力和抗裂能力。此外,外加剂的合理使用也是控制裂缝的重要手段。高效减水剂可有效降低用水量,提高混凝土的致密性,其减水率应达到 18% 以上。膨胀剂的应用则能补偿混凝土的收缩,其限制膨胀率需满足 0.015%0.060% 的技术要求。在某些特殊工程中,还可以掺入聚丙烯纤维 (1-2kg/m3) ),以增强混凝土的抗裂韧性。

3.2 施工工艺改进

施工工艺的精细化控制是预防混凝土裂缝的关键环节。以大体积混凝土为例,其水化热积聚和温度裂缝风险较高,因此需要通过精细化施工工艺来有效控制裂缝的产生。具体可采用以下四个方面的措施来应对大体积混凝土中的裂缝问题。

第一,可采用分层浇筑的方式。将混凝土按每层30cm 厚度进行分层浇筑,可以降低水化热积聚的速度,并为热量散发提供时间。在此基础上,结合冷却水管技术,在混凝土中预埋循环水管并通入冷水带走内部热量,有助于减少温度差,防止裂缝产生。

第二,可采用改进的振捣方式。由于大体积混凝土厚度较大,传统振捣方式可能无法完全消除深层气泡和空隙。为此,可采用低频高幅振捣技术。这种方式能够深入振捣混凝土内部,同时减少对表面的影响,确保混凝土内部密实性。

第三,可采用科学的养护方法。初凝后立即采取覆盖保湿措施,例如铺设湿麻袋或塑料薄膜,可以防止水分过快蒸发。在高温条件下,可采用表面喷洒冷水或覆盖保温材料的方式,控制混凝土内外温差在25℃以内。延长养护时间至 14 天以上,有助于改善混凝土收缩性能。

第四,可采用合理的施工缝设置方式。在应力集中区域合理布置施工缝,可以释放内部应力,避免裂缝集中出现。可采用斜向施工缝或阶梯形施工缝设计,便于后续接茬处理,保证新旧混凝土之间的粘结效果。

3.3 环境适应性措施

环境适应性措施是确保结构质量的重要环节。针对不同环境条件,应采取差异化的防控策略,以减少外界因素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第一,在高温季节施工时,应重点采取“避高温”措施。合理安排浇筑时间,尽量选择早晚气温较低的时段进行施工。同时,严格控制拌合用水温度,确保其不超过25℃,必要时可通过添加冰块来降低水温。施工现场可设置遮阳棚以减少太阳直射,并在浇筑完成后立即覆盖湿麻袋或保湿材料,防止表面水分快速蒸发导致干缩裂缝。

第二,在低温环境下施工时,应采用热水拌合的方式,保证混凝土入模温度不低于5℃,避免因早期受冻而影响强度发展。此外,可采用综合蓄热法养护,通过覆盖保温材料(如塑料薄膜、草帘等)

减少热量散失,确保混凝土在适宜温度下硬化。

第三,在风力较大地区施工时,强风会加速混凝土表面水分蒸发,从而引发干缩裂缝。因此,应在模板外围设置防风屏障,有效降低风速对混凝土表面的影响。同时,浇筑完成后应及时喷洒养护剂或覆盖保湿材料,控制水分蒸发速率,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状态。

第四,在地基处理方面,软弱地基可能导致不均匀沉降,从而引发结构裂缝。为此,应根据地质条件采取适当的地基加固措施,如换填、桩基等。同时,需严格控制相邻基础之间的沉降差,确保其不超过0.002L(L 为相邻基础中心距),以减少因地基变形引起的应力集中。

第五,在结构连接部位,应考虑温度变化和地基沉降等因素的影响。通过设置滑动层或柔性连接装置,允许一定的相对位移,从而缓解因约束作用产生的拉应力。这些措施能够有效减少温度变形和地基沉降对结构整体性的影响。

第六,对于沿海地区工程,氯离子侵蚀是一个重要问题。应优化混凝土配合比,选择抗硫酸盐水泥或掺加矿物掺合料(如粉煤灰、矿粉)以提高抗渗性和耐久性。同时,可在钢筋表面采取防腐措施,如涂覆环氧涂层或采用阴极保护技术,增强结构的抗腐蚀能力。

3.4 设计优化

设计优化是实现结构性能提升的重要环节。在结构设计阶段,应充分考虑裂缝控制的要求,并结合实际工程条件进行合理规划。

第一,温度伸缩缝的布置是设计优化中的关键内容。根据结构尺寸和当地气候特点,合理确定温度伸缩缝的间距和宽度至关重要。过大的间距可能导致温度应力集中,从而引发裂缝;而过小的间距则会增加施工成本并影响美观。因此,在设计时需综合考虑结构形式、材料特性以及环境温差等因素,科学计算并调整伸缩缝参数。

第二,在易开裂部位采取局部加强措施。例如,在转角、开孔周边等应力集中区域,可通过增设钢筋网片或纤维增强材料来提高局部抗裂能力。这些措施能够有效分散应力集中点,降低裂缝产生的可能性。此外,纤维增强材料(如聚丙烯纤维或钢纤维)还可以改善混凝土的整体韧性,减少微裂缝的扩展。

第三,对于大跨度或超长结构,可采用预应力技术主动控制裂缝发展。通过施加适当的预压应力,可以抵消部分由荷载或温度变化引起的拉应力,从而显著减少裂缝的产生。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桥梁、厂房等大型工程,能够在保证结构安全的同时,延长使用寿命。

第四,在配筋设计中应充分考虑温度应力的影响。适当增加分布钢筋的配置,不仅可以提高结构的整体性,还能有效缓解因温度变化导致的应力集中问题。同时,应注重钢筋的合理分布和连接方式,确保其在施工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设计优化措施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需要与施工工艺紧密配合。例如,合理的配筋设计必须结合浇筑顺序和养护方法才能达到最佳效果;预应力技术的成功实施也依赖于精确的张拉控制和后续维护。只有将设计优化与施工工艺有机结合,才能形成完整的裂缝防控体系,为工程质量和耐久性提供可靠保障。

4. 裂缝控制技术的应用实例

某市政道路桥梁工程全长 8km,桥面宽 25m ,采用 C50 高性能混凝土施工。由于该地区昼夜温差较大且地下水位较高,昼夜温差显著(日温差可达 15℃)及高地下水位(地下水位距离地表仅 2 米),在使用 C50 高性能混凝土施工中出现了多处裂缝问题。为解决这一难题,工程团队采取了以下四项具体措施:

(1)材料优化:选用低热水泥,并掺入 30% 粉煤灰和 20% 矿粉,有效降低水化热峰值约 25°C ;同时添加 ³的聚丙烯纤维,使混凝土抗裂性能提升约 40% ,显著减少早期微裂缝的产生。

(2)施工工艺改进:实施分层浇筑,每层厚度严格控制在 25cm 以内,确保热量散发均匀;加强振捣操作,保证混凝土内部密实度达到 98%l 以上;采用喷雾养护方式,连续养护 14 天,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水分蒸发速率控制在 0.5kg/m2⋅d 以下。

(3)环境适应性措施:在混凝土中埋设冷却水管,通水温度控制在15℃以下,使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度降低至 65℃,内外温差控制在20℃以内;对桥墩基础进行注浆加固,单孔注浆压力控制在 0.8MPa ,注浆量约为 1.2m³/孔,有效防止不均匀沉降。

(4)设计优化:在桥面板上增设温度伸缩缝,间距控制在40m 以内,缝宽设置为 20mm ,满足温度变形需求;在易开裂部位(如转角、支座附近)增设钢纤维,掺量为 70kg/m3 ,增强局部抗拉强度约35% ,大幅降低应力集中风险。

经过以上措施的全面实施,该工程的裂缝问题得到了显著改善。监测数据显示,混凝土表面裂缝宽度均小于 0.2mm ,完全满足相关规范要求。同时,桥梁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和耐久性大幅提升,为后续运营提供了坚实保障,也为类似工程的裂缝防控积累了宝贵经验。

结束语

总而言之,混凝土裂缝问题是市政工程施工中的常见难题,但通过合理的材料选择、科学的施工工艺以及针对性的设计优化,可以有效减少裂缝的发生。本文总结了以下几点关键结论:第一,材料优化是裂缝控制的基础,应注重水泥品种、骨料质量和外加剂的选择;第二,施工工艺改进是核心环节,需严格执行分层浇筑、振捣和养护等措施;第三,环境适应性和设计优化是重要补充,能够进一步提升结构的抗裂性能。未来,随着新材料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将更加完善。例如,智能监测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实时掌握混凝土内部应力变化,从而提前采取预防措施;新型自修复混凝土的研发也将为裂缝控制开辟新的方向。希望本文的研究成果能为市政工程施工中的裂缝控制提供有益参考。

参考文献

[1] 李世兵,李海锋,刘航.浅谈市政桥梁施工混凝土裂缝成因及其防治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0,No.326(08):49.DOI:10

[2] 范增财.浅论现代混凝土在市政桥梁工程施工中的裂缝成因及防治措施[J].运输经理世界,2020,No.599(07):125-126.

[3] 禹华彬.试论市政桥梁施工混凝土裂缝的成因及防治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6,No.197(23):99-100.

[4] 张 光 新 . 建 筑 工 程 中 混 凝 土 裂 缝 的 控 制 技 术 及 解 决 措 施 探 讨 [J]. 住 宅 与 房 地产,2021,No.602(05):204-205.

5] 黄玮.探究建筑施工中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的实践运用[J].建材与装饰,2017,No.490(33):19-20.

[6] 曹鹏.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解析[J].决策探索(中),2019,No.615(05):26.

[7] Tripathi, Ekta, et al. "Bacterial based admixed or spray treatment to improve properties of concrete." Sādhanā (2019).

[8] 黄 春 娇 . 试 论 建 筑 工 程 施 工 中 混 凝 土 裂 缝 的 成 因 及 防 治 策 略 [J]. 江 西 建材,2021,No.271(08):138-139.

9] 张兵.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成因与治理对策研究[J].四川水泥,2019,No.273(05):270.

[10] 赵圆圆.建筑中混凝土裂缝的施工处理技术分析[J].科技与创新,2022,No.201(09):11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