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奖评优对大学生发展的激励效应研究
郭怡萍
潍坊学院
一、引言
在高校教育体系里,评奖评优是一种关键的教育管理办法,它凭借对学生优秀表现给予认可和奖励,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以及发展潜力,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然而,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与发展,传统的评奖评优机制在施行过程中渐渐显现出一些问题,如:激励效果无法长久持续、学生参与程度不高、评价标准较为单一等。因此,需要我们对评奖评优激励效应展开深入思索:评奖评优到底怎样影响大学生的发展?其激励机制的内在逻辑是什么?怎样优化评奖评优机制来提升其激励效应?自我决定理论是心理学领域的关键理论,为我们理解人类动机和行为给出了全新视角,该理论着重强调人的内在动机与自我调节能力,认为个体行为受自主需求、胜任需求以及归属需求驱动。把自我决定理论运用到高校评奖评优研究中,可帮助我们深入分析评奖评优对大学生内在动机的影响机制,为优化评奖评优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本研究依据自我决定理论来探讨评奖评优对大学生发展的激励效应,有关键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二、自我决定理论的核心观点
自我决定理论是 20 世纪 80 年代以积极心理学为背景发展起来的一种认知动机观,该理论认为,个体是积极向上的,具有自我实现和自我成长的需要,个体具有自主、胜任、归属等三项基本的、与生俱来的心理需要。
(一)自主需求
自主需求所指的是个体期望可凭借自身力量决定自身行为,拥有选择以及控制自己生活的权利,当个体的行为源自自身的意愿与选择,并非受到外部压力或者奖励的推动时,他们更有机会体验到内在动机被激发,会以更加积极的状态投入到活动当中。
(二)胜任需求
胜任需求具体所指的是,个体内心期望自身可以用有效的方式去应对所处环境中出现的各种挑战,充分呈现出自身所有的能力以及才华,体验到自身所拥有的价值以及由此带来的成就感,当个体切实感觉到自己拥有完成某项特定任务或者达成某个目标的能力时,他们便会由此产生积极向上的情绪体验,这种体验会促使其内在动机得到提高。
(三)归属需求
归属需求意味着个体期望和他人构建起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切实感觉到自己被他人所接纳与认可,是归属于某个群体或者社会单位的,当个体于群体当中体会到归属感的时候,他们会更乐意去参与群体活动,跟他人展开合作,以此推动自身的发展,自我决定理论说明,如果外部激励手段可以契合个体的这三种基本心理需求,便可切实激发个体的内在动机,推动个体积极行为以及发展。相反的,如果外部激励手段忽略了个体的基本心理需求,那就有可能会削弱个体的内在动机,致使消极行为出现。
三、高校评奖评优的现状分析
(一)评奖评优的目的和意义
高校开展评奖评优活动,主要是为了激励学生勤奋学习、积极向上,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推动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借助评奖评优这一举措,学校可树立起优秀学生的榜样,营造出优良的学习氛围以及校园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与竞争意识,而且评奖评优还可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为学生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评奖评优的主要类型和标准
当下高校所开展的评奖评优活动类型丰富多样,其中主要涉及了学业奖学金、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以及优秀毕业生等类别,不同类型的评奖评优活动有不同的评价标准,一般,学业奖学金将学生的学业成绩当作主要的评价指标,优秀学生以及优秀学生干部则更为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其中包括学业成绩、社会实践表现、志愿服务经历以及文体活动参与情况等多个方面。然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当中,评奖评优的标准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一方面,评价标准过度侧重于量化指标,像学业成绩、获奖证书等,却对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创新能力有所忽视,另一方面,评价标准欠缺灵活性与针对性,无法充分考量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各自的特点以及需求。
(三)评奖评优的实施过程和存在的问题
评奖评优的实施流程一般涉及宣传动员、学生申请、班级推荐、学院评审以及学校公示等多个环节,在这一进程当中,暴露出一系列问题,比如宣传工作未能做到全面覆盖,使得学生对评奖评优的相关政策以及具体流程缺乏清晰认知,评审过程透明度欠佳,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评价结果反馈不够及时,对学生的积极性造成了一定影响。而且评奖评优还可能催生一些负面效应,像学生之间竞争过于激烈,致使人际关系变得紧张,部分学生为获取奖项而过于功利化,忽略了自身的全面发展,评奖评优的结果无法如实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对评奖评优的公正性与权威性产生不利影响。
四、评奖评优对大学生发展的激励效应分析——
(一)对自主需求的满足与激励效应
在评奖评优过程中,如果能够让学生参与到评奖规则的制定和评审过程中,赋予学生一定的自主权,就能够满足学生的自主需求,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然而,如果评奖评优的规则过于僵化,学生只能被动地按照规定的标准进行申请和准备,缺乏自主选择和表达的机会,就会削弱学生的自主需求,导致学生的内在动机下降。因此,在评奖评优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自主需求,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来参与评奖评优,从而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
(二)对胜任需求的满足与激励效应
评奖评优所产生的结果实际上是对学生能力以及表现给予的一种认可与肯定,一旦学生察觉到自身的努力和付出获得了认可,那么他们便能契合自身的胜任需求,同时提高自身的自信心与成就感。
然而要是评奖评优的标准设置过高或者过低,又或者评审过程缺乏公正性,致使一些优秀的学生未能获奖,而一些表现平常的学生却得到了奖励,那么就会使学生觉得自身的能力没有得到认可,削弱学生的胜任需求,对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产生影响,在进行评奖评优时,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保证评审过程的公正公平,让每一位优秀的学生都可获得应有的认可与奖励,以此契合学生的胜任需求,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
(三)对归属需求的满足与激励效应
评奖评优作为一项群体活动,可使学生体会到自身归属于某一群体,契合其归属需求,比如在评奖评优里,班级推荐以及学院评审环节可强化学生与班级、学院间的联系,让学生感到自己是班级和学院的一分子,提高其归属感,而且获奖学生作为榜样,可带动其他学生一同进步,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与班级文化,提高学生的归属感。然而若评奖评优过程中存在不公平、不公正的状况,或者学生间竞争过于激烈,致使人际关系变得紧张,便会削弱学生的归属需求,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发展,在评奖评优时,要注重营造良好的群体氛围,推动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在群体中的价值和意义,以此契合学生的归属需求,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
五、优化评奖评优机制,提升激励效应的对策建议(一)要完善评奖评优标准,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制定科学合理的评奖评优标准对于提升激励效应而言是关键所在,在制定标准期间,需充分考量学生的自主需求、胜任需求以及归属需求,突破传统那种仅以学业成绩作为唯一评价指标的模式,构建起多元化且个性化的评价体系,比如可把学生的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等方面纳入到评价标准之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个性特长。并且评价标准应有灵活性与针对性,依据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给予调整,使每一个学生都可寻找到自身的优势以及发展方向,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
(二)优化评奖评优流程以提升评审公正性与透明度。
透明公正的评奖评优流程是保障激励效应的关键前提,实施时要强化宣传动员,促使学生全面知晓评奖评优政策及流程,规范申请与推荐环节,防止人为因素干扰,构建公开透明评审机制,邀请学生代表、教师代表等参与评审,保证评审结果公平公正,及时反馈评价结果,让学生明晰自身优势与不足,为其未来发展给予指导。还可借助信息化手段,搭建评奖评优管理平台,达成申请、评审、公示等环节信息化管理,提升工作效率与透明度,降低人为因素影响。
(三)强化评奖评优的后续管理工作,以发挥激励的长期有效作用。
评奖评优并非单纯为奖励优秀学生,其最关键的是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推动学生实现长期发展,要强化评奖评优的后续管理,发挥激励的长效效应,比如可安排获奖学生开展经验交流与分享活动,让其他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秀经验与方法,为获奖学生给予更多发展机遇以及资源支持,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和发展潜力,构建评奖评优的跟踪反馈机制,了解获奖学生后续的发展状况,为优化评奖评优机制提供参考依据。
(四)关注学生心理需求,营造优质激励氛围。
依据自我决定理论,契合学生自主需求、胜任需求以及归属需求乃是激发学生内在动机的要点所在,在评奖评优时,需关注学生心理需求,营造良好激励氛围,比如在制定评奖规则期间,充分听取学生意见建议,使学生参与到决策进程之中,以此契合学生自主需求,于评审过程里,着重对学生能力与表现给予认可肯定,契合学生胜任需求,在评奖评优结束后,强化对学生的关心支持,推动学生间的交流合作,契合学生归属需求。学校与教师应树立正确教育理念,防止过度看重评奖评优的功利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与学习态度,让学生切实明白评奖评优来促进自身发展,而非获取奖励荣誉。
六、结论
本研究围绕自我决定理论,剖析评奖评优对大学生发展产生的激励效应,研究结果显示,评奖评优借助契合学生自主、胜任以及归属需求,可有效激发学生内在动机,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然而当下高校评奖评优机制在施行进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像评价标准单一、评审过程缺乏公正透明性、后续管理不到位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对评奖评优的激励效应造成了影响。为提升评奖评优的激励效应,需完善评奖评优标准,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优化评奖评优流程,提高评审公正性与透明度,加强评奖评优后续管理,发挥激励长效作用,重视学生心理需求,营造良好激励氛围,依靠这些举措,使评奖评优切实成为激发学生内在动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方式,为高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以及人才培养目标达成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朱燕.促进独立学院评奖评优工作科学化的思考——以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为例.市场周刊(理论研究)[J],2011(1).
[2]李云蕾.自我决定理论视角下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路径研究[J].文教资料,2021(25):136-138.
[3]杨晓慧.当代大学生成长规律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4]万南宝.改进高校学生素质测评和评奖评优工作.教育发展研究[J],1992(1)
[5]赵成.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N].人民日报,2024-09-11(1).
[6]王禹.主体性视域下高校学风建设的现实挑战与应对策略[J].新西部,2024(8):93-96.
[7]刘丽虹,张积家.动机的自我决定理论及其应用[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