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动在苏少版小学中高年级音乐教学中的价值与方法探讨
朱劲松
江苏省扬州市三元桥小学 江苏扬州 225000
引言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版)》强调艺术课程需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等核心素养,而音乐教学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需创新教学形式以适应新时代教育要求[3]。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独立思考能力与肢体协调能力,但传统音乐教学中单一的“ 听唱” 模式易导致学生参与度低、对音乐内涵理解不深入。律动通过将音乐节奏、旋律转化为肢体动作,实现“ 听觉-动觉” 联动,契合中高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也为音乐教学提供了新路径。苏少版小学音乐教材包含丰富的歌唱、鉴赏类内容,如《春节序曲》《捉迷藏》等,为律动教学的开展提供了优质素材,探讨律动在该教材体系下的教学价值与方法,对提升音乐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律动在小学中高年级音乐教学中的价值
(一)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渴望在学习中获得挑战与认可,律动教学通过生动的肢体表达形式,能有效激发学生内部驱动力。在《捉迷藏》教学中,教师结合歌曲情节设计角色化律动动作,设置“ 通过肢体动作表现‘ 寻找’与‘ 躲藏’ 场景” 的任务,学生需在演唱同时完成相应动作,既满足了其表现欲,又促使学生主动投入课堂,显著提升参与积极性。相较于传统听唱教学,律动让学生从“ 被动接受” 转变为“ 主动参与” ,课堂氛围更活跃。
(二)拓展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
律动并非固定动作的模仿,而是鼓励学生结合对音乐的理解进行个性化表达。在《草原赞歌》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聆听歌曲旋律,感受草原辽阔的意境,随后让学生自主设计律动动作,如用手臂摆动模拟“ 风吹草原” 、踮脚跳跃表现“ 牧民骑马” [2]。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需将音乐感知转化为肢体语言,不仅深化了对音乐风格的理解,更锻炼了想象力与创造力。同时,苏少版教材中多样的音乐体裁,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助力其创新能力发展。
(三)有效浅化教学难点
中高年级音乐教学中,对音乐结构、创作手法的理解是常见难点,而律动可将抽象音乐要素具象化。在《春节序曲》鉴赏教学中,“ 螺蛳结顶”创作手法(乐句逐步紧缩)较难理解,教师可设计递进式律动:学生初始张开双臂表现“ 完整乐句” ,随着乐句紧缩,逐渐缩小肢体动作幅度。通过肢体动作的变化,学生能直观感受乐句发展规律,突破“ 抽象乐理理解”的难点。此外,在乐器音色听辨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用不同律动动作对应不同乐器,如用“ 拍手” 表现鼓点、“ 轻晃身体” 表现弦乐,降低听辨难度。
(四)陶冶学生音乐情操
律动通过“ 听觉-动觉” 双重刺激,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音乐情感与文化内涵。在《春节序曲》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引子乐段的锣鼓节奏设计欢快的律动动作,如跺脚、拍手,感受春节的热闹氛围;针对主题二舒缓的陕北民歌旋律,设计轻柔的肢体摆动,体会亲人团聚的温馨。学生在动作与音乐的融合中,不仅感受到音乐的情绪变化,更理解了作品背后的文化意义,实现音乐情操的陶冶,契合核心素养中“ 文化理解” 的培养要求。
二、律动在小学中高年级音乐教学中的实施方法
(一)构建音乐展示舞台,提供实践空间
中高年级学生具有较强表现欲,教师可为学生搭建展示平台,让其将律动与音乐表演结合。在教学《春节序曲》后,教师组织“ 小型音乐剧”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歌曲不同乐段设计完整律动表演,如引子部分加入“ 锣鼓队” 式集体律动,主题一融入秧歌舞动作。同时,借助多媒体设备搭建简易舞台,让学生展示成果,不仅锻炼了其体态律动应用能力,还增强了团队协作意识。这种方式与苏少版教材中“ 实践与表现” 的教学目标相契合,助力学生音乐素养提升。
(二)结合歌曲与游戏,丰富教学形式
将律动与歌曲、游戏结合,能进一步提升教学趣味性。在课堂纪律管理或学生疲劳时,可开展“ 节奏律动游戏” :教师弹奏苏少版教材中《拍手唱歌笑呵呵》的旋律,学生根据节奏拍手、跺脚,或进行“ 你做我猜”游戏——一人通过律动表现歌曲内容(如《国歌》中用“ 举手敬礼” 动作),另一人猜出歌曲名称[2]。这种形式既能活跃课堂氛围、缓解疲劳,又能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对音乐节奏、歌曲主题的理解,实现“ 学玩结合” 。
(三)强化师生互动,保障教学效果
师生互动是律动教学顺利开展的关键。教师需通过示范引导学生消除紧张情绪,如在《草原赞歌》律动教学中,教师先完整展示“ 骑马” “ 挥鞭” 等动作,再分解教学,过程中用鼓励性语言肯定学生的创意表达。同时,教师可设计“ 师生配合律动” ,如在《春节序曲》“ 螺蛳结顶” 乐段教学中,教师做前半乐句动作,学生接后半乐句动作,通过互动让学生更精准把握音乐节奏与情绪变化[3]。此外,教师需明确律动的“ 辅助地位” ,避免过度注重动作设计而忽视音乐本身,确保教学始终围绕音乐核心目标展开。
三、结语
律动在苏少版小学中高年级音乐教学中,兼具“ 激发兴趣” “ 突破难点” “ 培养素养” 的多重价值,其通过“ 听觉-动觉” 联动,让学生更深入地感知音乐、理解音乐、创造音乐,契合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音乐教育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依托苏少版教材丰富素材,通过构建展示舞台、结合歌曲游戏、强化师生互动等方法,充分发挥律动的教学作用。未来,音乐教育工作者还需进一步探索律动与歌唱、鉴赏等教学模块的深度融合,不断优化教学策略,为培养具有高尚审美情趣、扎实音乐素养的学生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钱敏艳.浅谈小学音乐歌唱教学——以苏少版教材为例[J].海外文摘,2018(24):66-67.
[2] 李黎. 小学高年级音乐律动教学实践[J]. 教育界(教师培训),2019(11):68-69.
[3]刘烨.“ 望闻问切” 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音乐鉴赏教学探究——以苏少版五年级上册《春节序曲》为例[J].艺术科技,2023,(07):249-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