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水土保持数据现状及标准化工作探讨
朱乾
河南蓝晨环境评估服务有限公司 河南省安阳市 455000
引言
在当前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各行各业都在积极探索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以实现行业的现代化转型。水土保持工作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面临着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的问题。智慧水土保持概念的提出,正是对这一需求的积极回应。它旨在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水土保持工作进行智能化管理和决策支持,从而推动水土保持工作的科学化、精细化和高效化。本文将从智慧水土保持数据的现状及标准化工作两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智慧水土保持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1 水土保持数据建设现状
1.1.1 拥有一定规模的数据资源
根据“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的发展思路和“十四五”水土保持信息化工作安排,结合水土保持监督管理、综合治理、水土流失监测、规划考核以及示范创建等工作,行业相关部门大力推进水土保持数据资源建设。截至 2022 年底,仅全国水土保持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存储量就有45TB左右。
1.1.2 建立了水土保持数据库
建立数据库是水土保持信息化工作的关键环节,是实现智慧水土保持的基础工作。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积极推动水土保持数据库建设,持续完善数据类型,不断丰富数据结构,形成了基础地理数据库和业务应用数据库。全国大部分省份结合各自业务需要和水土保持信息系统迭代情况,不断完善水土保持数据库建设工作,其中安徽省建设了水土保持监测信息化及数据资源管理数据库,贵州省建立了省级水土保持大数据库,重庆市建成了全市水土流失空间数据库,河南省扩充完善了水土保持基础数据库,江苏省计划建设水土保持监测专题数据库。
2 水土保持数据标准化实现思路
2.1 建立行业统一的数据标准规范
在现有水土保持数据标准与规范的基础上,完善行业数据标准规范,特别是约定水土保持数据库表结构和标识符。按水土保持业务模块,厘清各类数据清单,细化到数据项,区分原生数据与次生数据,建立各数据项之间的逻辑结构关系,包括同属一个集合、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等相互关系;按数据类型确定统一的数据项字段名称、字段类型、单位、字段属性以及属性描述等;对各数据项的采集标准、来源、更新、维护等提出明确、统一的规定;对需要分类的数据项创建代码集和分类体系,确保代码集与分类体系的一致性、完整性;明确各项数据的格式交换和编码转换标准,支撑数据可以在不同系统之间进行交换和共享。
2.2 对历史旧数据进行统一治理
按照完善后的数据标准与规范,开发适合的数据治理工具,建立历史数据与新标准数据之间、不同系统不同平台之间数据的映射关系,利用建立的映射关系对系统冗余数据进行融合、删除、清洗;对缺失数据进行补充、采集、录入,同时依靠数据项之间的逻辑结构关系对数据进行校验,对存在逻辑错误的数据进行标记、修正、删除;建立定期数据治理机制,并根据需求不断优化完善数据治理方法、技术以及工具。
2.3 依托全国水土保持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数据服务
依托系统的数据服务通常指的是使用各种软件和工具来收集、处理、分析和分发数据的一种方法,可以有效地管理并利用数据资源。依照标准录入的水土保持数据可以依托全国水土保持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数据集成服务、数据质量管理服务、数据查询分析服务、数据协同共享服务以及数据安全隐私服务等。数据集成服务通过使用ETL(提取、转换和加载)工具从其他源系统中提取相关数据,经过清洗和转换后将其加载到集中数据存储或数据仓库中;数据质量服务可对数据进行清洗、数据验证、异常值检测、缺失值处理等,提升系统数据质量;数据查询分析服务可根据业务与管理需求,开发查询和挖掘分析工具为用户提供友好的数据访问、查询和分析功能;数据协同共享服务可通过开发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实现;数据安全隐私服务涉及使用数据加密、数据脱敏、数据访问控制等工具和方法,以保护数据的安全和用户的隐私。
3 智慧水土保持数据标准化工作
3.1 持续加大人员投入
在制定水土保持数据标准规范以及实施数据标准化过程中,要积极探索水土保持行业数据标准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大人员培训和人才培养力度,特别是数据工程师、数据分析师、数据质量专员等既掌握水土保持业务又精通数据治理和数据挖掘分析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力度,确保有专人负责数据标准化相关工作,为数据治理和数据运维提供稳定的人员保障。
3.2 推进纳入考核管理
要建立水土保持数据工作考核机制,把水土保持数据管理、生产工作纳入对数据管理生产相关主体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同时建立数据管理生产工作评估指标体系,树立正确评估导向,主要从数据标准性、完整性、准确性以及一致性等方向考虑,确保考核结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3.3 不断强化数据应用
编制水土保持数据资源目录和数据共享目录,充分发挥水土保持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共享平台作用,推动水土保持行业数据有序共享。同时,依托系统开发计算、查询统计、数据可视化、数据挖掘以及模拟预测等功能,经过信息技术与水土保持数据的融合,更好地服务于水土保持工作。
3.4 加快推动制度建设
成立水土保持数据标准化工作制度建设工作小组,围绕构建水土保持数据标准体系,强化顶层设计和整体工作统筹,逐步完善行业数据标准、数据产权界定、数据治理、数据使用等关键环节的制度及标准,及时分析总结实施过程中的重点难点,提炼成功的经验、做法,着力推进水土保持数据标准制度建设实现新突破。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智慧水土保持工作在当前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取得了显著进展,特别是在数据资源与标准化建设方面。通过拥有一定规模的数据资源、建立水土保持数据库以及形成一批水土保持信息化标准与指南,为智慧水土保持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为了进一步提升数据质量与利用效率,正致力于建立行业统一的数据标准规范,对历史旧数据进行统一治理,并依托全国水土保持信息管理系统实现高效的数据服务。未来,智慧水土保持工作将继续深化数据应用,推动水土保持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娜,李素雅,王小燕,朱少卿.新形势下黄河流域智慧水土保持建设与应用[J].人民 黄河,2024,46(S2):193-194.
[2]吴俊红,蔡松,何建毅,贺莉莎.智慧水土保持平台建设构想——以云南省为例[J].生态与资源,2024,(10):95-97.
[3] 姜德文. 引领新时代水土保持之科技前瞻[J].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中英文),2024,22(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