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文物藏品的管理与保护策略探究
葛倩倩
江苏省徐州市沛县博物馆,221600
引言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博物馆如同璀璨的星辰,收藏着无数承载历史记忆的文物藏品。从史前文明的陶器玉器,到封建王朝的青铜礼器;从文人墨客的书画卷轴,到民间工艺的刺绣木雕,每一件文物都诉说着独特的故事,折射出不同时代的社会图景。这些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既是学术研究的第一手资料,也是公众感知历史、陶冶情操的重要载体。然而,文物藏品的保存面临着严峻挑战:自然环境中的温湿度波动会导致木质文物开裂、纺织品霉变;空气中的硫化物、氮氧化物会侵蚀金属器物表面;不当的陈列展示与频繁的移动搬运可能造成机械损伤;甚至虫害、微生物滋生等生物因素也会悄然破坏文物结构。随着时间推移,文物自身材质的老化更是不可逆转的过程。因此,探索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与保护手段,延缓文物衰变速度,降低受损风险,已成为当代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核心课题,直接关系到文化遗产能否跨越时空,为后世所共享。
、博物馆文物藏品的管理策略
1.1 完善管理制度
健全且严谨的管理制度是博物馆文物藏品管理工作有序开展的基石。首先,要制定详细的藏品征集制度,明确征集的标准、范围与流程,确保新入馆的文物藏品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且来源合法合规。在接收环节,需严格按照入馆凭证,仔细核对文物信息,连同原始科学记录等材料一并归档。其次,建立严格的藏品出入库制度,对每一次藏品的提取、归还进行详细登记,明确责任人员,确保藏品流向清晰可查。比如在举办展览提取文物时,要经过多部门审批,填写详细的提取申请表,注明用途、预计归还时间等信息。再者,完善盘点制度,定期对馆藏文物进行全面盘点,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账目不符、文物损坏等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解决。通过完善这些管理制度,使文物藏品管理工作有章可循,保障藏品安全与管理工作的高效性。
1.2 科学分类与信息化管理
博物馆藏品种类繁多、质地各异,科学分类是实现有效管理的关键。可采用以质地为主,兼顾职能、性质的分类原则。库房保管依据质地分库,如将金属类、陶瓷类、纸质类文物分别存放于不同库房,便于针对不同质地文物采取相应的保管措施。同时,为满足检索、使用需求,可按专题内容制卡编目。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管理已成为趋势。利用专业的文物管理软件,为每件文物建立详细的电子档案,记录文物的基本信息、历史沿革、鉴定情况、研究成果等。通过信息化管理,不仅能实现文物信息的快速检索与共享,方便研究人员、策展人员等查询使用,还能借助数据库强大的数据分析功能,对文物藏品的分布、利用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为博物馆的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1.3 加强人员培训
博物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直接影响文物藏品管理水平。一方面,要加强对藏品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定期组织学习文物保护知识、管理技能等课程,使其熟悉文物藏品的特性与管理流程,掌握先进的管理方法与技术。例如开展文物修复技术培训,让工作人员了解不同材质文物的修复工艺,以便在日常管理中能及时发现文物的细微损坏并采取初步保护措施。另一方面,强化安全意识培训,提升工作人员对文物安全重要性的认识,使其熟悉各类安全应急预案,在面对火灾、盗窃等突发情况时能迅速、正确应对。此外,鼓励工作人员参加行业交流活动,学习其他博物馆的先进管理经验,拓宽视野,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与业务能力,为文物藏品管理工作注入活力。
二、博物馆文物藏品的保护策略
2.1 控制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对文物藏品的保存状态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温湿度的剧烈波动会导致文物变形、开裂或霉变。对于纸质文物,适宜的温度一般在 18∘C-22∘C ,相对湿度在45%-60% ;而金属文物则需控制湿度以防锈蚀。博物馆应安装温湿度调控设备,如空调系统、除湿机等,并实时监测库房与展厅的温湿度数据,根据数据及时调整设备运行参数。光照中的紫外线和红外线会加速文物老化、褪色,因此要采用低照度、无紫外线的照明灯具,并严格控制光照时间。同时,要加强对空气质量的监测与净化,安装空气净化设备,过滤空气中的有害气体、颗粒物等污染物,避免其对文物造成侵蚀,为文物藏品营造稳定、适宜的保存环境。
2.2 应用修复技术
当文物藏品出现损坏时,及时、科学的修复至关重要。修复技术应遵循“最小干预”原则,最大程度保留文物的原有历史信息与价值。对于陶瓷文物的修复,可采用粘接、补缺、上色等工艺,利用现代材料与传统工艺相结合的方式,使修复后的陶瓷器外观接近原貌且结构稳固。纸质文物修复则涉及揭裱、去污、修补等步骤,工作人员需凭借精湛技艺与专业知识,恢复纸质文物的完整性。随着科技发展,一些先进的修复技术如3D 打印技术在文物修复中也得到应用,可用于制作文物缺失部分的模型,辅助修复工作。
2.3 实施预防性保护
预防性保护理念强调从源头上减少文物藏品受损的可能性。博物馆应建立完善的文物保护监测体系,运用传感器等技术对文物的保存状况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潜在问题。例如在珍贵文物上安装位移传感器,监测文物是否发生位移或变形;通过微生物监测设备,预防文物遭受微生物侵害。同时,加强对文物包装与储存材料的研究与选择,采用环保、无酸、稳定性好的材料制作文物囊匣、展柜等,减少材料对文物的不良影响。此外,开展文物保护宣传教育活动,提高观众与工作人员的文物保护意识,从人为因素方面降低文物受损风险,通过全方位的预防性保护措施,为文物藏品的长期安全保存保驾护航。
三、总结
博物馆文物藏品的管理与保护工作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关乎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延续。完善管理制度、推进科学分类与信息化管理、加强人员培训等管理策略,以及控制环境因素、应用修复技术、实施预防性保护等保护策略,共同构成了保障文物藏品安全与完整的坚实防线。通过这些策略的协同实施,能够有效提升博物馆文物藏品管理与保护水平,让文物藏品在岁月长河中得以妥善保存,持续发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与艺术价值,为社会公众提供丰富的精神文化滋养。
参考文献[1]符喜福.博物馆文物藏品的管理与保护策略探究[J].文存阅刊,2023(18):0172-0174.
[2]周阳阳.浅谈县级博物馆文物藏品的科学管理与保护[J].2025.
[3]魏星.试论博物馆文物藏品的管理与保护策略[J].2021.DOI:10.12294/j.1673-0992.2021.08.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