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分银行在小学体育学生评价领域的应用探究
朱元
重庆市北碚区两江春晖小学 400713
一、案例背景
新修订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体育与健康教育是实现儿童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强调在体育课堂教学中重视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的树立,要想真正实现这一系列目标,就必须借助科学应用评价的力量,从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主体等方面进行主动且深入的探索,操作过程中关注学生能力与个性、智力与人格、技能学习与精神构建协调发展,从而达到现代教育追求培育“整体的人”的发展目标。
二、主要做法
(一)创设积分银行评价新思路,构建核心素养践行新路径
积分银行是借助银行存取模式,遵循“最小的进步即量化评分”原则,将学生在体育运动过程中的行为表现量化积分,然后由体育教师统筹积分存储、积分兑换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体育教师整合校内各项资源,调动家庭、社区力量支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共同构建多主体、多维度评价系统。该模式着力于“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和“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培育,强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凸显学生学的主体地位”等内容的具体落实。
积分银行注重学生行为的全方位量化,学生课堂综合表现、课后体育锻炼行为、综合道德品质、社区体育运动参与情况、跨学科项目学习中的表现等均纳入积分范围。学生每获得一次最小限度的进步,即可在积分银行加 1 分,满10 分可兑换一张“积分银行兑换券”,每兑换一张券学生积分银行累计分数减掉 10 分,当然学生也可以将积分一直保存在积分银行需要使用时兑换。整体遵循“行为表现评价—得分—积分银行—满十分兑换积分券—使用券兑换相应奖励”的思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兴趣和在各项任务评价中真实成长,进而促进学生真实且全面的发展。
(二)寻求转变凸显评价实效,联动共育彰显学科内涵
积分银行评价践行“全面育人和育全面的人”观念,重视技能学习和品德培育,整合学校、体育教师、家庭、社区、学生本人多主体全面参与评价全面育人,重视学生学习行为、人格品质、综合交往、自我管理、反思归因、问题解决、责任担当等素养育全面的人。
1 转变“传统观念”树立“学生最低限度的进步即量化”原则。因学生体质、智力、性格特征、家庭生活环境等方面存在实实在在的个体差异,因此在应用评价的过程中,只要学生有进步即赋分评价,尊重个体差异和彰显个性化成长。
2 转变“常规方式”树立“课堂评价前置”原则。体育运动强调运动技术的掌握,重视在运动过程中培养创造力、意志力、团队协作能力、规则意识、竞争意识等。因而为了评价的高校和精准达成,特别将这些评价点在教学之前告知学生,促使学生主动向评价靠拢,目标更明确成长更真实。
(三)借助信息技术助力高效评价,架设沟通桥梁推动协同育人
提升评价的便捷度和可操作性。近年来随着人工信息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日益密切,在小学体育常态化教学情境下应用AI等信息技术,能够保障积分银行评价高效实施,减轻一线教师操作的难度。例如:综合测试学生跳跃类运动项目时,可以利用天天跳绳软件,高效测评学生计时跳个数,而且该软件简单且容易操作,可以作为体育教师、家长评价学生的有利工具;体育课堂中也可利用穿戴检测设备,监测学生在课堂中的运动情况,通过这样一些设备也能够高效、便捷地开展学生评价。
搭建多评价主体协同参与桥梁。借助信息技术创设积分银行评价下的电子成长记录袋,进一步增强该模式的效用性和操作性:利用电子成长袋、教师、家长、社区、学生开展评价创造便利条件,各主体也能够查看评价的动态情况,教师、家长、社区的参与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学校内的评价主要有体育教师开展,居家和社区内体育锻炼由学生家长开展,各司其职分、工协作形成合力。
三、经验启示
(一)多行为及时量化评价,兴趣引领促真实成长
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最低限度的进步即量化评分”的原则,综合量化学生在体育课堂学习、课余体育活动、家庭体育锻炼、社区体育活动下的外在行为表现,和学生在人际沟通交流、自我管理、归因反思、问题解决、学会学习、健康意识等内在能力素养,有进步即可获得加分,累计天、周、月、学年动态表现赋分到评价银行。学生获得的分数不面向集体公布,但创造条件让学生可以随时查看自己的分数,同时让家长、班主任、其他任课教师知晓学生积分情况。
现实中深入探索过如下案例:案例对象二年级学生;案例目标是引导学生养成每天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为此,我创设了“每天打卡锻炼10 分钟”任务,由家长监督学生完成跳绳练习,不规定具体形式计时跳、耐力跳自由组合凑整 10 分钟,学生每完成一次家长即在班级群在线链填写完成情况,后期教师按周为单位组织 4-5 名学生参与积分汇总。综合下来,学生参与度高达 90% 以上,学生运动时长和运动兴趣有了切实保障。
(二)多主体联动参与评价,家校共育树终身意识
协调体育与其他科任教师、专家骨干力量、市区级教育资源、社区及家长代表,统筹各方力量科学制定积分银行评价细则。整合校园资源,综合创设学生积分兑换使用场景。学校的体育器材(含软式器材)、场地设施、图书馆、校园农耕园、师生互动体育锻炼等,作为学生积分兑换项目。
体育教师通过摸索,探索可行的方法和可能的方式,利用实践不断总结经验;体育组内采取教研和跨学科教研等形式,拟定学生评价考核项目和评价考核侧重,深入探索维度更广阔、更利于学生成长的积分银行评价方法;组织学生集体讨论,协商加分和一定的扣分项目、同时征求学生意见设置积分兑换项目,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并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三)多环节共建共育评价,任务驱动建长效机制
1 教-学-评-反思-教-学-评
在积分银行评价操作过程中,要将教、学、评、反思各环节综合考虑,重视初次评价过后的反思再执行。既要全面把握学生学习动态过程,更要应用逆向思维,全方位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综合的评有机衔接。
2 校-师-生-家-社
在这一环节过程中,体育教师是牵头具体执行角色,既要统筹各方资源和力量形成评价的合力,又要调动各主体之间要加强信息沟通共育共建,各参与主体积极参与共同为学生服好务。
3 体育教师-班主任-其他科目教师
体育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使用积分银行评价,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和树立整体育人观,以体育教育教学为出发点,发挥好班主任的纽带作用,利用好其他科目教师齐参与,拓展积分银行评价的维度,构建从学生认知、学生个性、学生体育运动的整体评价策略,更好地促使学生得到发展。
四、结论
学校作为育人的主阵地,能够很好组织校内师生力量地实施积分银行评价措施,但是社区存在场地建设资金来源不足,组织体育活动安全保障力量薄弱的问题,今后需要在这一方面继续深入探索。
作者简介:朱元,重庆市北碚两江春晖小学体育教师、初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