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吞咽风险评估的进食护理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

卢伟杰

南京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江苏南京 210000

脑卒中是我国致残率和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由于疾病本身对患者的神经系统、脑组织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患者发病后即便幸存,也多遗留有语言、活动、认知、吞咽等功能障碍。吞咽障碍是脑卒中最为常见的后遗症之一。有调查显示[1]:脑卒中患者中吞咽障碍的发生率高达 30%~6 5% 。吞咽障碍的发生不仅影响患者正常的摄食,造成其营养不良、脱水、水电解质紊乱,进一步降低患者的机体免疫功能,还可能在进食中发生呛咳、误吸并诱发肺部感染,成为脑卒中患者主要的死亡原因[2]。吞咽风险评估是指对患者的吞咽功能进行筛查和评价,对患者吞咽障碍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和分级,并据此制定早期、规范、系统的吞咽功能康复训练和营养支持方案,以确保营养摄入满足机体需要,同时预防因吞咽障碍导致的各类并发症的发生[3]。本文将基于吞咽风险评估的进食护理应用于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中,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 研究资料:选取 2024 年1 月~2024 年12 月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 86 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 43 例。对照组中男 24 例,女 19 例,平均年龄( 63.8±3.2 )岁;观察组中男 22 例,女21 例,平均年龄( 64.1±3.6 )岁。纳入标准为:(1)符合中国神经分会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2)经初步筛查证实存在吞咽障碍;(3)处于疾病稳定期;(5)意识清晰,沟通正常;(6)能配合研究及问卷调查;(7)知情同意本研究。排除标准为:(1)患有其他影响吞咽的疾病者;(2)经鼻饲予肠内营养者;(3)急性期或生命体征不稳定者;(4)意识障碍或无法正常沟通者;(5)不能配合研究及问卷调查者;(6)因各种原因退出研究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研究方法: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及康复干预,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吞咽障碍评估联合进食护理。具体方法如下:(1)吞咽障碍评估:首先对患者的意识、呼吸、发音、自主咳嗽、咽唾液的能力等进行评价,初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吞咽障碍及严重程度,筛选出吞咽障碍的高风险人群并予以进一步的检查。对于吞咽障碍的患者,应进行下一步的评估,将水和凝固粉(婴儿米粉)制作成粘稠度不等的食物,分别为低粘稠度(水样)、中等粘稠度(米糊状)及高粘稠度(布丁状),量则分为 5ml 、10ml 和 20ml ,要求患者首先吞咽 5ml 高粘稠度的食物,吞咽顺利后,吞咽 10ml 高粘稠度的食物;通过后则测试 5ml 中等粘稠度的食物、 10ml 中等粘稠度的食物、 5ml 低粘稠度的食物、 10ml 低粘稠度的食物,最终确定患者进食适宜的粘稠度和一口量。(2)进食护理:根据患者的吞咽评估结果调制相应粘稠度的食物。进食前应协助患者取坐位,无法保持坐位的患者应摇高床头 45°~60° ,使其保持半卧位,头偏向健侧,颈部向前屈曲,避免颈部后仰致使气道开放而引起误吸。保持进食环境的安静,减少对患者的打扰,不可在患者进食期间与其对话等,以免引起呛咳和误吸。严格把握一口进食量,应根据前期评估结果选择适合患者一口量的汤匙喂食。一次喂食一汤匙的食物,嘱患者吞咽后再喂食第二口,不可催促患者;如患者吞咽困难,可嘱其做点头吞咽、屏气吞咽的动作,以帮助吞咽。进食结束后应保持进食体位至少 30min ,期间不可取平卧位,不可进行翻身、拍背、吸痰等操作;检查患者口腔内有无食物残留,清洁其口腔,避免发生误吸。

1.3 观察指标:评价和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采用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用于评价患者的进食愿望、进食持续时间等,共 9 个领域、42 个条目,采用 1~5 分评价,总分 42~210分,评分越高表示被测试者的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 SPSS25.0 软件处理数据,SWAL-QOL 评分的比较采用 t 检验, P<0.05 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 05);观察组干预后的生活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 1。

表 1 两组 SWAL-QOL 评分的比较(分)

3、讨论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不仅可造成营养不良、脱水,还可导致吸入性肺炎,增加患者的病死率[4]。因此,早期评估脑卒中患者的吞咽功能,并根据其吞咽功能制定针对性、科学性的干预对策,是提高患者吞咽功能,降低误吸、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关键。

由于脑卒中吞咽障碍的严重程度不等,因此,对其吞咽功能进行分级有助于后期护理对策的制定。本文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实施吞咽障碍评估,使用水和不同粘稠度、不同量的食物来确定患者的一口量和适宜粘稠度的食物;根据其吞咽功能,将食物制作成不同粘稠度,使用相应大小的汤匙喂食,同时规范安置患者的进食体位、改善进食环境,有效降低了误吸、呛咳等风险事件的发生[5]。

综上所述,本文将基于吞咽风险评估的进食护理应用于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中,有效预防并减少了误吸及肺部感染的发生,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疾病预后起到了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沈花,周华,鞠明凤,等.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康复现状与护理研究进展[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8,22(10):125-128

[2]中国吞咽障碍康复评估与治疗专家共识组.中国吞咽障碍评估与治疗专家共识(2017 年版)[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8,40(1):1-10

[3]华锋凯,玉铭,龚献莲,等.脑卒中吞咽障碍评估及进食护理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22,36(4):691-694

[4]王海英,贝永红,刘月,等.进食训练管理联合心理干预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20,26(9):105-107

[5]唐起岚,徐艳华,王爱霞,等.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摄食管理临床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9,34(4):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