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理性霸权下的教育异化与突围路径
张惠
湛江市第二中学
一、工具理性霸权的理论溯源与实践表征
1.1 马尔库塞单向度理论的核心命题
在现代社会的宏大叙事中,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批判精神,继承并发扬了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传统,于《单向度的人》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工业社会凭借技术理性精心构建起了一套“肯定性”统治体系,犹如一张无形的大网,悄然笼罩着社会的各个角落,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存状态与发展走向。正如马尔库塞(2013:序言 XIII)所揭示的那样,这种控制并非通过传统的强制手段,而是借助技术的权威性和普遍性,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既定的社会秩序和价值观,失去了对现状的质疑和批判能力。
教育,本应是培养人类智慧、传承文明火种、塑造健全人格的神圣殿堂,然而在工具理性霸权的影响下,却不幸沦为了一种单纯的工具。学校不再是激发学生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的摇篮,而是变成了“意识形态再生产工厂”。如马尔库塞(2013:第3 章第 4节)[1]所揭示的那样,教育系统通过标准化的课程设置、单一的评价体系,将学生们塑造成符合社会既定模式的“标准化产品”,扼杀了他们的个性和创新精神。
1.2 工具理性的概念演进与批判谱系
马克斯·韦伯,以其深邃的智慧和严谨的分析,将人类行为划分为工具理性(目的 -手段算计)与价值理性(信仰 - 意义追求)这两个截然不同的范畴。他的这一划分,犹如一把锐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剖析了现代社会中人类行为的本质特征和潜在问题,在当代教育领域,韦伯所预言的“理性铁笼”困境正日益凸显。
霍克海默与阿多诺等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在《启蒙辩证法》中对工具理性展开了更为激进和深刻的批判。他们以犀利的笔触揭露了效率神话背后的虚妄本质。同时,他们还敏锐地指出了技术理性的暴力性,它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人们的认知结构和价值观念。
1.3 中国学界的深化研究
在中国学界,众多学者对工具理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吕青(2013)深刻指出,工具理性通过“效率神话”悄然渗透到教育系统之中,形成了所谓的“分数工厂”。韩沛伦(2020)则从风险社会的视角出发,论证了技术理性如何通过 PISA 测试、国际排名等机制实现全球扩张[2]。这些国际性的教育评价体系看似客观公正,实则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工具理性的主导地位,使得各国教育都在追求标准化、同质化的发展道路上越走越远。
二、教育异化:工具理性霸权的典型场域
2.1 教育目标的异化:从“人的解放”到“标准零件”
教育,本应是促进人类解放、培养全面发展个体的伟大事业,然而在工具理性霸权的影响下,教育目标却发生了严重的异化,逐渐偏离了其应有的轨道。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教育的标准化生产模式正以惊人的速度在全球范围内扩散,这种模式将对个体的培养简化为一种批量生产“标准零件”的过程,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全面发展需求。河北衡水中学的“高分生产模式”便是这种标准化生产的典型代表。该校通过“军事化管理”,如晨跑背单词、精确到分钟的作息表等严格规范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将学生培养成考试机器,以达到追求高分的目标。令人担忧的是,这种模式不仅在国内被广泛效仿,甚至在全球范围内也产生了影响。例如,马来西亚衡水实验学校便将其复制为产业链(吕青, 2013:第 2 章)[3],使得这种忽视教育本质的标准化生产方式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得以延续和扩张。
素质教育在实施过程中也逐渐走向异化。素质教育本应是关注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理念,但在实际推行中,却被扭曲为一种形式上的、可量化的指标追求。以上海某示范校为例,该校将“批判性思维”这一重要的素质教育目标拆解为“找出 3 个以上错别字”“归纳段落大意”等简单、机械的可量化指标,语文课也因此变成了“阅读理解答题技巧训练营”(刘慧群, 2003:第 1 章)[4]。
马尔库塞深刻洞察了教育目标异化的本质。他指出,当“核心素养”等教育理念被简单化为可测量的指标,如运动时长、阅读量等表面化的量化数据时,教育便逐渐沦为维护现状的意识形态工具,在工具理性霸权下成为了束缚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枷锁。
2.2 教育过程的异化:从“对话交往”到“技术管控”
2.2.1 师生关系的物化
在工具理性主导的教育环境中,师生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异化,原本充满人文关怀和情感交流的师生互动被简化为一种物化的、功利性的关系。某中学标语“提高 1 分,干掉千人”便是这种异化的生动缩影,教师的角色被扭曲为“知识传输器”,他们的主要任务似乎只是将书本上的知识机械地传递给学生,而忽视了学生作为个体的情感需求、兴趣爱好和人格发展。学生则被异化为“答题机器”,他们的学习目的仅仅是为了在考试中取得高分,而不是为了获取知识和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刘慧群的研究进一步揭示了这种师生关系物化背后的深层次问题。在工具理性的支配下,教师往往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心理需求等方面缺乏足够的关注和理解。这种麻木的教育教学方式导致边缘化群体在教育过程中被进一步忽视,他们的特殊需求和发展潜力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2.2.2 技术管控的强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智慧校园平台等技术手段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然而,这些技术在为教育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对教育过程的管控,进一步加剧了教育过程的异化。智慧校园平台通过 AI 分析学生表情、监控课堂行为等功能,将教育过程简化为“数据采集 - 异常预警 - 行为矫正”的闭环(韩沛伦, 2020:第3 章)。在这种技术管控下,学生的一举一动都处于被监视和分析的状态,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自然互动被冰冷的数据和算法所取代,教育的人文关怀和情感交流被削弱,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思维受到抑制。
2.3 教育领域的效率异化
在工具理性霸权的统治下,效率被推上了至高无上的位置,原本作为实现目标的手段,如今却异化为终极目标,这种本末倒置的现象引发了诸多现代困境。
教育,作为培养人才、传承文明的重要领域,也未能逃脱效率异化的厄运。PISA测试作为一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国际教育评估体系,其结果引发了人们对教育本质的深刻反思。2018 年中国学生在数学素养方面表现优异,均值达到 591 分,位居全球第一,然而在创造性问题解决能力方面的排名却仅为 43 位,显著低于芬兰(第2)、加拿大(第7)(OECD, 2019)。这一鲜明的对比揭示了教育不再是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全面发展个体的过程,而是沦为了一场追求分数和排名的竞赛。
更为值得关注的是,即使在推行“双减”政策的背景下,教育领域的效率异化问题依然顽固存在。2023 年教育部监测数据显示,中小学生日均作业时长仍达2.9 小时,家长自主“加负”现象不仅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反而增加了 27% (教育部, 2023)。这表明,在工具理性的影响下,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都在不由自主地追求教育的“效率”,而这种“效率”往往被简单地等同于学生的学习时间和作业量。
三、教育去异化的实践路径
3.1 价值理性重构:从“手段之学”到“人之学”
在工具理性霸权导致教育异化的背景下,重构价值理性成为教育回归本质的关键。价值理性的重构意味着将教育从单纯的“手段之学”转变为真正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的“人之学”。
3.1.1 课程改革案例
课程作为教育的核心载体,其改革是价值理性重构的重要体现。北京十一学校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推行“走班制 + 学术导师”模式,支持跨年级选课与个性化知识图谱。这种创新的课程设置打破了传统班级授课制的局限,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需求,为学生提供了更加自主、灵活的学习空间。
芬兰的教育经验也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芬兰将“森林漫步”“社区辩论”等具有实践性和生活性的活动纳入必修学分(OECD, 2019)。这些活动打破了传统教育中认知的局限,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社会责任感。通过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紧密接触,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世界、认识自己,实现知识与生活的有机融合,真正做到从“手段之学”向“人之学”的转变。
3.2 制度弹性化:从“刚性管控”到“参与式治理”
传统的教育制度往往侧重于刚性管控,这种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教育的主体性和多样性。为了适应教育去异化的需求,制度需要向弹性化方向发展,实现从“刚性管控”到“参与式治理”的转变。
深圳在制度创新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容错清单”试点允许科研人员将 30% 的工作时间用于非功利探索。这一举措为科研人员提供了一定的自由空间,鼓励他们进行创新性的研究和尝试。在这种宽松的制度环境下,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得到了极大激发,专利转化率提升了 27% 。这表明,适当的制度弹性能够为教育创新提供土壤,打破传统制度的束缚,让教育工作者和学生能够在更加自由的氛围中探索和发展。
浙江的“民主协商积分制”将居民意见纳入考核,信访量下降 58% 。这种参与式治理模式在教育领域同样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学校管理中,引入民主协商机制,让学生、家长和教师共同参与学校的决策和管理过程,能够充分听取各方的意见和建议,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营造和谐的教育环境,推动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四、 结束语
教育异化是工具理性霸权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它使教育偏离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根本目标,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通过对教育异化现象的深入分析和对去异化实践路径的探索,可以看到,价值理性重构能够使教育回归关注人的发展的本质;技术伦理规制可以确保技术在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保障人的权益;制度弹性化则为教育创新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为了实现教育的健康发展,我们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包括教育工作者、政策制定者、技术研发者等各方携手,摒弃工具理性的过度束缚,弘扬价值理性,建立健全技术伦理规范,推进制度创新,让教育真正成为促进人类解放和发展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马尔库塞. 单向度的人: 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
[2] 韩 沛 伦 . PISA 测 试 的 技 术 殖 民 效 应 研 究 . 北 京 大 学 , 2 年 .DOI:10.7666/d.y846646.
[3]吕青, 王淑婷. 工具理性的批判与"异化"理论的维度差异. 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13,33(3):248-252.
[4]刘慧群. 教师的"反思"与"反思型"教师. 开封大学学报, 2003(1):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