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大模型在大型城市集中供热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张志林 梁栋 崔雷 黄晶 赵宇

京能大同热力有限公司 山西省大同市 037000

1. 引言

随着"双碳"战略深入推进,我国集中供热系统正面临能源结构转型与能效提升的双重挑战。统计数据显示,北方城镇供热能耗占建筑总能耗 21% 以上,其中因调控失当导致的能源浪费占比达 37% 。传统 SCADA 系统在应对复杂工况时存在三大瓶颈:热力工况预测精度不足;管网动态平衡调控滞后;多能耦合系统协同困难。本研究创新引入大模型技术,结合某热力公司工程实践,构建"感知-决策-执行"全链路智能系统,突破传统供热系统技术瓶颈。

2. 城市供热系统分类与技术演进

2.1 系统分类体系

依据《城镇供热系统分类标准》(GB/T 51161-2016),现代供热系统呈现三维度分类特征:

2.1.1 热源配置维度

以京能大同热力为例,该公司热源保障充足稳定。全面实行热电联产集中供热,与热源电厂密切沟通协调,深度合作,确保热源统一调度,供热量充足稳定。热源为 4座外购燃煤火力发电厂和1 座外购垃圾焚烧发电厂,无燃气锅炉。热源电厂具体为:

国电电力大同发电有限责任公司,位于大同市平城区魏都大道南光华街 1 号,全厂设计供热能力为1750MW。

山西大唐国际云冈热电有限责任公司,位于大同市云冈区老平旺,全厂设计供热能力 1131MW。

晋控电力同达热电山西有限公司,位于大同市云冈区泉运路南侧,全厂设计供热能力为 864MW。

大同富乔垃圾焚烧发电有限公司,位于大同市云冈区西韩岭乡马辛庄东北约 0.9 公里处,供热能力可达114MW。

内蒙古京隆发电有限责任公司,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丰镇市工业园区,全厂设计供热能力为 1370MW。

2.1.2 管网拓扑维度

枝状管网:以某市老城区为例,主干管径DN1200,支线管径逐级递减至 DN200,水力失衡率常年在合理区间内。

环状管网:以某市为例,新建城区覆盖率 100% ,采用双环设计,主干管网形成闭合回路,配合智能调节阀实现压力波动控制在 ±5% 以内。

2.1.3 调控模式维度

中央集控式:基于 PLC 的经典控制策略,采用 PID 算法调节换热站阀门开度,时滞约 10-15 分钟。

分布式智能:边缘计算节点部署密度达5.8 个 /km2 ,采用联邦学习技术实现本地数据不出域,决策响应时间缩短至3 秒。

数字孪生驱动:某供热项目实现 98% 物理设备数字化映射,每 30 秒更新一次全网状态,支持1000+并发工况模拟。

2.2 技术代际演进

2020 年后,Transformer 架构在时序预测领域的突破,使处理供热系统高维动态数据成为可能[1]。以 GPT-3 参数量级(1750 亿)为参照,供热大模型参数量控制在 120亿级别,在保持精度的同时降低算力需求。

3. 大模型技术架构

3.1 系统总体设计

系统采用"感知-决策-执行"三级架构,实现物理系统与数字空间的深度交互:

感知层 :部署多类型传感器网络,包括高精度温度传感器、振动监测装置和声学采集设备,形成覆盖全网的神经末梢感知体系。决策层:核心大模型采用混合云架构,训练阶段使用NVIDIAA100 集群,推理阶段通过模型蒸馏技术适配边缘计算设备。执行层:开发自适应控制算法,可根据管网实时工况动态调整阀门开度,控制精度达0.5%FS。

3.2 核心算法创新

(1)时空特征提取技

针对供热管网拓扑动态变化特性,设计动态图神经网络架构。系统每5 分钟更新一次管网连接关系,通过注意力机制捕捉关键节点的影响权重。实验表明,该方法使流量预测误差降低至传统方法的1/3。

(2)物理规律嵌入学习

将热力学第一定律作为先验知识融入模型训练过程,约束神经网络输出符合能量守恒原则。在训练损失函数中引入传热方程残差项,确保模型在数据缺失场景下仍能保持合理输出。实际应用显示,该方法使小样本学习效率提升3 倍以上。

(3)多源异构数据融合

建立跨模态特征对齐机制,对温度场图像、振动频谱、压力波形等异构数据实施统一表征。采用特征级融合策略,通过可学习权重自动分配各模态贡献度。在泄漏诊断任务中,多模态融合使检测准确率提升。

图1 热网整体模型示意图

4.某大型城市供热系统实证研究

4.1 工程概况

实施范围:某市 5 个行政区,涵盖327 个换热站、1860 公里主干管网。

硬件部署:安装智能阀门 2180 台(德国西门子 SIPART PS2 系列),室温采集器12.6 万个,压力变送器 4500 台。

数据规模:日均处理数据量 1.2TB,特征维度达 257 维,包含气象数据(温度、风速、日照强度)、用户用热模式(24 小时负荷曲线)、设备状态(振动频谱、电流谐波)等。

4.2 系统实施细节

项目实施包含三大关键阶段:

阶段一: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

在 327 个换热站部署智能控制柜,集成 PLC 与边缘计算模块;主干管网每 200 米安装压力自平衡阀,配备LoRa 无线传输单元;用户侧升级为物联网温控阀,支持分钟级室温数据回传

阶段二:数据治理体系建设

构建数据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包含完整性、一致性、时效性等 7 个维度;开发时序数据修复算法,对缺失数据采用时空相关性插补;建立供热知识图谱,涵盖设备参数、故障案例、维修规程等 12 类实体。

阶段三:大模型训练优化

采用迁移学习策略,预训练阶段使用哈尔滨、沈阳等城市历史数据;微调阶段引入本地化特征,包括大同特殊地形(盆地气候)影响因子;部署在线学习机制,每日增量更新模型参数。

5. 技术突破与核心挑战

5.1 关键技术突破

本研究实现三项行业级技术革新(1)动态拓扑建模技术

针对供热管网结构时变特性,研发基于时空图神经网络的动态建模方法。通过实时捕捉阀门启闭、支线切换等拓扑变化,构建具有时间戳的邻接矩阵,使管网水力模型更新频率从小时级提升至分钟级。该技术成功解决传统静态模型在管网改造期间的失真问题,在 2023 年某管网扩建工程中,模型预测精度保持 91% 以上。

(2)多尺度协同优化算法

建立"秒级-小时级-日级"三级优化体系:秒级控制采用 PID 神经网络快速调节局部压力;小时级优化通过混合整数规划实现全网热力平衡;日级调度引入强化学习制定多能互补策略。该体系使系统整体能效提升,且保证优化过程满足供热安全的硬性约束。

(3)边缘智能推理引擎

开发面向供热场景的轻量化推理框架 HeatEdge,支持 TensorRT 加速与模型动态裁剪。在华为 Atlas 500 边缘设备上实现参数量压缩的同时,关键任务(如泄漏检测)推理延迟控制在 200ms 以内,满足工业现场实时性要求。

5.2 新型挑战应对

项目实施中暴露三大新兴挑战及应对策略:

(1)长尾数据难题

极端工况样本稀缺导致模型预测偏差。解决方案:构建物理仿真引擎生成 20 类罕见工况数据(如管网爆管、热源骤停),通过对抗生成网络(GAN)扩充训练集,使模型在 <5% 发生概率的异常场景中仍保持准确率。

(2)人机权责界定

智能系统与人工调控的职责边界模糊。应对措施:建立置信度分级机制,当模型输出置信度 290% 时自动执行; 80%9% 需值班工程师确认; <80% 则移交人工处置。该机制在 2023-2024 采暖季减少无效报警。

(3)跨系统兼容障碍

既有 DCS 系统与智能平台存在协议冲突。技术对策:开发多协议转换中间件,支持 Modbus、OPC UA、MQTT 等 12 种工业协议的实时转换,数据丢包率控制在 0.02% 以下,确保新旧系统无缝衔接。

6. 结论

本研究提出了大模型技术在热力公司未来应用的思路和方向,通过某项目预计可取得显著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未来研究方向包括:

(1)研发供热大模型专用芯片:基于存算一体架构,设计 3D 堆叠存储器,算力密度提升至 10TFLOPS/W;

(2)探索"供热大脑"城市级部署:构建跨区域协调优化平台,实现 1000+ 换热站协同调控;

(3)构建跨区域能源协同平台: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热-电-气多能交易,预计提升综合能效。

参考文献

[1] 国家能源局. 2022 中国供热产业发展报告[R].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