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育人模式的实践探索
高旭玲
兰州信息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甘肃兰州 730207
引言
新时代高校育人工作日益错综复杂,学生除了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更应具备健康的心理品质与坚定的价值取向,作为高校育人的核心一环,思想政治工作,承担起引导学生价值取向的重大职责;而心理健康教育留意学生情绪的调适及心理的成长。两者实现有效协同,成为高校推动学生全方位发展、抵御复杂社会环境挑战的要点,探求高校思政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育人样式,既贴合教育改革的内在诉求,还与学生成长的现实需求相契合,存在着深远的实践价值意义。
一、高校思政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育人的现状与挑战分析
作为高校育人的重要组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跟心理健康教育位列其中,承担着造就学生健全人格与综合能力的双重使命,伴随社会转型以及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持续深化,高校思政工作跟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育人模式愈发受重视,在实际的运行期间内,二者之间依旧存在一定的分离情形,协同融合的深度及广度未达要求,造成育人功效未能充分施展。思想政治教育多把关注点放在学生价值观引领与政治认同上,心理健康教育聚焦于学生情绪调节及心理适应方面,二者各自分开开展,未形成系统性的衔接模式,该情形让学生思想与心理的双重成长方面出现了断层,致使育人工作的整体质效打了折扣。
高校思政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育人在实际实施层面碰到多重挑战,教学资源分配不均以及师资专业能力存在局限,皆阻碍着协同模式的顺利推进,部分高校至今未建立跨部门协同工作机制,思政教师跟心理教师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与协同统筹,难以聚合共同力量。协同育人因学生心理问题的复杂与多样面临更高要求,仅靠思政教育难以顾及学生心理健康的多维需求,心理辅导大多时候忽视了与学生价值观塑造的深度结合,高校生源构成日趋多样化,学生群体遭遇的压力及困惑连绵不绝,迫切需达成思政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以此促成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育人路径的多样拓展。
基于这一现实背景,使高校思政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育人模式进一步深化,成为推动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关键突破口,凭借科学分析揭示现有协同育人模式的潜在不足,界定两者职能边界与融合机缘,对思政与心理教育体系整合创新起到推动作用。怎样打破传统单一教育模式的束缚,增强思政工作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引导效能,凭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长处辅助思政目标完成,成为高校亟需攻克的关键难关,只有凭借系统谋划与精准施策的基础,才可真正达成高校育人工作的内在一致,带动学生思想品德跟心理素质协同提升,进而引领高校人才培养迈向更高的台阶。
二、高校思政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路径
高校思政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育人模式的搭建,目的是让两者优势互补发挥,推动学生在德智体美劳上全面成长,构建路径需依托系统性设计与多维度的深度融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理念、内容及方法层面的深度协作,应破除传统教育模式内两者分离的壁垒,实现资源的共同分享与信息互通,加强顶层规划与制度支撑。凭借建立起健全的跨部门协调机制,统筹思政教师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协同合作,凝聚起聚焦学生的协同育人力量,保证教育目标的统一与实施的高效开展。
创新课程体系是协同育人模式构建的关键一环,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加以有机融合,筹备包含价值观引导、情绪处理、心理调节等板块的综合课程,有益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还可强化其心理抗压及情绪调节的能力。在课程付诸实施的阶段,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团体辅导等多形式教学手段,加大学生的参与感及体验的丰富度,促使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一起进步,着重把思政与心理教育内容嵌入专业课程和校园文化建设中,实现育人内容的全域式渗透。
协同育人模式凭借技术手段的应用得到有力支撑,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搭建智慧育人平台,达成思政教育资源与心理健康服务在数字化层面的整合及精准推送,凭借数据分析精确把握学生心理状况与思想走向,协助教师开展个性化引导与精准介入,提高育人效果的科学程度与针对性。增进心理健康教育的预防功用,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开展心理风险的预警与干预操作,拉动思政教育跟心理健康教育在管理及服务层面深度熔合,构建起高校思政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的育人模式,需同步在理念引领、课程创新、技术应用等多个维度推进,以此实现育人目标内涵式的跃升和教育质量的明显增进。
三、高校思政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育人模式的实践成效探讨
高校思政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协同育人模式的实践,已在多所高校开展并取得显著效果,思政教育的价值引领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心理支持相融合,让学生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实现同步提升。实践中学生社会责任感显著增强,对国家意识和集体荣誉感的认同度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也呈积极态势,协同育人模式突破传统教育里思想政治与心理健康的分隔状况,构建更系统立体的育人体系,促使学生在思想觉悟和心理适应两方面协调发展。
协同育人模式于实施中实现师资力量整合优化,思政教师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定期交流协作,共同制定教育方案、干预措施,提升教学辅导专业性、针对性。学生参与思政课程与心理辅导,既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又掌握科学心理调适方法,增强抗压抗挫能力。这种融合式教学丰富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健康育人环境,提升学生整体幸福感与校园归属感。
实践成果在教育评价与管理机制完善方面显现,高校构建协同育人效果评估体系,科学衡量学生思想政治素养与心理健康水平提升,推动教育策略动态调整优化。数据反馈协同育人模式使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降低,思政教育实效性和感染力得以提高,多维度育人成果证明,思政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融合,利于培育契合新时代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为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增添新动能。
结语:
高校思政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起来的育人模式,有力促进了学生思想与心理两方面素质的同步上扬,给高校育人体系添加了全新动力,借助搭建成体系的协同模式,实现资源归拢与教学新措,带动了育人内容的深度整合与实践成效的明显跃升。未来长久深化拓展该模式,可促进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成长的优质人才,进一步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以及社会适应素养,体现新时代高校育人的核心价值理念。
参考文献:
[1]王磊.高校思政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育人的理论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21,(6):45-49.
[2]刘慧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工作融合路径研究[J].高教探索,2020,(9):32-36.
[3]陈明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机制[J].教育发展研究,2019,39(4):67-72.
作者简介:高旭玲(1988.12),女汉族人学历:研究生职称:讲师,从事高校思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