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桥梁施工中软土地基处理技术优化
任浩杰
广东冠粤路桥有限公司 广东省 梅州市 514241
引言
在道路桥梁施工中,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已成为施工设计的重要一环。近年来,伴随着材料科学和施工技术的发展,地基处理方法不断演化,施工效率与效果日趋提升。然而,由于工程地质条件的复杂多变,如何针对性地选择、优化处理技术,仍是当前工程界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将对主要软土地基处理方法进行综合梳理,分析其优势与适用范围,并结合典型案例提出优化建议,为道路桥梁工程中软土地基的高效处理提供技术参考。
1 软土地基的工程特性分析
软土地基主要存在于河口、滨海和湖泊沉积区,其成分以淤泥质土和饱和粉质黏土为主,具有天然强度低、孔隙比大、含水率高及渗透性差的典型特征。在工程实践中,这类地基容易引发沉降过大或不均匀的问题,导致路面隆起、开裂或桥墩错位,严重时影响结构稳定性。由于其固结速度慢,在施工过程中需要较长的预压时间,延长了整体工期,增加了施工成本。此外,软土地基抗剪强度低,易在受外力扰动(如车辆荷载、施工震动或地震)时产生塑性流动或滑移,诱发地基失稳甚至坍塌。因此,在桥梁及道路建设中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加固处理方法,以确保基础的承载能力和工程的长期安全运行。
2 软土地基常用处理技术及优化
2.1 预压法与堆载预压
预压法是软土地基处理中最为传统和常用的方法之一,通常通过在地基表面施加一定厚度的堆载,如土堆、砂堆或其他重物,迫使地基中的孔隙水排出,加快地基的固结过程,提高其承载力和稳定性。该方法原理基于超孔压的逐步消散及有效应力的逐步增加,从而使地基沉降提前发生并趋于稳定,避免后期不均匀沉降对结构造成不良影响。在实际工程中,为了加快预压过程,常常配合布设排水系统,如砂井或塑料排水板,这些竖向排水通道可以有效缩短排水路径,提高孔隙水逸出的效率,从而加快地基固结的速度。预压法的优势在于技术成熟、工艺简单、设备要求低,尤其适合处理大面积、沉降控制要求不高的软土地基。同时,其经济性也较好,施工成本相对较低。为提升处理效果,应在施工过程中科学控制堆载的速率和高度,避免荷载施加过快或过重而引起滑移或不均匀沉降。此外,联合采用真空预压技术,可在地表封闭系统内施加负压环境,进一步增强预压深度和固结均匀性,是当前预压法优化的重要方向。
2.2 排水固结法
排水固结法是一种加速软土地基排水固结进程的有效手段,常通过布设砂井、塑料排水板等人工竖向通道,使土体内部的孔隙水在外部加载作用下能够迅速逸出,从而缩短固结时间,提升地基强度。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地基厚度较大、天然排水条件差、沉降要求严格的地段,如河滩地、高地下水位区或城市地铁区域。砂井施工常以打孔灌砂方式进行,而塑料排水板因其成本低、施工便捷、布设灵活而更为普遍应用。在设计过程中,需根据土层特性、软土厚度与地基加固目标,精确计算井间距、插入深度及布设方式,确保排水路径合理、高效。为提高处理效率,排水固结法常与堆载预压或真空预压技术联用,通过地面荷载诱发超孔压,使其更迅速通过排水通道逸出。优化措施还包括监测系统的配置,通过安装孔隙水压力计、沉降观测点等装置,实时掌握固结进展情况,便于调整排水结构布局或加载方案。此外,在高填方区域,可通过分阶段堆载与间歇沉降控制,有效规避地基破坏和沉降反弹等问题,实现更加安全可靠的加固效果。
2.3 换填法
换填法是在软土地基表层处理中的一种简便而有效的方法,主要通过机械手段将地表一定深度范围内的软弱土层挖除,然后回填碎石、级配砂石、碎砖渣、建筑废料或其他具有较好排水性能和力学强度的材料。施工过程中通常结合分层夯实技术,确保回填材料密实度达到设计要求,从而形成相对稳定的承载平台。该方法主要适用于软土分布较浅、厚度一般不超过 2 米的区域,尤其在城市道路拓宽、厂区场地平整、边坡稳定处理等空间受限或施工便捷性要求较高的环境中被广泛采用。换填材料经过碾压密实处理后,不仅显著提高了地基的整体承载能力,还有效改善了地基的排水条件,缩短后续沉降时间,降低长期沉降的风险。在强调工期紧凑和造价控制的市政道路或临时工程中,换填法以其操作简单、成本低、实施周期短等特点,成为优选方案。然而,由于该法加固深度有限,对于软土层厚度较大或沉降敏感性强的区域处理效果有限,若单独使用,容易造成地基上部与深层土体沉降不一致,从而引发不均匀沉降、结构翘曲或裂缝等问题。特别是在桥头搭接段或涵洞邻近区域,换填区域与原地基之间若缺乏有效的过渡设计,极易出现“桥头跳车”现象,影响行车舒适性与结构寿命。因此,在这些关键位置,应结合设置柔性垫层、分级换填、加筋土工格栅等复合处理手段,进一步协调沉降差异。此外,近年来部分工程实践中还探索利用工业副产品、建筑回收材料作为换填介质,既降低工程成本,又符合绿色施工与资源循环利用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该技术向环保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2.4 复合地基法
复合地基法是近年来广泛应用于复杂地质条件下软土加固的先进技术体系,主要通过构建刚性或半刚性的桩体,如碎石桩、粉喷桩、CFG 桩、水泥搅拌桩等,与天然地基共同承担上部结构荷载,从而有效提高地基的整体承载能力和变形控制能力。与单纯换填或排水固结法相比,复合地基法适用性更强,处理深度范围更广,且可通过桩土协同工作机制,在控制不均匀沉降方面表现优越。比如在桥梁基础、高填路堤、匝道区域等承载要求高、结构敏感性强的部位,CFG 桩复合地基能有效减少基础沉降,提高抗冲刷和抗剪性能。在实施过程中,桩型的选择应结合土层厚度、地下水位、荷载等级等因素灵活调整,不可一概而论。此外,采用 BIM 技术辅助桩布设方案的设计,可实现施工前的三维仿真与应力分析,有效优化桩间距、桩长及布设方式,提升施工精准度和经济性。为了进一步增强处理效果,常结合高压喷浆技术提升桩间土的黏聚力,或在地表设置加筋垫层增强桩顶载力分布能力。通过这些复合措施的系统集成,不仅提高地基性能,也为后期结构运行提供坚实基础,是当前地基工程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
结束语
软土地基作为道路桥梁施工中不可回避的重要环节,其处理质量直接关系到工程结构的稳定性与使用寿命。本文从软土地基的特性出发,分析了主要处理技术及其优化措施,结合工程实践提出了系统性建议。未来,伴随着智能化施工与新材料技术的发展,软土地基处理将更趋高效、环保与经济。要实现这一目标,还需工程师不断探索、优化技术路径,以应对复杂多样的地质挑战,为交通基础设施的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赵久敏,郑桔庆.道路桥梁施工中软土地基施工技术处理措施探讨[J].建材发展导向 2024.0126.
[2] 韦锋 . 道路 桥梁 施工 中软 土地 基施 工技 术处 理研 究[J]. 运输 经理 世界,2023,(03):119-121.
[3]戚洪连,张建才.道路桥梁施工中软土地基施工技术处理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2,(29):1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