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人工智能的计算机信息安全与防护研究

作者

杨先辉 牟云川 黄伟

西华大学 四川省成都市

摘要:探讨基于人工智能的计算机信息安全与防护。分析人工智能在检测异常、识别威胁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其提升信息安全防护能力的原理与方法。指出当前面临的数据隐私保护、算法漏洞等挑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为计算机信息安全与防护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人工智能;计算机信息安全;安全防护

引言: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计算机信息安全面临诸多挑战。人工智能凭借其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在计算机信息安全与防护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研究基于人工智能的信息安全防护,能有效应对日益复杂的安全威胁,保障信息系统稳定运行

1.人工智能在计算机信息安全中的应用

人工智能在计算机信息安全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在恶意软件检测方面,人工智能能够通过分析程序的行为模式、代码结构等特征,准确识别出潜在的恶意软件。传统的检测方法往往依赖于已知的病毒特征库,对于新型的、变形的恶意软件检测效果不佳。而人工智能可以学习大量的正常与恶意软件样本,构建出有效的分类模型,从而及时发现未知的恶意软件威胁。在网络入侵检测中,人工智能可以实时监控网络流量。它能够从海量的网络连接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例如源IP地址、目的IP地址、端口号、协议类型等,并根据这些信息分析网络行为是否存在异常。通过不断学习正常的网络活动模式,一旦出现与正常模式差异较大的行为,如异常的端口扫描、大规模的数据传输等,人工智能系统就可以判定为可能的入侵行为并发出警报。

2.基于人工智能的信息安全防护原理

2.1机器学习算法

机器学习算法是基于人工智能的信息安全防护的重要组成部分。监督学习算法在信息安全防护中具有显著的作用。例如,在垃圾邮件过滤方面,通过大量标记为垃圾邮件和正常邮件的样本进行训练,分类算法如决策树、支持向量机等可以学习到区分两者的特征模式。决策树算法会根据邮件中的关键词、发件人地址、邮件格式等特征构建决策分支,从而对新的邮件进行准确分类。支持向量机则通过寻找能够最大化区分两类邮件的超平面,实现高效的垃圾邮件过滤。无监督学习算法同样不可或缺。聚类算法可用于网络安全中的异常检测。在网络流量数据中,正常的流量往往具有相似的模式,而异常流量则表现出与正常流量不同的特征。

2.2深度学习模型

深度学习模型在计算机信息安全防护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卷积神经网络(CNN)在图像相关的安全应用中有出色的表现。在恶意二维码检测中,CNN可以学习二维码图像的特征。由于恶意二维码可能包含恶意链接或者恶意脚本,其图像特征与正常二维码存在差异。CNN通过多层卷积层和池化层自动提取这些特征,如二维码的颜色分布、图案结构等,最后通过全连接层进行分类判断,能够有效地识别出恶意二维码,防止用户扫描恶意二维码带来的安全风险。循环神经网络(RNN)及其变体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和门控循环单元(GRU)在处理时序数据方面具有优势,在网络安全日志分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网络安全日志是按时间顺序记录网络活动的重要数据来源,包含着大量关于网络攻击、系统故障等信息。生成对抗网络(GAN)在信息安全防护中的应用也逐渐崭露头角。GAN由生成器和判别器组成,在数据隐私保护方面有独特的应用。

2.3数据挖掘技术

数据挖掘技术在基于人工智能的信息安全防护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关联规则挖掘可用于发现数据之间的隐藏关系,从而发现潜在的安全威胁。在数据库安全中,通过分析不同数据表中的数据项之间的关联关系,可以发现异常的访问模式。例如,如果发现某个用户频繁访问与他工作职能不相关的数据表,并且这些数据表之间存在特定的关联关系可能导致敏感信息泄露,那么就可以判定这是一个潜在的安全风险。分类挖掘技术有助于构建信息安全分类模型。以网络用户行为分类为例,通过挖掘用户的网络访问行为数据,如访问的网站类型、访问时间、下载内容等,可以将用户行为分为正常行为和异常行为。利用分类挖掘算法如朴素贝叶斯、神经网络等,可以构建出准确的分类模型,从而对新的用户行为进行分类判断,及时发现异常行为并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3.面临的挑战与解决策略

3.1数据隐私保护

在基于人工智能的计算机信息安全防护中,数据隐私保护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人工智能系统需要大量的数据进行训练,而这些数据往往包含用户的隐私信息,如个人身份信息、健康数据、金融数据等。在数据收集过程中,如果没有采取有效的隐私保护措施,数据可能会被泄露。例如,在医疗领域,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需要收集患者的病历、检查报告等数据,如果这些数据在传输或存储过程中被窃取,患者的隐私将受到严重侵犯。差分隐私通过在数据中添加噪声来保护隐私,使得在数据集中添加或删除一条记录不会对查询结果产生显著影响。这样,即使数据被恶意获取,攻击者也难以从含噪的数据中获取准确的隐私信息。同态加密技术也是一个重要的解决方案,它允许在密文上进行计算,计算结果解密后与在明文上进行相同计算的结果相同。这样就可以在不暴露数据明文的情况下进行数据处理,保护了数据的隐私性。

3.2算法漏洞问题

人工智能算法存在漏洞是基于人工智能的信息安全防护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首先,机器学习算法可能存在过拟合问题。过拟合会导致算法在训练数据上表现良好,但在实际应用中的新数据上性能下降。在信息安全防护中,这可能意味着基于过拟合模型的恶意软件检测系统会误判正常软件为恶意软件,或者无法检测出新型的恶意软件。例如,在恶意软件检测中,如果模型过度拟合了训练样本中的特定特征,而这些特征在新的恶意软件样本中并不存在或者发生了变化,那么模型就无法准确识别新的威胁。其次,深度学习模型的可解释性差也是一个问题。深度学习模型通常是一个复杂的黑盒模型,很难理解模型是如何做出决策的。在信息安全领域,这一问题尤为突出。

3.3安全策略制定

在基于人工智能的计算机信息安全防护中,安全策略制定面临着一些挑战。一方面,人工智能系统的复杂性和动态性使得安全策略的制定难以做到全面和及时。人工智能系统不断学习和进化,其行为模式和安全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例如,随着机器学习模型不断更新权重以适应新的数据,可能会引入新的安全风险,而传统的基于静态规则的安全策略难以应对这种动态变化。另一方面,不同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具有不同的安全需求,很难制定一套通用的安全策略。在医疗人工智能应用中,安全策略需要重点关注患者数据的隐私保护和诊断结果的准确性;而在金融人工智能应用中,安全策略则更侧重于防范金融欺诈和保障交易安全。为了制定有效的安全策略,需要建立自适应的安全策略框架。

结束语:基于人工智能的计算机信息安全与防护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虽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仍面临诸多挑战。未来需不断探索创新,充分发挥人工智能优势,完善防护体系,以应对不断变化的信息安全威胁,确保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稳定。

参考文献

[1]张慧珍.人工智能时代计算机信息安全与防护策略分析[J].中国新通信,2023,25(15):107-109.

[2]胡化猛,马麟.人工智能时代计算机信息安全与防护策略分析[J].信息系统工程,2023,(04):77-79.

[3]陆芸.人工智能时代计算机信息技术安全与防护策略探讨[J].长江信息通信,2023,36(03):175-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