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非现场执法系统在新基建背景下的发展机遇研究

作者

王毅 燕林涛

西安航天三沃机电设备有责任限公司 陕西西安 710000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下,社会治理模式正经历着深刻变革,传统执法模式在面对复杂多变的执法环境与日益增长的执法任务时,暴露出人力依赖大、效率低下、覆盖范围有限等弊端。新基建战略的推进,作为推动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力量,为非现场执法系统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新基建所包含的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犹如为非现场执法系统注入了强大动力,促使其在技术、功能和应用层面实现质的飞跃,深入探究非现场执法系统在新基建背景下的发展路径,对于提升执法精准性、优化执法资源配置、创新执法模式具有重大意义,是实现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一、非现场执法系统在新基建背景下的发展机遇

新基建浪潮下,非现场执法系统迎来全方位升级机遇。5G网络凭借其高速率、低时延和大连接特性,重塑了执法数据传输架构,在高速公路执法场景中,部署于收费站、服务区的毫米波雷达与高清摄像机组成感知矩阵,采集的超速、违规变道等行为数据,可通过5G切片技术开辟的专用通道,以毫秒级延迟回传至省级执法云平台,支持实时违法判定与动态布控[1]。物联网技术构建起万物互联的智能感知网络,在生态环境执法领域,长江流域布设的智能水质监测浮标,集成pH值、重金属含量等多参数传感器,通过NB-IoT窄带物联网将实时数据上传至环境监测平台,一旦发现异常指标,系统自动触发预警并启动溯源调查。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赋予执法系统“智慧大脑”,在城市综合执法场景中,通过分析城管 12345 热线、视频监控、网格员巡查等多源异构数据,利用时空聚类算法可精准定位占道经营、违规广告等高频问题区域,结合深度学习模型预测违法行为高发时段,辅助执法部门制定动态巡查路线,以深圳市智慧交通系统为例,AI算法通过分析超 2000 路监控视频,实现对交通违法的自动识别率突破 95% ,并基于违法模式预判拥堵风险,为交通组织优化提供数据支撑,推动执法模式从被动响应向主动治理转变。

二、非现场执法系统在新基建背景下的发展路径

(一)基于信息基础设施,强化数据采集与传输能力

5G网络的广泛覆盖是提升非现场执法数据传输效率的关键,在人口密集的城市中心区域以及交通枢纽、工业园区等重点场所,优先部署5G基站,确保执法设备的稳定高速连接。在城市的大型物流园区,运输车辆的进出管理依赖于大量的视频监控与传感器数据,5G网络可保障这些数据快速上传至管理平台,实现对车辆运输行为的实时监管,大力构建物联网感知网络,将执法触角延伸至各个角落。在生态环境执法方面,于河流交汇处、工业集中区的排污口等关键位置安装水质、大气监测物联网设备,实时采集环境数据,及时察觉环境污染迹象。在市场监管领域,利用物联网对冷链食品的运输、存储温度进行全程监控,保障食品安全,建设超大规模数据中心,运用云计算技术对非现场执法产生的海量据进行高效存储与处理,通过分布式存储架构,确保数据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同时借助云计算强大的计算能力,快速分析数据,为执法人员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如在交通违法数据中快速筛选出惯犯信息,便于针对性执法。

(二)依托融合基础设施,拓展执法应用场景

在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方面,将非现场执法系统与智能交通体系深度融合,智能交通信号灯不仅能根据车流量调整信号时长,还可与车辆监测设备联动,当检测到车辆闯红灯、不按导向车道行驶等违法行为时,自动抓拍并上传违法信息至执法系统,实现自动化处罚。在智慧能源基础设施领域,针对能源企业的生产与输送环节开展非现场执法,对煤矿企业,通过监测井下设备的运行数据以及瓦斯、一氧化碳等气体浓度,远程判断企业是否存在违规开采、安全隐患等问题;对电力企业,利用智能电表监测用户用电数据,分析是否存在窃电行为,一旦发现异常,立即启动执法程序,保障能源生产与供应的安全有序。

(三)借助创新基础设施,提升执法智能化水平

借助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展非现场执法前沿技术研究,与科研院所合作利用其先进的实验室设备,如高性能计算集群、人工智能算法研究平台等,研发更精准的违法识别算法,通过对大量违法案例图像、视频的学习,提高算法对各类违法行为的识别准确率,降低误判率。并依托科教基础设施,加强执法人员的专业培训,在高校或职业院校开设新基建与执法融合的相关课程,培养既懂执法业务又掌握新基建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还需要邀请行业专家进行定期培训,使执法人员及时掌握最新技术应用,提升执法队伍整体素质,并发挥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的作用,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2]。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联合攻关,研发新型非现场执法设备与系统,例如,开发具备人工智能分析功能的便携式执法终端,执法人员在现场即可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初步分析,快速判断是否存在违法行为,提高执法的便捷性与灵活性。

(四)完善配套机制,保障系统稳定运行

构建严密的数据安全保障机制,采用先进的加密技术对非现场执法数据进行加密处理,确保数据在传输与存储过程中的安全性,因此应设置严格的访问控制权限,只有经过授权的执法人员才能访问特定数据,防止数据泄露与篡改,并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与规范,明确不同执法领域数据的格式、接口以及数据交换规则。在生态环境与市场监管执法部门之间,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实现数据共享与交换,打破部门间的数据壁垒,提高执法协同效率,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明确非现场执法的程序、证据效力等关键问题,制定专门的非现场执法法规,规定电子证据的采集、保存与使用规范,确保执法活动有法可依,建立监督机制,对非现场执法过程进行全程监督,防止执法权力滥用,保障执法公正公平。

结束语:

总之,新基建为非现场执法系统带来了广阔的发展前景。通过充分把握发展机遇,深入探索基于信息基础设施的数据采集与传输强化路径、依托融合基础设施的应用场景拓展路径、借助创新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提升路径以及完善配套机制的系统稳定保障路径,非现场执法系统能够在提升执法效能、优化社会治理方面发挥巨大作用。展望未来,随着新基建的持续推进与技术的不断创新,非现场执法系统有望在更多领域实现突破,为构建法治、高效、智能的社会治理体系提供坚实支撑,助力社会治理向更高水平迈进,在新时代的发展浪潮中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与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张丹丹.河南省非现场执法系统建设项目设计方案浅析[J].中国交通信息化,2025,(04):91-96.DOI:10.13439/j.cnki.itsc.2025.04.011.

[2] 张 宇 婷 . 非 现 场 交 通 行 政 执 法 实 践 探 索 与 优 化 思 考 [N]. 贵 州 民 族报,2024-12-03(B04).DOI:10.28302/n.cnki.ngzmz.2024.001408.

作者简介:

王毅(1985.7.14),男,汉族,陕西渭南,大专,研究方向:非现场执法系统,智能称重检测

燕林涛(1994.2.28),男,汉族,陕西榆林,专科,研究方向:非现场执法系统,智能称重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