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卫生健康系统党建与人才队伍建设的协同发展路径探析
石茜
湖南省湘西自治州花垣县卫生健康局 416400
引言:
卫生健康系统的改革正处于一个极为关键的转型期。党的建设与人才队伍建设是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推动医疗体制创新的双重动力。这不仅仅是体制机制上的需求,更是关乎每一个医务人员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无论是党组织的引领作用,还是人才的培养与激励,都直接关系到国家卫生健康事业的未来发展。面对人才流动性大、资源配置不均、基层医疗服务薄弱等现实问题,我们亟需寻找一个创新的解决方案,探索党建与人才队伍建设协同发展的新路径,推动我国卫生健康系统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1. 卫生健康系统党建、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概
1.1 党建设在卫生健康系统中的作用
党建设在卫生健康系统中的作用是深远而根本的。它不仅是制度和政策的执行者,更是凝聚力量、统一思想的核心。党组织在卫生健康系统中,发挥着政治引领的作用,确保医疗改革方向不偏离国家的战略部署。通过强化党组织的政治意识,党员医务人员能够时刻保持为人民服务的初心,这种精神上的引导是提升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的内在动力。党组织还在医疗工作者的思想政治建设中起到桥梁作用,有效推动各类医疗政策在基层的落实。
1.2 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现状
人才队伍建设是卫生健康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没有优秀的医疗人才,任何医疗改革或技术创新都无法真正落地。当前,卫生健康系统面临的人才短缺与结构性不平衡问题逐渐显现,尤其是在基层医疗单位,人才流失严重,且专业技能水平与需求之间存在巨大差距[1]。虽然国家已开始重视人才培养和引进,但医疗人才的整体素质仍难以满足高质量医疗服务的需求。为了确保医疗系统能够应对复杂的公共健康挑战,人才队伍建设的紧迫性不言而喻。
2. 卫生健康系统党建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组织建设、人员流动的矛盾
卫生健康系统中的党组织建设往往面临着人员流动带来的不稳定因素。尤其是在基层,党组织的力量容易受到人才流动的干扰,导致组织活动缺乏持续性和稳定性。这种不稳定性不仅削弱了党组织的凝聚力,也影响了政策执行的效果。医疗人才,特别是优秀医务人员的频繁流动,造成了医疗服务水平的波动。长期以来,部分医院和医疗机构在建设党组织时未能形成完整的制度体系,使得党组织在实际管理中难以起到预期的作用。党组织和人才的稳定性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卫生健康系统长远发展的关键瓶颈之一。
2.2 党组织、人才队伍之间的沟通障碍
党组织与医疗人才之间的沟通障碍是另一大困扰。党组织的决策和政策执行,往往过于注重宏观层面的调整,却忽视了基层医务人员的实际需求。党组织更多的是从政治和纪律的角度来引导工作,然而医务人员关注的更多是工作环境、薪酬待遇以及职业发展的空间。这种沟通上的脱节,使得党组织和医疗队伍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与理解,从而影响了政策的落地效果。党组织若能更多地关注人才的实际需求,并与医疗人才之间建立更加紧密的沟通机制,将有助于提升党组织在医疗队伍中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2.3 资源分配的不均衡
资源分配的不均衡是当前卫生健康系统面临的深层次问题之一。不同地区、不同层级的医疗机构在资源分配上存在显著差异,尤其是在人才引进、培训以及科研支持方面,资源集中在大城市和重点医院,而基层医疗单位则面临着严重的资源短缺。这种不均衡的资源配置不仅限制了基层医疗服务的质量,也导致了医疗人才的过度集中,形成了地区医疗水平的“二元化”。对于这些基层单位而言,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和专业人才,使得医疗服务的质量无法得到提升,也进一步加剧了人才流失的困境。因此,如何在全国范围内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2]。
3.新时代卫生健康系统党建、人才队伍建设协同发展路径探析
3.1 党群工作、人才培养的协同机制
党群工作与人才培养的协同机制,是实现新时代卫生健康系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这一过程中,党组织不仅要担负起政治引领的责任,还需要通过精细化的工作机制,培养和塑造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医务人员。党群工作与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能够在思想层面激发医疗人员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在专业技能上促进其持续成长。党组织可以通过强化党群工作的组织性与协调性,推动各级医疗机构在党群活动中融入人才培养的元素。比如,党组织可以根据医疗行业的具体需求,设立专项人才培养计划,并与医务人员的职业发展路径挂钩,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医务人员的学习热情,也能够为其提供职业晋升的可能性。同时,党群工作与人才培养的结合还需要通过定期的培训、理论学习和实践交流等手段,形成完整的教育与支持体系。这种机制的运行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培训,更是思想上的引领,使得人才队伍在不断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能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和责任感。党群工作的协同机制应该走向更加个性化与系统化。不同地区、不同层级的医疗机构,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设计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方案[3]。在党群工作和人才培养的协同过程中,要注重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避免出现单打独斗的局面。这不仅要求党组织加强与各级卫生健康部门的协作,还需要调动社会各方的力量,特别是医疗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形成多方合力,助推卫生健康系统的改革与发展。
3.2 党组织领导下的队伍建设策略
党组织在卫生健康系统中的领导作用不可或缺。在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下,党组织需要通过更加科学、灵活的队伍建设策略,推动卫生健康系统的全方位发展。尤其是在医疗服务的前沿领域,党组织的领导应当不仅限于形式上的指导,更要融入到医疗工作的每个环节和每个层级,确保党风廉政建设与医疗服务质量同步提升。党组织领导下的队伍建设,必须关注的不仅仅是政治思想上的引领,还应包括医疗队伍的技能培养和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党组织要通过强化“党性+业务”双轮驱动的策略,确保党员医务人员在履行医疗职责时,不仅具备过硬的业务能力,还能够在实践中体现出党性和服务人民的高度统一。这种双重标准的培养方式,将为医疗队伍注入更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工作动力。在实际操作中,党组织应当建立起一套清晰且可操作的队伍建设路径。要注重选拔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党务工作者,确保党组织的工作能够深入到每一位医务人员的内心,建立起思想上的共识与行为上的合力。党组织应在队伍建设的过程中,关注每一位医务人员的成长与进步,从晋升机制到职称评定,确保公平公正的评审体系,激发医务人员的工作热情与创新动力[4]。党组织还要通过推动医疗团队的协作模式,培养更具责任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的团队,提升整体医疗服务的效能和质量。党组织的领导不仅仅体现在政治层面,还应延伸到医疗服务的全流程,确保医疗服务的质量、医疗人员的培养以及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都能够得到党组织的有力支持和保障。
3.3 培育人才的综合措施
人才的培育不应仅仅停留在单一维度的教育培训上,它需要在多方面、多层次的综合措施中逐步落实。新时代的卫生健康系统不仅要求医务人员拥有扎实的专业技术能力,更要求他们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意识。这些都需要通过更有深度、更具针对性的人才培养体系来实现。一个全面而系统的人才培养体系,必须从人才的引进、培养、激励、使用等方面着手。注重人才的引进与选拔,不仅要把握学术水平与专业能力,还要重视其综合素质的评估,确保能为卫生健康系统注入既有专业背景,又具备高度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的人才。对基层医疗人才的引进更是重中之重,特别是通过国家级、地方级等一系列政策的支持,降低人才流失,提高留在基层工作的吸引力。政府和党组织应当在这些方面给予更加具体和细致的支持,创造更好的工作和发展环境。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培养与实践相结合,构建“理论+实训”的双轨培训机制。通过集中培训、跨单位实习等形式,增强人才的实战能力。特别是在高难度、急救领域,人才的培训不仅要让其掌握基本技能,还要注重他们应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同时,医务人员的培训不应仅限于技术,还要培养其人文关怀精神,确保其能够在技术与情感之间找到平衡点,更好地服务患者。对于人才的激励机制,应该从薪酬、晋升、社会地位等多个层面入手,保障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创新动力。薪酬激励应当与其工作表现及贡献挂钩,晋升机制也要更加公开透明,鼓励医疗人员在不断提高自身技能的同时,也能看到自己的职业发展前景。在社会层面,应当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尊重与肯定,营造更为健康、正向的社会氛围[5]。通过这些综合性措施,人才的培养不仅能够满足医疗技术的需求,更能够提升整体医疗服务的品质和效率,为卫生健康系统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4 激励制度建设的优化
激励制度在任何行业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卫生健康系统,激励不仅仅关乎物质奖励,更涉及到医务人员的职业认同感和精神驱动力。在当前的医疗体制中,许多医务人员尽管具备出色的技术能力,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缺乏足够的激励和支持,这种情况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热情,也制约了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为此,激励制度的优化,尤其是在如何有效融合物质与精神激励方面,显得尤为重要。在当前的激励制度中,薪酬待遇固然是重要的方面,但无法单独解决所有问题。更加深入的思考应该是如何从医务人员的内在需求出发,设计能够激发其工作动力和创新精神的激励措施。职业发展的机会、工作环境的改善、社会地位的提升等都应成为激励的组成部分。对于基层医疗人员,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制定更加明确的政策措施,以促进基层医疗工作的吸引力。例如,虽然一些岗位补贴已由省级政府拨付并落实到位,但由于资金分配问题,部分县级资金仍未到位,导致一些岗位补贴难以充分发放。因此,解决资金落实和分配问题,确保基层医疗人员的薪酬待遇能够稳定、及时发放,是激励制度优化的重要一环。此外,还应加强对基层医疗人员的职业发展支持,改善其工作环境,提升社会认同感,进而推动基层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同时,实施更加公平的晋升机制,确保在绩效和能力基础上的公平晋升。建立一个多维度的激励体系,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激发医疗队伍的工作激情,使其在为人民健康服务的过程中,感受到自身价值的实现和社会的尊重。
3.5 系统化协同发展的路径建议
要想实现卫生健康系统的全面发展,党建与人才队伍建设的协同机制必须具备系统性和高效性。当前,党组织和医疗队伍的有效融合仍存在许多挑战,具体表现为政策落地困难、信息孤岛现象严重等。因此,推动卫生健康系统的系统化协同发展,关键在于打破壁垒,搭建多方协同的工作平台。党组织在此过程中,不仅是决策和资源整合的核心力量,更是推动各层级协同合作的桥梁。为此,构建一个高效的协同工作机制是至关重要的。党组织应发挥组织优势,统筹整合各方资源,设立专项工作小组,定期开展跨部门、跨区域的交流与合作,确保党建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的需求得到充分理解与支持。建立一个信息共享平台,打破不同层级之间的信息壁垒,使得各级医疗机构和党组织能够及时了解和应对医疗服务中的问题与挑战。通过系统化的协同,能够将政策引导、资源配置、人员培训等多方面内容有机结合,提高工作效率和问题解决的及时性。这种系统化协同发展不仅限于组织内部的协调,更需要外部合作的延伸。例如,推动医疗行业与教育机构、科研单位的深度合作,共享医学科研成果、培养和输出更多高素质的医疗人才[6]。这种协同效应将不仅提升党组织的战斗力,也让医疗系统在新时代中能够更加稳定、高效地运作,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为优质的健康服务。
结束语:
要实现卫生健康系统的全面发展,党建与人才队伍建设的深度协同不仅是技术层面的改革,更是精神层面的升华。这一过程不仅仅关乎制度与资源的合理配置,更是对每一位医疗工作者职业认同与价值的再定义。未来,党组织的引领作用与人才的专业发展必须紧密相连,才能真正实现从基层到高端医疗服务的全面提升。这不仅是对国家医疗体制的完善,更是对每一位人民群众健康权益的真正守护。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只有党与人才携手同行,卫生健康事业才能在新时代的潮流中迎风破浪,走向更加广阔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王明. 医疗卫生系统党组织建设与人才队伍协同发展的路径分析[J]. 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20, 13(11): 45-47.
[2] 李婷. 卫生健康系统党建设与人才队伍建设协同机制研究[J]. 中国健康经济,2021,40(09): 76-78.
[3] 张敏. 医疗系统党组织建设在新时代的重要作用[J]. 医疗与管理,2020, 28(03):101-103.
[4] 陈晓云. 新时代卫生健康系统党建工作与人才培养的协调发展[J]. 卫生经济管理,2021,19(04): 58-60.
[5] 刘建华. 医疗行业党建设与人才队伍建设的协同发展策略[J]. 医疗改革与发展,2022,15(02): 34-36.
[6] 周杰. 卫生健康系统党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的结合与创新[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20,37(10): 11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