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情境的创设策略
邢志国
河北省承德市双滦区滦河民族小学
摘 要:本文探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情境创设的意义、方法与实践策略。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助力学生道德素养与法治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道法 生活化 情境创设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法治观念的重要载体。然而,传统教学中存在内容抽象、脱离生活实际等问题。将生活情境融入教学,能让学生在熟悉场景中感悟知识,增强学习主动性与实效性,对课程教学质量提升意义重大。
一、生活化情境创设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重要性
生活化情境创设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直观、具体事物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引入生活场景,如模拟家庭聚会、校园活动等,能将抽象的道德规范、法治知识转化为学生可感知的具体事例。例如,在讲解“家庭中的爱”时,通过展示学生与家人相处的照片、视频,让学生回忆生活中家人关爱自己的瞬间,从而深刻体会家庭温暖与亲情的可贵,理解自己在家庭中应承担的责任,使道德教育不再空洞说教,而是扎根于学生真实情感体验。生活化情境创设还能有效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传统课堂的理论灌输易使学生产生倦怠感,而贴近生活的情境能激发学生好奇心与探索欲。当课堂中出现熟悉的生活元素时,学生的注意力被迅速吸引,主动参与讨论和思考。如在学习“遵守交通规则”内容时,模拟十字路口交通场景,让学生分别扮演交警、行人、驾驶员,在角色扮演中了解交通规则的重要性,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极大提升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学习效果显著增强。此外,生活化情境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践行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情境创设的原则
真实性是生活化情境创设的首要原则。情境应源于学生真实生活,避免虚构、夸张或脱离实际的内容。只有真实的情境才能引发学生情感共鸣,让学生感同身受。例如,在进行“爱护环境”教学时,以学校周边社区环境状况为素材,展示学生拍摄的垃圾堆积、河水污染等照片,组织学生讨论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办法。真实的情境使学生深刻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峻性,从而激发他们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行动力。若采用虚构情境,可能无法达到这样的教育效果。针对性原则要求情境创设围绕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需求展开。每个教学内容都有特定的教学目标,情境创设要精准服务于目标达成。同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对于低年级学生,可创设简单、直观的生活情境,如整理书包比赛,培养其自理能力和责任感;对于高年级学生,则可创设更具复杂性和思辨性的情境,如模拟社区议事会,讨论公共设施维护问题,培养其民主意识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只有符合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的情境,才能发挥最大的教学效益。启发性原则强调情境创设要能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创设情境后,不应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提问、引导等方式,让学生自主分析情境中的问题,寻找解决方法。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情境创设的方法
利用生活实例创设情境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教师可收集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事例、新闻事件、社会现象等作为教学素材。在讲解“邻里关系”时,讲述小区里邻居互帮互助的真实故事,或展示学生与邻居相处的经历,让学生分析其中体现的邻里友好行为和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与邻居和谐相处。通过这些生活实例,学生能更直观地理解抽象的道德概念,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角色扮演也是创设生活化情境的有效方式。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角色和场景,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进行体验和表演。在学习“消费者权益保护”时,模拟超市购物场景,学生分别扮演顾客、收银员、超市管理人员等。在购物过程中,设置商品质量问题、价格欺诈等情节,让“顾客”运用所学知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通过角色扮演,学生不仅深入理解了相关法律知识,还提高了实际运用能力和沟通能力,增强了法治意识。多媒体技术为生活化情境创设提供了更多可能。教师可利用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源,生动形象地呈现生活场景。在进行“了解家乡文化”教学时,播放家乡特色建筑、传统美食制作过程、民俗活动等视频,展示精美的图片,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家乡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同时,还可通过多媒体展示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文化包容意识。
四、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情境创设的实践策略
在课堂导入环节创设生活化情境,能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为整堂课的教学奠定良好基础。例如,在学习“学会尊重他人”时,教师可讲述自己在公交车上看到年轻人主动给老人让座,却遭到老人拒绝的真实故事,引发学生对“如何正确表达尊重”的好奇和思考,从而顺利导入新课。这种贴近生活的导入方式,能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知识讲解过程中,不断融入生活化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当讲解“集体的力量”时,组织学生开展“拔河比赛”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感受团结协作对集体力量的重要性。比赛结束后,引导学生讨论在比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法以及从中学到的道理,使学生深刻理解集体与个人的关系,以及团结协作的价值。通过这种实践活动创设的情境,学生能更直观地理解抽象知识,提升学习效果。在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环节,同样可以创设生活化情境。设计练习题时,将题目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如让学生为班级制定一份文明公约,解决校园中存在的不文明现象;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观察家庭或社区中浪费水资源的行为,并提出节约用水的建议。
总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情境的创设是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教师应重视生活化情境创设,遵循相关原则,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和策略,让课堂充满生活气息,助力学生道德品质与法治意识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王蔷.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实践探索[J].教学与管理,2021(15):87-89.
[3] 李华.情境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32):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