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曲艺术与小学美术教学融合的现状与有效路径
王艳芬
杭锦旗第四小学 内蒙古 鄂尔多斯 017400
引言:传统戏曲艺术凝结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审美追求,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华文明的璀璨明珠。小学阶段正是儿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让传统戏曲艺术走进小学美术课堂,引导学生在艺术实践中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小学美术教学仍存在重技法训练、轻人文内涵的倾向,传统戏曲艺术元素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有限,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传统文化教育,注重学科内容与地方特色文化的结合,这为戏曲艺术走进美术课堂提供了契机。
一、传统戏曲艺术与小学美术教学融合的现状
(一)学生对传统戏曲艺术了解不足,缺乏兴趣
在电子媒体和流行文化的冲击下,多数小学生缺乏与传统戏曲艺术亲密接触的机会,对其内涵和魅力认识不足,他们对京剧脸谱、水袖舞姿等经典元素感到陌生,难以领会其中蕴藏的美学价值。由于缺乏必要的情感基础,学生对传统戏曲艺术的学习兴趣不高,难以主动投入到相关的美术创作实践中,这种文化隔膜感不利于学生对民族艺术的理解和传承,美术教师若想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传统戏曲元素,须先搭建学生与传统艺术沟通的桥梁,唤起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探究欲[1]。
(二)美术课堂中融入传统戏曲艺术元素较少
受应试教育和升学压力影响,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内容仍以绘画技法训练为主,对传统文化尤其是戏曲艺术的渗透不足,教材中融入戏曲元素的比重偏低,京剧脸谱、皮影、水墨舞台等内容零星分布在不同单元,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不利于学生建构完整的戏曲艺术概念体系。教师在教学中对戏曲元素的提炼和应用不到位;有的教师对传统戏曲知识把握不足,无法准确阐释其文化内涵;有的教师照本宣科,缺乏生动活泼的教学设计,难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三)学生参与传统戏曲艺术实践的机会有限
美术教学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走出去”,在艺术实践中感悟美、创造美,然而受制于安全、经费等条件限制,当前小学美术教学“走出去”的难度较大,学生参与传统戏曲艺术实践的机会十分有限。学校普遍缺乏与博物馆、艺术团体合作开展校外教学的意识,鲜有组织学生走进大剧院观摩戏曲表演、参观戏服道具的活动,即便一些学校能请进专业的戏曲演员开展讲座,但往往流于表面,学生缺乏亲身实践、交流互动的体验。学生得不到在实践中理解、感悟戏曲魅力的机会,难以对其产生情感共鸣[2]。
二、传统戏曲艺术与小学美术教学融合的有效路径
(一)开展传统戏曲艺术鉴赏活动,提高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传统戏曲艺术在小学美术课堂落地生根,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精选一些经典戏曲唱段、表演视频,如《贵妃醉酒》《天女散花》等,在课堂上播放赏析,引导学生在悦耳的唱腔、优美的舞姿中感受国粹之美,可借助多媒体手段,辅以图文解说京剧脸谱的色彩寓意、水袖的舞蹈动作等,让学生对戏曲元素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欣赏优秀戏曲折子戏,在观摩名家名段中体会戏曲角色的神态、做派,积累鉴赏经验。通过寓教于乐的艺术熏陶,学生对传统戏曲的兴趣会被潜移默化地激发出来,兴趣一旦被点燃,他们就会主动探寻戏曲艺术的奥秘,为后续学习实践打下情感基础。
(二)在美术课堂中融入传统戏曲艺术元素,促进学生理解
知行合一,在美术教学中渗透传统戏曲元素,引导学生在创作实践中加深对其内涵的理解,如在教学京剧脸谱时,可引导学生探究不同脸谱的色彩运用与人物性格的关系,红脸多热情奔放,白脸多阴险狡诈,让学生在绘制不同脸谱的过程中领悟传统色彩美学。在学习皮影时,可让学生亲手剪刻皮影,在镂空与平涂中体会传统艺人的巧思,组织学生编排皮影小戏,引导其在动态表演中感悟角色神态,开展“戏曲人物造型”主题创作,鼓励学生为自己喜欢的戏曲角色设计服饰、绘制海报,在角色化装、造型设计中感受传统艺术的符号化表现手法。教学水墨戏曲时,可播放舞台实景图,引导学生观察布景、道具的设计,让其在水墨写意中融入舞台空间感,这些创作性的实践让学生沉浸在传统戏曲意蕴的海洋里,在动手实践中获得亲身体验,加深对戏曲艺术魅力的理解。
(三)组织学生参与传统戏曲艺术实践,加深学习印象
学校要积极开拓美术教学的另一课堂,为学生搭建亲身体验传统戏曲艺术实践的平台,就如跟博物馆、艺术团体达成联合,按周期组织学生参观戏曲相关展览、观看名家登台演出,使学生沉溺在传统艺术的典雅殿堂里,体悟传统艺术的美好,招来非遗传承人跟戏曲演员进校园,开展以面塑、戏服设计、戏曲身段教学为主的体验活动,让学生跟随大师引领去领悟传统工艺,领会角色气质里的神韵。筹备京剧社、昆曲社等传统戏曲社团活动,招请专业教师进行指导,带动学生在课余时间去学唱戏曲选段,感悟水袖、髯口等传统经典程式,在传唱与表演中让优秀传统艺术扎根心底,引导学生自编自导戏曲小戏作,让其充分激活想象力,在编剧、导演、表演、舞美等范畴尝试采用戏曲元素,收获全维度的艺术领悟,这些亲自操办的艺术实践活动,可让学生全身心没入传统戏曲的海域,在潜移默化之际增强对传统艺术的感悟与喜爱,为民族艺术的传承赋予新动力,
结语:良好的传统文化是一国一族的精神归处,传统戏曲艺术借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及美学意涵,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积蓄,新时代期待艺术教育在传统文化传承中发挥更显著功效,把传统戏曲艺术融入小学的美术课堂,令国粹艺术滋养学生心魂,对培育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意义重大。在实际的探索实践里,需要教育工作者跟文化工作者共同合作,在教材搭建、课程编排、资源统筹等方面形成合力,应发挥美术教育的专属优势,按照美术核心素养目标引领,对教学内容与方式进行革新,为传统戏曲元素融入美术课堂搭建更多路径。
参考文献
[1] 戴艺涵.传统戏曲艺术融入小学美术课程现存的问题与对策[J].魅力湖南,2024(6):0019-0021.
[2] 吴秀彬.以闽剧为例浅谈传统戏剧与小学音乐融合教育的实施策略[J].新课程导学, 2023(2):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