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中高年级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情境化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龚美茹

雄安雄东爱景小学 071000

引言

在小学中高年级阶段的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至关重要。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和机械练习,学生虽然能够掌握一定的数学公式和解题技巧,但在面对实际生活中的复杂问题时,却难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情境化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强调将数学知识融入到具体的生活场景、故事或游戏中,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数学的价值,提高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情境化教学的内涵与特点

(一)内涵

情境化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紧密围绕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主动营造出带有情感色彩的具体场景或独特氛围。它致力于把原本抽象、晦涩的数学知识,巧妙地融入到鲜活、形象的实际情境里,让学生仿佛置身其中,真切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价值。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更深入、透彻地理解数学知识,牢固掌握相关技能,并学会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问题。情境化教学绝非只是在数学问题表面简单地添加一层“装饰”,而是通过精心构思、巧妙设计的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引领他们主动投身于问题的发现、深入分析和有效解决过程,进而全方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二)特点

真实性:所创设的情境应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如购物、旅行、建筑等场景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趣味性:利用有趣的故事、游戏等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例如,通过讲述数学家的故事或者设计数学闯关游戏等方式,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启发性:情境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促使学生积极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一个好的情境应该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挑战性,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

互动性: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在情境中,学生可以相互合作、共同探讨解决方案,分享彼此的想法和经验,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二、小学中高年级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情境化教学策

(一)搭建生活场景,缩短数学与生活的间距

数学并非孤立存在于课本之中,生活才是其广阔的实践天地。把数学教学和日常生活紧密融合,能助力学生真切领悟数学的现实价值。比如,在开展“小数加减法”教学时,可构建超市购物的场景。教师提前准备一些带有价格标签(价格含小数)的商品卡片,安排学生分别扮演顾客与收银员,开展模拟购物活动。在此期间,学生要计算所购商品的总价、收银员需找零的金额等,如此一来,小数加减法的知识便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运用。再如,学生学完“面积单位”相关内容后,可引导他们测量教室地面、课桌面、黑板等物体的面积,并进一步计算铺设地砖所需的数量。这一过程,既强化了学生对面积单位换算知识的掌握,又锻炼了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构建故事情境,增添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孩子们都喜欢听故事,将数学知识融入有趣的故事中,可以使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比如,在讲解“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可以引入猴王分饼的故事:猴王要把一块饼平均分给四只小猴子,第一次把饼平均分成两份,每只小猴得到半块;第二次把同样的饼平均分成四份,每只小猴得到四分之一块;第三次又把饼平均分成八份,每只小猴得到八分之一块。这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每次分得的结果,发现虽然分子分母都变了,但分数的大小不变,从而引出分数的基本性质。通过这样的故事情境,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抽象的数学概念。

(三)设计游戏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游戏深受小学生喜爱,将其融入数学教学,能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比如在“可能性”教学中,教师可开展摸球游戏:准备一个盒子,放入红、黄、蓝等不同颜色的球,让学生依次摸球并记录颜色,再猜测下次摸出某色球的可能性。多次实验后,学生能明白事件发生可能性有大小之分,还能用分数表示。另外,组织速算比赛、数学谜语竞猜等数学竞赛游戏,既能提升学生计算的速度与精准度,又能培育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四)利用多媒体创设动态情境,突破教学难点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手段为情境化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支持。对于一些难以直观展示的数学概念或原理,如几何图形的变化、物体的运动轨迹等,可以利用动画软件进行动态演示。例如,在教授“圆柱的表面积”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圆柱侧面展开的过程,将曲面转化为平面图形,帮助学生清晰地看到圆柱侧面积与底面周长和高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推导圆柱表面积的计算公式。这种动态的视觉呈现方式有助于突破传统教学中的难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五)鼓励学生自主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思维

除了教师主导创设情境外,还应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爱好自主创设情境来解决数学问题。例如,在学习完“统计图表”后,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如班级同学喜欢的运动项目、每月家庭用电量等),收集相关数据并制作成合适的统计图表进行分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思考如何选择合适的调查对象、收集数据的方法以及哪种统计图表最能反映数据的特点等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

结语:综上所述,情境化教学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和综合素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情境化教学策略,并注意处理好情境与知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等方面的关系。

参考文献:

[1]郑玲松.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策略[J].亚太教育,2024,(14):61-63.

[2]陈宏兵.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智力,2022,(36):112-115.

[3]陈菓.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策略分析[J].新课程研究,2022,(22):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