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的思维能力培养策略与效果研究

作者

谈嘉慧

苏州高新区实验小学校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已经进入素质教育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也是教师的核心教学目标之一。在小学中年级段,学生的思维发展已经进入黄金时期,而数学作为一门科学类学科,数学教学也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方式。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抓住数学学科的特点,以问题作为引导,采用多种方式实施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文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研究,提出教学策略建议,以推动学科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在进入小学中年级阶段,数学知识的难度有所提高,其核心概念也逐渐抽象化,如何做好学科知识的迁移和内化是教师需要注重研究的课题。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明确提出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求,小学生需要具备相应的思维能力,包括问题求解思维、数形结合思维、批判创新思维等,从而加强对学习技巧和数学知识的掌握。因此小学数学教师需要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设计梯度问题,激发学生深度思考

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学习经验并不丰富,思维阶段仍处于形象化、直观化水平,因此促进学生的深度思考是培养思维能力的重要方式。想要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通过问题不但能够加强学生的求知欲,还可以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深度思考,进而实现思维的拓展和进阶。在问题设计中,教师需要注意问题的引导性和梯度性,以循序渐进的模式来设计问题,让学生逐渐探索数学知识,并实现思维的进阶。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梯度问题来激发学生深度思考,促进思维能力的培养。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平移、旋转和轴对称》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本课时基础概念,先设计出基础问题:“同学们,这里有圆形、正方形和长方形,它们有哪些共同的特点?怎样去寻找对称轴?”通过问题的引导,学生可以初步探索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并学习寻找对称轴的方式。接下来,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已经探索的知识,继续设计进阶问题:“这些图形中只有一条对称轴吗?哪几种图形的对称轴不止一条?”在梯度问题的引导下,学生能够激发求知欲,开展深度思考,并实现思维的进阶,从而为思维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

二、结合实际生活,培养问题求解思维

问题求解思维是指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并围绕问题结合已知的经验进行求解。在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学生都缺乏问题求解意识,究其原因是教学模式影响导致的。传统的“灌输性”教学会让学生开展被动式学习,学生逐渐失去了主动思考、探究的热情,也不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将生活融入数学也能够激发学生寻找问题、解决问题的热情,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设计出生活情境,并在生活情境下培养学生的问题求解思维,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提供一年内校园用水的数据,在数据中体现了每个月用水量和用水分布,但数据的排列是杂乱无章的。接下来,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同学们,通过观察这些数据大家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呢?”学生可以提出一些与数据相关的问题,比如校园几月份用水最多、在哪些区域用水最多等等。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索统计表与条形统计图的相关知识,并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来整理数据,进而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养成自主发现问题并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求解思维。

三、转变教学方式,培养数形结合思维

数形结合思维是数学学科中重要的思维能力之一,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可以将一些复杂的问题简化,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数形结合思维是指将“数”与“形”结合起来,用“数”体现出“形”,用“形”表示出“数”。在小学中年级段,学生正是从形象思维转变为抽象思维的重要过程,而数形结合思维能够将学生的思维进阶过程进行有效连接,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注意转变教学方式,将信息技术运用至课堂中,将“数”与“形”有机结合,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维。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为例。在传统教育模式中,学生只能凭借公式底*高来记忆面积公式,但无法真正理解面积公式的来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线动成面”的过程,学生能够直观看到一条线(底)向上逐渐移动一段距离后(高)变成了长方形,从而深刻理解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含义。之后,教师可以进行一些拓展性引导,将长方形从对角线一分为二,并让学生思考三角形的面积怎样计算。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将抽象化的数学公式转换为形象化的图片进行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维。

四、聚焦课堂反思,培养批判创新思维

在学科知识的教学中,课堂反思环节非常重要,不但能够让学生进一步回顾所学知识点进行查漏补缺,还可以促进学生批判创新思维的形成。批判创新思维是指学生能够以辩证、客观的角度来评估自己的学习过程,及时发现其中的不足之处,并能够打破固有的学习模式和学习理念,用新方法、新经验来探索未知知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注意聚焦课堂反思环节,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创新思维。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为例。首先,在教学完成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回顾反思环节,让学生利用3-5分钟时间来回顾本节课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到的知识,并分析学习方式是否存在不足或知识是否存在缺口。之后,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长方形、正方形的卡片,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测量出其每条边长,并尝试总结出新的周长计算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及时发现自己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并用新方法来探索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创新思维。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数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学科,小学中段也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黄金时期,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抓住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采用多种方式开展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祖军.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J].名师在线,2025,11(05):16-18.

[2]赵立忠.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J].新校园,2024,(12):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