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电力土建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裂缝控制研究

作者

王庆涛

中国电建集团山东电力建设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山东省济南市 250101

引言:在电力土建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应用广泛。然而,裂缝问题严重影响结构耐久性和安全性。对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裂缝进行有效控制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深入研究其裂缝产生机制与控制方法,对于提升电力土建工程质量意义重大。

1.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裂缝概述

1.1 裂缝类型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出现的裂缝类型多样。其中,表面裂缝较为常见,这种裂缝主要出现在混凝土表面,其宽度相对较窄。表面裂缝的产生往往是由于混凝土表面与内部的温度差异等因素导致的。温度应力使得表面混凝土产生拉应力,当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表面裂缝就会形成。另一种是贯穿裂缝,这是一种比较严重的裂缝类型。贯穿裂缝会贯穿整个混凝土结构的截面,对结构的整体性和稳定性影响极大。它通常是由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如在混凝土浇筑后的水化热过程中,内部温度急剧上升,而外部散热较快,内外温差产生的巨大应力使得混凝土结构在薄弱部位产生贯穿性的裂缝。还有一种是深层裂缝,这种裂缝介于表面裂缝和贯穿裂缝之间,它深入到混凝土结构内部一定深度。深层裂缝的产生多与混凝土内部的温度梯度以及收缩变形不均匀有关,其危害也不容小觑,会降低混凝土结构的承载能力和耐久性。

1.2 裂缝危害

大体积混凝土中的裂缝危害众多。从结构安全角度来看,裂缝会削弱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性。例如,贯穿裂缝将混凝土结构分割成不同部分,使其受力性能发生改变,在承受荷载时无法按照原设计要求协同工作,大大降低了结构的承载能力。在耐久性方面,裂缝为外界侵蚀性介质提供了侵入通道。像雨水、腐蚀性气体等,它们可以通过裂缝渗入到混凝土内部,与混凝土中的碱性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导致混凝土的碳化和钢筋的锈蚀。钢筋锈蚀后,其体积会膨胀,进一步加剧混凝土的破坏,从而缩短混凝土结构的使用寿命。另外,从外观上看,裂缝的存在影响了混凝土结构的美观性,对于一些对外观要求较高的电力土建工程建筑,如变电站的建筑外观等,裂缝会使其外观质量大打折扣,给人一种不安全感并且不符合美观性的要求。

2. 裂缝产生原因分析

2.1 温度因素

温度是导致大体积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混凝土浇筑后的水化过程中,水泥会释放出大量的水化热。由于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断面较厚,混凝土内部的热量不易散发,导致内部温度迅速升高。而混凝土表面由于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散热较快。这种内外温度的差异形成了温度梯度。根据热胀冷缩原理,内部混凝土膨胀,而表面混凝土由于温度较低而收缩,这种不均匀的变形在混凝土内部产生了温度应力。当温度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裂缝就会产生。而且,在混凝土降温阶段,由于内部温度下降速度比表面慢,也会产生拉应力。特别是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如果没有采取有效的温控措施,如合理的散热系统或者保温措施,这种温度因素引发的裂缝就很容易出现。例如在夏季高温施工时,外界环境温度本身较高,加上水泥水化热的影响,混凝土内部温度可能会升得很高,内外温差过大,从而增加了裂缝产生的风险;而在冬季施工时,如果没有做好保温措施,混凝土表面温度下降过快,也会导致温度应力过大而产生裂缝。

2.2 收缩因素

收缩因素也是大体积混凝土裂缝产生的重要原因。混凝土的收缩主要包括干燥收缩、塑性收缩和自生收缩等。干燥收缩是指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由于水分的蒸发而引起的体积收缩。在大体积混凝土中,虽然内部水分相对不易散失,但表面的水分蒸发仍然会导致表面混凝土收缩。如果表面混凝土的收缩受到内部混凝土的约束,就会产生拉应力,当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裂缝就会形成。塑性收缩通常发生在混凝土浇筑后的早期,在混凝土还处于塑性状态时,由于表面水分蒸发过快,混凝土内部的水分来不及补充到表面,导致表面混凝土收缩。这种收缩往往比较迅速,很容易在混凝土表面形成裂缝。自生收缩是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水泥与水发生水化反应,内部结构逐渐密实而引起的体积收缩。对于大体积混凝土来说,自生收缩产生的应力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释放,也会成为裂缝产生的隐患。例如,在一些低水胶比的高性能混凝土中,自生收缩的影响更为明显,因为低水胶比会使得混凝土内部的孔隙结构发生变化,加剧自生收缩的程度,从而增加裂缝产生的可能性。

3. 原材料选择与优化

3.1 水泥选择

水泥的选择对大体积混凝土的裂缝控制至关重要。在电力土建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应优先选择低热水泥或者中热水泥。例如,矿渣硅酸盐水泥就是一种较为合适的选择。这种水泥的水化热相对较低,在水泥水化过程中释放的热量较少,从而能够有效降低混凝土内部由于水化热而产生的温度升高幅度。与普通硅酸盐水泥相比,矿渣硅酸盐水泥中的矿渣成分可以延缓水泥的水化速度,使得水化热的释放更加均匀,减少了温度应力的集中产生。另外,水泥的细度也会影响水化热的释放。较细的水泥颗粒比表面积大,水化速度快,水化热释放集中;而适当降低水泥的细度,可以减缓水化速度,降低水化热。在选择水泥时,还需要考虑水泥的强度等级与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的匹配性。如果水泥强度等级过高,会导致水泥用量过多,从而增加水化热,不利于裂缝控制;而强度等级过低,则可能无法满足混凝土的强度要求。因此,要根据具体的工程要求和混凝土的性能指标,合理选择水泥的品种、细度和强度等级,以达到控制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目的。

3.2 骨料选择

骨料在大体积混凝土中占据很大的比例,其性能对混凝土的裂缝控制有着重要影响。对于粗骨料,应优先选择粒径较大、级配良好的石子。大粒径的粗骨料可以减少混凝土中的水泥用量,因为在满足混凝土工作性要求的前提下,粗骨料粒径越大,包裹其表面所需的水泥浆体就越少。这样可以降低水泥水化热的总量,从而减少温度应力的产生。级配良好的粗骨料能够使混凝土内部的空隙率降低,提高混凝土的密实性,增强混凝土的抗裂能力。例如,采用连续级配的粗骨料,可以使骨料之间相互填充更加紧密,减少空隙。对于细骨料,应选择细度模数合适的砂。细度模数适中的砂能够保证混凝土具有良好的工作性,避免因砂太细导致混凝土过于粘稠或者因砂太粗而使混凝土易离析的情况。同时,细骨料的含泥量也需要严格控制。含泥量过高的细骨料会增加混凝土的收缩性,因为泥土颗粒会吸附水分,在混凝土硬化过程中水分的散失会导致较大的收缩,从而增加裂缝产生的风险。所以,要选择含泥量低、级配良好的细骨料,以提高大体积混凝土的抗裂性能。

3.3 外加剂使用

外加剂在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众多外加剂中,减水剂是常用的一种。减水剂能够在不改变混凝土工作性的前提下,减少混凝土中的用水量。这一作用的意义在于,减少用水量可以降低混凝土的水胶比。较低的水胶比有助于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密实性,同时也能减少混凝土的收缩。因为水在混凝土硬化过程中的蒸发会引起收缩,减少用水量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收缩量。另外,膨胀剂也可用于大体积混凝土中。膨胀剂在混凝土硬化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膨胀,这种膨胀可以补偿混凝土的收缩变形。例如,在混凝土内部产生拉应力的部位,膨胀剂产生的膨胀应力可以抵消一部分拉应力,从而减少裂缝的产生。还有缓凝剂,缓凝剂可以延缓混凝土的凝结时间。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延缓凝结时间有助于混凝土内部热量的散发。因为在混凝土处于塑性状态时,热量更容易通过对流等方式散发出去,从而降低混凝土内部的温度峰值,减少由于温度应力产生裂缝的可能性。但是,外加剂的使用量需要根据具体的工程情况和试验结果进行确定,过量使用外加剂可能会对混凝土的性能产生负面影响。

4. 施工工艺控制

4.1 浇筑方案

在电力土建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浇筑方案的合理选择至关重要。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量通常较大,若浇筑方案不当,容易导致混凝土内部应力分布不均,进而引发裂缝。对于浇筑方案,需要考虑混凝土的供应能力、浇筑速度以及浇筑顺序等多方面因素。从供应能力而言,要确保混凝土搅拌站能够持续稳定地提供符合质量要求的混凝土,其生产能力要与施工现场的浇筑速度相匹配。在浇筑速度方面,不宜过快或过慢。过快的浇筑速度可能使混凝土在短时间内堆积,内部热量散发不及时,产生较大的温度梯度;而过慢的浇筑速度则可能导致混凝土出现冷缝。浇筑顺序的确定也有多种方式,常见的有分层浇筑、分段分层浇筑等。分层浇筑时,每层的厚度需要严格控制,一般根据混凝土的振捣性能和结构特点来确定,例如,对于高度较大的结构,可采用分层厚度较小的浇筑方式,以保证混凝土的振捣密实性。分段分层浇筑则适用于面积较大的结构,通过合理划分浇筑段和层,使混凝土在不同区域有序浇筑,减少因浇筑过程中产生的不均匀沉降或应力集中。

4.2 振捣方式

振捣方式对大体积混凝土的质量有着显著影响。合适的振捣方式能够使混凝土内部的空气排出,增强混凝土的密实性,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振捣方式主要包括机械振捣和人工振捣,在电力土建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机械振捣应用较为广泛。常见的机械振捣设备有插入式振捣棒、平板振捣器等。插入式振捣棒适用于振捣厚度较大的混凝土结构,其振捣深度和振捣时间需要严格控制。振捣深度应根据混凝土分层厚度来确定,一般插入下层混凝土的深度为5 - 10 厘米,以保证上下层混凝土的结合紧密。振捣时间也并非越长越好,过长的振捣时间可能导致混凝土出现离析现象。通常以混凝土表面不再显著下沉、不再出现气泡且表面泛出灰浆为准。平板振捣器则主要用于振捣厚度较薄的混凝土板等结构,其振捣速度应均匀,确保整个振捣区域都能得到充分振捣。在振捣过程中,要避免振捣棒直接触压钢筋和模板,以免造成钢筋移位或模板变形。

5. 养护措施

5.1 温度控制

温度控制是电力土建工程大体积混凝土养护措施中的关键环节。大体积混凝土在浇筑后,由于水泥水化热的作用,内部温度会迅速升高,而混凝土表面散热较快,这样就会形成较大的温度差。当温度差超过一定限度时,混凝土内部会产生较大的温度应力,从而导致裂缝的产生。为了控制温度,首先在混凝土原材料选择上,可以采用低热水泥,降低水泥水化热的产生量。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适当增加粉煤灰等矿物掺合料的用量,这不仅可以降低水化热,还能改善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可以采用冷却水管降温的方法。冷却水管通常预先埋设在混凝土内部,通过循环冷却水带走混凝土内部的热量。冷却水管的布置需要根据混凝土结构的尺寸和形状进行合理设计,确保能够有效降低混凝土内部温度。例如,对于大型的电力基础结构,可以采用分层布置冷却水管的方式,使冷却效果更加均匀。在混凝土养护期间,要对混凝土的内部温度和表面温度进行实时监测,根据监测数据及时调整养护措施。当发现温度差接近或超过允许值时,可以采取覆盖保温材料等措施,减少混凝土表面的热量散失,从而降低温度差。

5.2 湿度保持

湿度保持同样是大体积混凝土养护中不可忽视的方面。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需要足够的水分,如果湿度不足,混凝土可能会出现干缩裂缝。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应及时进行保湿养护。常见的保湿养护方法有覆盖塑料薄膜、草帘等。覆盖塑料薄膜可以有效阻止混凝土内部水分的蒸发,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保湿环境。草帘覆盖除了具有一定的保湿作用外,还能起到一定的保温效果。在养护期间,要确保保湿材料覆盖严密,避免出现局部漏盖的情况。对于一些特殊的电力土建工程结构,如位于较为干燥地区或者风力较大的区域,可以采用喷洒养护剂的方式进行保湿养护。养护剂能够在混凝土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阻止水分的蒸发。同时,要根据混凝土的实际情况确定保湿养护的时间,一般来说,大体积混凝土的保湿养护时间不应少于14 天,以保证混凝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硬化,减少因湿度不足而产生的裂缝。

6. 裂缝控制效果评估

6.1 评估指标

在电力土建工程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效果评估中,有多个评估指标。首先是裂缝的数量,裂缝数量的多少直接反映了裂缝控制的成效。如果在混凝土结构中发现大量裂缝,说明裂缝控制措施可能存在较大问题。其次是裂缝的宽度,裂缝宽度是一个重要的安全性指标。不同的工程结构对裂缝宽度有不同的要求,例如在一些电力土建的承重结构中,裂缝宽度一般要求控制在0.2 - 0.3 毫米以内,而对于非承重结构,裂缝宽度的允许值可能会相对宽松一些。裂缝的长度也是评估指标之一,较长的裂缝可能会对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性和稳定性产生更大的影响。此外,裂缝的深度同样需要关注,深度较大的裂缝可能会贯穿混凝土结构,对结构的内部钢筋等造成腐蚀,进而影响结构的耐久性。除了裂缝自身的特征指标外,混凝土的强度也是一个重要的评估指标。如果裂缝控制措施不当,可能会导致混凝土强度降低,无法满足设计要求。

6.2 评估方法

裂缝控制效果的评估方法有多种。直观检查法是最基本的方法之一,通过对混凝土结构表面进行仔细观察,统计裂缝的数量、测量裂缝的宽度、长度等基本参数。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对于一些隐藏在混凝土内部的裂缝可能无法准确发现。超声波检测法是一种无损检测方法,它利用超声波在混凝土中的传播特性来检测裂缝。当超声波遇到裂缝时,其传播速度、波幅等参数会发生变化,通过分析这些变化就可以判断裂缝的存在与否以及裂缝的大致情况。钻芯取样法是一种较为直接的方法,通过钻取混凝土芯样,可以直观地观察混凝土内部的裂缝情况,同时还可以对芯样进行抗压强度等试验,以评估混凝土的质量。此外,还有应变片测量法,在混凝土结构表面粘贴应变片,通过测量应变片的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