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诗性教育推动初中学校育人方式转变
张向前
福建省泉州市 晋江市毓英中学 邮编:362251
引言:
置身于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大背景里,初中学校育人方式迫切需要从应试导向转型为全面发展模式。传统育人模式聚焦于知识的灌输,忽略了对学生情感及审美能力的培育,难以契合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诗性教育强调以人性、文化及审美为核心,顾及师生在健康、快乐和自由方面的发展,与教育本质相契合。省级诗性教育实践基地校的、石圳华侨中学,在集团化深度融合办学的框架下,实施了一系列特色的活动,为初中学校育人方式的转变呈上了鲜活实例。本文将与该方面具体实践相结合,深度挖掘诗性教育促进初中育人方式变迁的策略与成效。
一、开放研讨:搭建诗性教育交流平台
2024 年秋季,由与石圳华侨中学联合开展的泉州市“诗性教育”教学开放日活动,好似教育领域里的一场文化盛宴,聚焦了众多的目光。本次活动以省级基础教育研究项目《诗性教育对基础教育学校育人方式转变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的展示为核心内容,充分呈现“四真四美”课堂模式及德育文化建设所得成果。
活动覆盖了语文、数学、体艺等多学科的公开课。语文老师柯雪萍开展的《范进中举》《孔乙己》群文阅读课令人印象深刻。她用心构建剧情模拟板块,引导学生按组扮演文中角色,采用体验式的角色诠释,学生们真切领悟到封建年代读书人的酸楚与无奈,对文本主旨的体悟变得愈发透彻。在教学课堂,教师别具巧思地把数学知识与生活中的诗意场景结合,用诗歌般的语言讲解几何图形奥秘,令抽象的数学公式展示生动韵味[1]。本次开放日把泉州市级教研专家与周边区县学校教师代表吸引到活动中。活动增添了课后研讨的特定环节,专家与教师围绕诗性教育于课堂的实施策略、怎样协调知识传递和诗性成长等问题展开热烈研讨。
二、原创诗会:点燃学生的诗意与热情
由与石圳华侨中学接连举办的校园原创诗会,已经成为校园文化活动中的璀璨明珠。2025 年 5 月 30 日亮相的第三届“以诗为礼,毓圳青春”校园原创诗会,更进一步地把诗性教育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诗会筹备阶段,两校于校园掀起诗歌创作的热潮。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或漫步校园去捕捉灵感,或沉迷书海吸纳滋养,凭细腻笔触勾勒青春的点滴。初二年段18 个班级学生全员参与到展演里,学生们化身成诗人与艺术家形象。一些班级借助集体朗诵的途径,充满激情地诉说着对梦想的渴望。有的让诗歌与舞蹈彼此结合,用婀娜的舞步诠释诗歌的情愫。也有班级把古琴演奏与书法展示相搭配,营造出古典气韵。诗会特别邀请全国诗性教育领域专家柳袁照进行远程点评。柳袁照对学生作品给出极高的表扬,他指出:“孩子们的诗作满是童真与想象力,呈现了诗性教育在校园里生根发芽、收获成功的美妙景象。”诗会设置了如“诗香雅韵”“辞致雅赡”“敦诗说礼”等多样奖项,并设立最佳创作奖“木棉花”奖,激发了学生投身其中的热情。原创诗会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展示才华的舞台[2],进而在校园内搭建起厚重的诗意氛围,让诗性教育实际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充实着他们的心境。
三、创作征集与区域辐射:深化诗性教育影响力
与石圳华侨中学凭借诗歌创作征集活动及区域联动,逐步拓展诗性教育影响力。2023 年发起“真・美 —— 诗性成长”主题征文活动,于师生与社会各界群体中广泛征选现代诗佳作,活动规则清晰,极具吸引力,学生组针对初、高中两个阶段设置不同奖项,成人组作品获选,唤起了师生的诗歌创作激情。
两校接收的投稿作品多达 1500 余篇,专业评委对作品进行层层筛选,最终筛选得到 80 篇佳作,把这些作品结集成诗集《相毓真美》。在之后举办的诗歌朗诵活动中,获奖者深情投入地朗诵自己的作品,台下观众沉浸其中,感受诗歌引发的情感契合。这些作品切实表现出作者对诗性成长独特的体悟,更成了诗性教育成果的真切例证[3]。作为泉州市实现诗性教育实践落地的基地校,两校充分发挥辐射引领功效,与磁灶中学、泉州市第二实验小学等十所学校缔结合作关系,一同促进育人模式蜕变升级。在承办的省级诗性教育交流研讨会上,各所学校的教师代表分享诗性教育实践心得,一同探索教育相关难题。研讨会还邀请教育专家开办专题讲座,为诗性教育发展厘清前行路径。此区域采用的联合运行模式,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及整合,增进诗性教育理念在更大范围下开展传播与实施。众多学校逐渐把目光投向诗性教育上,两校实践经验为基础教育育人方式的转型给予源源不断动力。
总结:
实践证明,以诗性教育作为推动初中学校育人方式转变的有效手段。凭借开放研讨革新教学的理念,借助原创诗会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依靠创作征集与区域辐射增强育人影响力,两校成功打破传统育人的枷锁禁锢,构建起弥漫人文关怀气息的育人体系。初中学校需进一步拓展诗性教育实践范畴,逐步改良活动的形式与内容,让诗性教育在强化学生创造能力、审美能力及综合素养层面发挥更大功用,给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嵌入新的动力。
参考文献:
[1]殷元华,王梅.教育高质量发展中育人方式变革的学校表达[J].教学与管理,2024(11):9-13.
[2]李优治.将育人方式变革与课程实施深度融合[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23(10):17-21.
[3] 汤向明, 何玉凤, 洪慧芳. 缘遇诗性教育 行悟育人之道[J]. 教育文汇,2023(11):8-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