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化管理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张吉刚
湖北筑河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湖北省武汉市 430070
一、建筑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1.1 管理模式层级粗放
目前多数建筑工程项目仍采用传统职能型或项目型组织架构,其管理层级设置较为粗放,职责划分不够明确,岗位权限容易发生交叉与重叠,进而导致工程管理过程中出现责任空缺与任务执行断点。这种管理模式在项目决策与现场执行之间缺乏有效衔接,信息传达效率低下,造成管理指令的滞后性与不一致性,加剧施工组织混乱程度,降低了工程实施质量与协同性。
1.2 资源配置缺乏精度
建筑工程涉及多种类型的施工资源,包括劳动力、机械设备、建筑材料与资金投入。若资源配置缺乏科学规划与动态调整机制,将造成资源供给与实际需求之间的严重偏差,导致现场人员冗余或短缺、设备闲置或频繁调度、材料浪费或断供等问题。资源计划数据不实或更新延迟,进一步导致成本管控压力增大与施工效率下降,增加项目风险。
1.3 流程控制体系不完善
施工流程的系统性与标准化程度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和进度表现。部分建筑项目存在流程控制体系建设滞后、作业指导缺乏标准化文本、流程执行依赖经验的现象,使得工序衔接不紧密、节点控制失效与验收机制执行不力。
1.4 信息管理工具应用滞后
建筑项目管理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存在明显滞后,不少项目仍依赖人工登记与传统表格统计进行信息传递与分析。缺乏信息化工具的支撑,导致项目数据采集不及时、数据结构不统一、统计结果可用性差,形成“信息孤岛”。管理者难以获取准确决策数据,现场管理与总部管控之间的反馈滞后,从而影响施工进度调整、成本预测与质量控制措施的及时部署。
二、精细化管理在建筑工程中的主要应用路径
2.1 项目组织架构优化与职责模块化
建筑工程项目应建立扁平化与矩阵型相结合的组织架构,明晰各管理模块的权责边界与沟通界面。通过模块化任务分解,将项目目标细化为具体执行单元,每个模块设置专属负责人与关键绩效指标。部门之间通过界面协作机制进行信息交互与资源整合,形成以目标为导向、以责任为核心的精细化组织结构,提升管理响应速度与问题处理能力。
2.2 施工资源配置精度提升
优化资源配置是精细化管理的重要落脚点。应建立多维资源数据库,按施工任务清单进行资源匹配与供需分析,并通过进度计划动态联动实现资源实时调度。实行资源编码与定额消耗机制,加强对人力、材料与设备的精细化核算,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与成本透明度。同时通过资源配置图与物资配送表,实现现场配送准确性与使用合理性。
2.3 工序流程标准化与节点控制闭环
通过构建覆盖施工全过程的标准化流程体系,制定各工序的作业指导书与技术规范,确保操作执行规范与衔接顺畅。在每一道施工流程中设置工序交接参数与质量验收标准,强化关键节点的控制力。流程运行中应纳入监督与验证机制,实行多级复查制度与问题登记处理闭环,确保施工过程中的每一项作业都纳入质量跟踪与效率评估体系中。
2.4 信息技术集成与数据驱动管理
构建覆盖项目全周期的信息管理平台,集成BIM 模型、施工计划、资源配置与质量监督模块,形成协同联动的数据管理系统。借助移动终端进行现场数据采集,后台通过算法模型自动分析进度偏差、质量风险与成本波动,为项目决策提供实时数据支持。数据驱动机制取代传统经验决策,实现项目管理科学化与响应智能化。
三、精细化管理关键技术体系构建
3.1 基于数字模型的过程管控技术
在项目技术管理中,应依托数字建筑模型(如BIM 技术)建立过程控制载体,将施工技术路径、进度计划与工序节点进行关联配置。通过三维模拟与施工动画展示,帮助管理人员识别施工冲突与资源瓶颈,提升计划编制的准确性与可执行性。数字模型平台应支持进度追踪与质量状态标记,实现施工管控的可视化与多维度动态联动。
3.2 作业分解与任务单元管理机制
将施工任务细化至可执行的标准工作包,明确每项任务的作业内容、技术参数、人员配置与完成时限。任务发布采用平台驱动模式,由调度中心进行分配,施工队伍实时反馈执行状态。任务完成后应进行过程核查与结果确认,并形成可量化的执行绩效数据,支撑后续评价与激励机制设定,提高管理透明度与执行力。
3.3 指标体系构建与绩效评价模型
构建多维度的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安全文明施工、质量达标率、进度兑现率、资源节约率与技术创新效果等核心要素。各指标应设定预警阈值与考核权重,结合任务执行情况实施过程评分。应用分析模型与评分算法进行数据对比、趋势判断与行为纠偏,建立以结果为导向的绩效评价闭环机制,为项目管理提供量化参考依据。
3.4 风险识别与应急响应机制
通过收集项目实施数据与外部环境参数,建立风险识别模型对进度延误、质量偏差与安全事故进行提前预判。设置风险信号触发机制与应急资源配置清单,形成从预警发布、应急响应、问题处理到恢复机制的一体化风险控制流程。实施应急演练与责任体系绑定,提升突发事件处置能力与项目抗风险能力。
四、精细化管理实施策略与管理机制优化建议
4.1 管理制度建设与执行保障
制度化建设是确保精细化管理落地的制度基础,应制定涵盖任务分配、流程审批、资源调度、信息登记与质量反馈等方面的管理体系。制度执行需配套实施培训、考核与追责机制,提升管理规章的严肃性与执行力。通过制度手册与流程图辅助理解与操作,确保每位管理人员在实际操作中能够准确执行标准化管理要求。
4.2 管理人员能力提升与人才支持
工程项目的精细化管理依赖高素质管理团队的支撑。应结合岗位职责构建管理能力模型,开展培训课程体系与资格评定机制,提升项目管理人员在计划编制、流程协调、数据分析与团队管控等方面的实战能力。同时建立管理人才储备机制与职业晋升通道,保障项目在各阶段具备管理能力支撑与人才保障。
4.3 管理技术升级与平台优化
应持续推动管理平台的功能迭代与数据结构优化,提升平台在信息采集、数据处理与决策支持方面的智能化水平。平台界面应支持多角色切换、数据多维查询与图表展示,实现管理对象的可视化、数据分析的自动化与结果反馈的动态化,构建覆盖全流程的工程数字管理生态体系。
4.4 多方协同机制构建与信息共享平台建设
构建业主方、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机构与政府监管之间的信息协同机制,是提升项目执行一致性与资源配置效率的关键。应搭建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任务发布、技术协同、进度同步与问题联动处理。平台需具备权限控制、数据加密与接口开放功能,促进信息透明、流程顺畅与协同高效,实现多方共治共管的工程治理新模式。
结语
建筑施工企业应重视施工管理工作的开展,并将精细化管理落实到各项实际工作当中,明确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完善的应用管理策略,发挥精细化管理的作用和优势,为提升建筑施工管理水平奠定坚实基础,助力企业在当前环境下更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钱新文.精细化管理在建筑施工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分析[J].内蒙古煤炭经济,2021(20):149-151.
[2]徐来.精细化管理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23(05):160-161.
[3]江峰.精细化管理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J].住宅与房地产,2023(05):181-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