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职院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心理育人协同机制构建

作者

李洋洋

营口职业技术学院,辽宁营口 115000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持续向纵深推进,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已成为左右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要素,在高职院校中,学生群体因学业基础欠佳、职业规划方向不明,同时承受着较大的社会适应压力,普遍面临焦虑情绪困扰、存在人际沟通障碍等心理问题。而传统思政教育工作重心多放在价值观引导层面,对学生心理诉求的关注程度不够,致使教育成效受限。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的核心力量,亟需打破传统单一工作模式桎梏,构建一个贯穿教学、管理、服务各个环节的心理育人体系。本研究紧密结合高职教育实际状况,着力探索以辅导员为主导的多方协同育人机制,期望通过理论创新与实践改革双管齐下,为有效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开辟新思路、探寻新方法。

、心理育人协同机制的内涵概述

心理育人协同机制是辅导员联合专任教师、心理健康教师、家庭及社会资源构建的多主体联动育人体系。其本质是打破学科壁垒,将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形成“认知重构-情感共鸣-行为塑造”三位一体的教育闭环。该机制包含三个核心维度: ① 目标协同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坐标,将心理资本积累纳入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着重培育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希望特质、心理韧性等核心心理素养[1]。② 过程协同层:构建“预防-干预-发展”三级干预网络,通过心理普查、危机预警、个体辅导等环节实现教育场景全覆盖,特别是运用大数据技术构建学生心理画像,实现精准预防与动态干预。 ③ 评价协同层:突破传统考核模式,构建过程性数据采集与结果性发展评估相结合的评价模型,通过心理测评量表、行为观察记录、学业成绩波动等多元数据,形成立体化评价报告。

二、协同机制的运行范式的实践创新

(一)学生心理档案的动态管理

传统静态心理档案存在数据更新不及时、信息维度单一等问题,难以准确把握学生心理状态的动态变化。某高职院校创新提出“三维动态管理模式”,通过整合数据采集、预警监测、干预实施三个维度,实现心理育人工作的精准化升级。某高职院校在数据采集方面,突破传统量表测评的局限,构建包含心理测评量表、课堂行为编码、图书借阅频次、一卡通消费轨迹等 12 类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的采集体系。学校运用K-means聚类分析技术,对多源异构数据进行清洗整合,生成涵盖认知风格、情绪基线、社会支持网络等维度的多维心理画像。该校在预警机制构建上,基于LSTM神经网络算法建立动态阈值模型,对焦虑指数、人际敏感度、睡眠质量等核心指标进行实时监测。系统通过与个体历史数据纵向对比,当监测值偏离基线水平 20% 时,自动触发三级预警机制,将危机干预关口前移,实现心理问题的早发现、早干预。辅导员在干预策略制定时,依据心理画像特征,对学生进行分级分类指导:针对学业困难学生,制定“认知重构训练+时间管理辅导”双轨干预方案,运用贝克认知疗法纠正不合理认知,结合番茄工作法提高学习效率[2]。针对人际沟通存在困扰的学生,开发“非暴力沟通工作坊+社交技能训练营”组合模块,通过角色扮演、情境模拟等方式,帮助学生改善人际交往能力。这种基于大数据的动态管理模式,推动心理育人工作从依靠经验判断向数据驱动转变。

(二)教育载体场景的创新设计

在教育载体场景创新方面,某高职院校通过物理空间重构、虚拟空间拓展、实践场景融合的三维布局,构建了全方位、全时空覆盖的心理育人环境。某高职院校在物理空间打造上,建设“心灵驿站”复合功能区,突破传统心理咨询室单一功能限制。空间设计融入环境心理学理念,设置生物反馈型情绪宣泄室,配备智能击打装置与心率变异性监测系统,实现压力释放过程的量化反馈。功能区配置三维立体沙盘与心理投射分析软件,利用数字孪生技术构建虚拟沙盘场景。团体辅导区域采用模块化家具系统,可灵活切换个体咨询、团体辅导、心理剧表演等多种场景。该校在虚拟空间拓展方面,自主研发“云上心理课堂”平台,集成多模态AI情绪识别引擎,通过麦克风阵列采集语音语调特征,运用卷积神经网络实时监测学生情绪状态。学校开发VR情境模拟系统,创设高空挑战、公众演讲、危机谈判等虚拟压力场景,结合生物反馈设备开展沉浸式压力接种训练。部署智能聊天机器人,基于Transformer架构提供 7×24 小时不间断心理支持。某高职院校在实践场景融合层面,创新“课程思政+心理育人”融合模式,例如物流专业设计“智能仓储压力管理”实训项目,在模拟双十一订单高峰场景中,融入时间管理、冲突调解、压力应对等心理训练内容,通过动态任务分配算法与实时绩效反馈系统,使学生在解决实际工作问题过程中提升心理资本。这种三维场景协同创新,形成了“线上实时响应-线下深度干预-职场迁移应用”的完整育人链条。

(三)过程性与发展性评价结合

针对传统考核模式重结果轻过程、重显性表现轻隐性发展等问题,某高职院校构建包含评价指标、数据采集、反馈机制的三维评价模型,全方位助力学生心理成长。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上,搭建涵盖心理弹性、社会适应、价值认同等 12 项核心指标的评价框架,其中心理弹性维度采用本土化修订的康纳-戴维森量表(CD-RISC),通过 25 个条目精准评估个体应对压力能力。社会适应维度由学校自主开发校园生活适应量表(CLAS),从学习适应、人际适应等方面进行量化测评。价值认同维度则通过隐性课程参与度、价值观冲突应对方式等行为指标,实现动态追踪学生价值观念发展变化[3]。

在数据采集方面,该院校自主研发“心理成长APP”,集成GPS轨迹分析、社交网络图谱绘制、在线学习行为监测等功能模块,借助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学生论坛发言进行深度剖析,利用情感词典计算情绪极性,最终生成包含情绪波动周期、社会支持网络密度、价值认知稳定性等参数的动态发展曲线,全面记录学生心理成长过程中的细微变化。

在反馈机制的建立上,某高职院校创新推出“辅导员-心理教师-学生”三方协同会谈制度,运用GROW模型,即通过目标设定、现状分析、方案选择、行动计划四个环节,为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发展方案。依托区块链技术构建去中心化评价记录系统,保障评价数据真实可靠、全程可追溯,并形成包含发展预警指数、资源推荐清单、干预成效评估的立体化反馈报告,推动心理育人工作从静态诊断向动态优化转变,为每位学生勾勒出清晰的心理成长轨迹。

三、结论

构建以辅导员为主导的心理育人协同机制是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研究基于“认知-情感-行为”三维理论框架,通过动态管理优化、场景创新设计、评价体系改革三方面实践突破,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融合。实践表明该机制有效提升学生心理资本、增强育人实效,其创新价值体现在形成可操作的协同机制运行标准、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为同类院校提供实践参考。未来,院校将持续完善多方协同体系、深化智能技术应用,为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更强支撑,此研究成果既丰富高职教育理论,也为实际育人工作提供实用指导方案。

参考文献

[1] 毛春 迎. 组织 育人 视域 下高 职院 校思 想政 治教 育工 作研 究 [J]. 世纪桥,2024(16):93-95

[2] 谢正祥.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J]. 女报,2023(4):43-45

[3]樊琳.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J].文教资 料,2021(10):14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