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核分析与染色体畸变检测在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监护中的应用
宋江龙
吉林美吉体检中心有限公司 吉林省长春市 130000
放射技术在现代医学、工业等领域广泛应用,放射工作人员数量也日益增多;然而,长期接触放射线会对人体产生多种潜在危害,如导致基因突变、染色体损伤等,严重时可引发癌症、血液系统疾病等。传统的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监护多侧重于常规的体格检查和剂量监测,但这些方法难以早期发现微小的放射损伤。微核是染色体或染色单体的无着丝粒断片或因纺锤体受损而丢失的整个染色体,在细胞分裂后期遗留在细胞质中,末期之后,单独形成一个或几个规则的次核,被包含在子细胞的胞质内,因比主核小,故称为微核。染色体畸变则是指染色体数目或结构的改变,微核分析与染色体畸变检测能够从细胞遗传学水平反映放射对人体的损伤情况,为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监护提供更敏感、准确的指标[1]。本研究旨在探究微核分析与染色体畸变检测在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监护中的应用价值,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时间跨度自 2024 年 5 月 1 日至 2025 年 2 月,所选的对象是90 位放射工作人员,用随机数字的方法将其平均分成了2 组,每组均为45人。在对照组里,有男性28 人,所占比例为 62.22% ,女性17 人,占比 37.78% ;该组人员年龄跨度方面,为22-55 岁,平均( 38.25±5.63 )岁;从事放射工作的年限在1 年至20 年这个区间,平均( 8.52±3.14 )年。研究组男26 人,占比 57.78% ,女19 人,占比 42.22% ;23 岁到57 岁,平均( 38.71±5.87 )岁。放射工作时间为2-22 年,平均( 8.85±3.32 )年。此次研究的纳入标准为:所有研究对象均是从事与放射相关工作的人员,并且这些人员均表示清楚了解此次研究的具体目的,同时自愿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则为:研究对象若合并有血液系统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可能对细胞遗传学检测结果产生影响的疾病,或者在近 3 个月内接受过输血、免疫抑制剂治疗等情况,则不纳入此次研究。两组上述资料无差异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监护方法,包括定期体格检查(如血常规、肝肾功能、血脂、血糖、腹部彩超、心肺功能等检查)、个人剂量监测(佩戴个人剂量计记录累积辐射剂量)。
研究组:在常规健康监护的基础上,增加微核分析与染色体畸变检测。微核分析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检测常规培养法:采集研究对象外周静脉血 2ml-3ml ,肝素抗凝,接种于含RPMI1640 培养基的培养瓶中,在培养瓶中加入抗凝全血 0.5ml (注意无菌操作)置 37∘C 、培养箱中培养72h,常规收获细胞,经低渗、预固定、固定,制片,Giemsa 染色,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计数1000 个淋巴细胞中的微核细胞数,计算微核率。染色体畸变检测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培养及核型分析方法:同样采集外周血2ml-3ml,在培养瓶中加入抗凝全血 0.5ml (注意无菌操作),然后立即加入秋水仙素 35 微升(根据本单位秋水仙素浓度计算得出),培养 48-52h(实际工作中培养52 小时效果更好)后,经低渗、预固定、固定、制片、Giemsa染色,在电子显微镜下分析 100 个中期分裂相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和结构畸变情况,计算染色体畸变率。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对放射损伤的早期发现情况,早期发现定义为在出现明显临床症状前,通过检测手段发现微核率、染色体畸变率异常升高或其他潜在放射损伤迹象。
1.4 统计学分析
予以 SPSS25.0 软件处理,
、(n, % )计量、计数,差异性t、 c2 ;P<0.05 有差异。
2 结果
研究组对放射损伤的早期发现例数为 12 例( 26.67% ),对照组为 3 例( 6.67% );研究组早期发现率高于对照组,有差异( P<0.05, )。
3 讨论
放射技术在医疗、工业、科研等众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放射工作人员面临着职业性放射暴露的风险。长期低剂量的放射暴露可能导致机体细胞发生一系列生物学变化,这些变化在早期可能无明显临床症状,但却可能逐渐累积,最终引发严重的健康问题。因此,早期发现放射损伤对于保障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至关重要。传统的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监护依赖于常规的体格检查和剂量监测,体格检查可以发现一些明显的健康问题,但对于早期的亚临床的放射损伤往往难以察觉;个人剂量监测虽然可以记录放射工作人员的累积辐射剂量,但它只能反映外照射剂量,不能直接反映机体实际受到的生物学效应[2]。并且,个体对辐射的敏感性存在差异,相同剂量的辐射暴露可能在不同个体身体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因此,单纯依靠常规健康监护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微核分析与染色体畸变检测作为细胞遗传学检测方法,可以直接反映放射对细胞遗传物质的损伤情况。微核是染色体损伤的一种表现形式,它的形成与染色体断裂、纺锤体功能障碍等有关;当细胞受到辐射损伤时,染色体可能发生断裂,形成无着丝粒断片,这些断片在细胞分裂过程中不能正常进入子细胞核,从而形成微核;因此,微核率的升高可以作为辐射损伤的一个敏感指标[3]。染色体畸变则包括染色体数目和结构的改变,如染色体断裂、缺失、易位等;这些畸变不仅会影响细胞的正常功能,还可能导致基因突变和肿瘤发生;通过检测染色体畸变率,可以更全面的评估放射对细胞遗传物质的损伤程度。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对放射损伤的早期发现率更高,这证明了微核分析和染色体畸变检测可以提供更敏感、准确的信息,有助于早期发现放射损伤[4]。早期发现可以使放射工作人员及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使,如调整工作岗位、进行针对性的治疗等,从而减少放射损伤的进一步发展,降低严重健康问题的发生风险。
微核分析与染色体畸变检测还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预测性,通过定期检测放射工作人员的微核率和染色体畸变率,可以动态观察机体对辐射的反应,预测可能发生的健康问题。比如,如果微核率或染色体畸变率持续升高,提示放射损伤在不断累积,需要加强健康监护和采取更积极的防护措施[5]。然而,微核分析和染色体畸变检测也存在各种不足之处,这些检测方法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和设备,操作相对复杂,检测成本较高;并且,微核率和染色体畸变率的影响因素比较多,如个体的年龄、性别、生活习惯、疾病状态等,在解读检测结果时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
综上所述,微核分析和染色体畸变检测在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监护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虽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它能够弥补常规健康监护方法的不足,早期发现放射损伤,为保障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提供有力支持。在今后的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监护工作中,可以将其作为常规检测项目,结合其他方法,建立更加完善的健康监护体系。
参考文献
[1]郭新峰,郭玉萍,代汝佃.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细胞和细胞遗传学效应检测分析[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22,35(04):377-378+383.
[2]凌攀,何玲,赵芹弘.无水乙醇替代甲醇在淋巴细胞染色体、微核提取中的应用探讨[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22,38(05):713-717.
[3]王莉莉,宁丽,刘继文.放射工作人员免疫球蛋白含量、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及微核检测结果分析[J].职业与健康,2020,36(02):235-237.
[4]杨勇,王强,张磊,等.放射工作人员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及微核检测结果分析[J].预防医学,2019,31(05):517-519+522.
[5]赵俊鹏,韩玉辉,赵阳,等.医疗放射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多微核畸变检测分析[J].医学动物防制,2019,35(01):53-5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