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工程监理在建筑施工管理中的作用及提升监理水平的策略
郝园园
甘肃省建设监理有限责任公司 甘肃兰州 730070
1 工程监理在建筑施工管理中的作用
1.1 工程监理在质量控制中的作用
工程监理在建筑施工质量控制中承担着不可替代的监管职责,其作用机制贯穿于施工准备、过程实施及竣工验收的全周期。根据现行《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监理单位需对建筑材料、施工工艺及隐蔽工程等关键环节实施系统化监督,通过建立多层次的质量管控网络,有效预防质量缺陷的发生。
在施工准备阶段,监理人员通过审核施工组织设计、材料进场报验等程序,从源头把控质量风险。特别是在当前装配式建筑快速推广的背景下,对预制构件连接节点、灌浆密实度等关键工序的监理控制尤为重要。朱祖辉的研究表明,充分发挥工程监理的作用能为新型建造方式提供质量保障。监理工程师需运用目视检查、抽样检测及平行检验等手段,重点核查钢筋绑扎间距、混凝土浇筑质量等施工细节,确保实体工程符合设计文件及规范要求。
施工过程中的动态监控是监理质量控制的重点环节。监理单位通过旁站、巡视等现场监督方式,及时纠正施工中的违规操作。对于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深基坑支护等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监理人员需实施全程旁站监督,并记录关键施工参数。通过建立质量隐患台账制度,对发现的问题实行闭环管理,确保整改措施落实到位。
竣工验收阶段的质量把关是监理工作的最后屏障。监理单位需组织分户验收、功能性检测等专项检查,严格审核施工单位的自检资料。针对常见的墙面空鼓、渗漏水等质量问题,采用红外热像仪、渗漏检测仪等设备进行辅助验证。通过完善的质量验收评价体系,确保工程交付标准满足合同约定及国家强制性条文要求。
1.2 工程监理在进度与成本管理中的作用
工程监理在建筑施工的进度与成本管理中发挥着关键性协调与监督职能,其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动态管控与风险预防两个维度。根据现行工程监理规范,监理单位需通过审核进度计划、监控资源投入、核算工程变更等系统性工作,确保项目在预定工期内实现成本可控的优质交付。
在进度管理方面,监理工程师通过三级管控体系实现全过程监督。施工准备阶段需重点审查总进度计划的合理性,特别是对关键线路的工序衔接、季节性施工措施等要素进行专业评估。宋蓓蓓的研究表明,“科学编排的进度计划是保障项目按期交付的基础条件”,监理单位在此过程中承担着技术审核与优化建议的双重职责。施工实施阶段则采用“日巡查、周例会、月报告”的监管模式,通过对比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的偏差,及时预警可能出现的工期延误风险。对于采用装配式施工等新工艺的项目,监理人员还需特别关注预制构件供应与现场吊装的协同性,避免因供应链问题导致的进度中断。
成本控制方面,监理工作贯穿于资金使用的全流程。在工程计量环节,监理人员严格按设计图纸和施工规范审核已完工程量,防止虚报、多报等不规范行为。刘康迪认为,“精准的工程量核算是成本控制的首要环节”,监理单位通过建立分级审核制度,确保工程款支付与实际进度相匹配。对于设计变更和现场签证等可能引起成本波动的因素,监理工程师需组织建设、施工等单位进行经济技术比选,优先选择性价比最优的解决方案。特别是在当前建材价格波动较大的市场环境下,监理单位对材料认价过程的监督显得尤为重要。
风险防控是监理协调进度与成本关系的核心手段。借鉴瑞士奶酪模型的多层次防御理念,监理单位需建立包含技术风险、合同风险、市场风险在内的综合防控体系。例如在雨季施工前,监理方应督促施工单位完善排水方案和应急预案,避免因天气因素导致进度滞后和成本增加。对于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的工程,监理人员需重点核查综合单价的组成合理性,防止不平衡报价引发的后期成本失控。
2 提升工程监理水平的策略
在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提升工程监理水平需要采取系统性改进措施。首要任务是完善监理人才培养体系,建立覆盖岗前培训、在岗提升、专项强化的阶梯式教育机制。针对装配式建筑、智能建造等新技术领域,应开发模块化培训课程,重点提升监理人员对新型施工工艺的质量把控能力。同时推行“理论+实操”双轨考核制度,确保监理工程师不仅掌握规范条文,更具备解决现场问题的实际能力。2025 年新修订的《建设工程监理规范》对监理人员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这需要监理单位与高校、行业协会形成培养合力,定期组织技术交流与案例研讨。
优化监理工作流程是提升效能的另一关键。建议参照ISO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建立从材料进场到竣工验收的全过程标准化监理程序。特别是在隐蔽工程验收、危大工程监督等关键环节,应制定详细的操作指引和质量控制点清单。对于当前普遍存在的监理记录不规范问题,可通过开发电子化监理日志系统实现数据标准化采集,确保监督过程可追溯。在进度管理方面,推行“预警-协调-纠偏”的闭环管控模式,利用甘特图等工具直观展示进度偏差,提升监理协调效率。
强化监理单位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至关重要。应明确监理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中的核心地位,赋予其对不合格工程叫停、对违规行为处罚的实质性权力。建立监理报告直通建设主管部门的机制,减少行政干预对监理工作的影响。同时完善监理责任保险制度,既保障监理人员的执业权益,也通过市场化手段倒逼监理质量提升。在EPC等新型承包模式下,需特别厘清监理与总承包单位的质量责任边界,避免出现监管盲区。
数字化赋能是提升监理水平的突破点。结合 2025 年建筑行业数字化转型趋势,建议推广基于BIM的协同监理平台,实现施工质量、进度、成本的动态监控。通过物联网传感器自动采集混凝土养护温度、钢结构焊接应力等关键参数,建立智能预警机制。但需注意技术工具与专业判断的有机结合,避免过度依赖系统而弱化监理人员的现场监督职能。对于中小型监理企业,可采取“云监理”等轻量化解决方案,逐步提升信息化水平。
结语
研究结论表明,工程监理水平的提升需要制度完善、人才建设、技术应用三管齐下。通过构建适应新型建造方式的监理标准体系,培养复合型监理人才队伍,推进数字化监管手段创新,可显著增强监理工作的规范性和实效性。这些措施的实施将有效解决当前存在的专业素质不足、制度执行不力等问题,使监理真正发挥保障工程质量和安全的核心作用。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在监理工作中的应用场景,以及“双碳”目标下绿色监理的评价体系构建,持续推动工程监理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勇.浅析工程监理在建筑施工管理中的作用及提升监理水平的策略[J].《建材发展导向》,2024,(18):113-115.
[2] 朱祖辉.装配式建筑施工的工程监理质量控制要点探析[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工程技术》,2025,(2):001-004.
[3] 誉毅.基于成本控制的建筑施工企业工程项目管理优化探析[J].《知识经济》,2025,(6):162-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