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管理的标准化与规范化研究
褚天宇
宁夏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引言:在建筑行业蓬勃发展的当下,工程质量安全问题备受关注。标准化与规范化管理是提升建筑工程质量安全水平的关键举措。深入研究其相关内容,能为解决现存管理难题、优化管理模式提供理论支持,推动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管理迈向新高度。
1. 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标准化与规范化概述
1.1 概念界定
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管理的标准化与规范化是指在建筑工程领域,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行业标准以及工程建设的内在规律,制定出一整套系统、科学、合理的质量与安全管理标准和规范,并确保这些标准和规范在工程项目从规划设计到竣工验收的全生命周期中得以严格执行。从质量方面来看,标准化与规范化涵盖了建筑材料的质量标准、施工工艺的标准流程、工程质量验收的规范程序等。例如,对于建筑材料,有着严格的强度、耐久性等物理性能指标要求,这些指标通过标准化的检测方法进行测定,只有符合标准的材料才能被用于工程建设。在安全管理方面,包括施工现场安全防护设施的设置标准、施工人员安全操作的规范流程等。如高处作业时必须设置符合标准的防护栏杆、安全网,施工人员必须按照规范系好安全带等操作流程。这种标准化与规范化旨在通过明确的标准界定,减少工程建设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提高工程质量,保障施工安全。
1.2 重要性阐述
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管理的标准化与规范化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质量方面,它是确保建筑工程满足使用功能和耐久性要求的根本保障。标准化的质量控制可以使建筑物在结构安全、防水、保温等各个关键性能上达到预期的标准。例如,按照标准化的混凝土配合比进行浇筑,可以保证混凝土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避免因质量不过关而出现裂缝、变形等问题,从而确保建筑物在其设计使用年限内能够安全可靠地使用。从安全管理角度来看,标准化与规范化有助于预防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建筑施工现场是一个复杂的环境,存在着高处坠落、物体打击、触电等多种安全风险。通过制定和执行安全管理的标准与规范,如对施工现场临时用电系统进行标准化设置,对施工机械进行定期规范化的检查维护,可以有效降低这些风险发生的概率。此外,标准化与规范化还有利于提高建筑行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遵循统一的标准和规范的企业,在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方面更容易得到社会的认可,有助于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推动整个建筑行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2. 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管理现状分析
2.1 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中国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质量管理方面,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水平有了明显提高。随着国家对建筑工程质量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工程项目能够按照设计要求和相关标准进行施工。例如,在一些大型公共建筑和住宅项目中,工程质量验收合格率不断上升。许多城市的新建住宅在结构安全、建筑节能等方面都达到了较高的标准。同时,建筑行业在质量管理技术方面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先进的质量检测设备和技术不断应用于工程建设中,如无损检测技术在钢结构焊接质量检测中的广泛应用,能够更精准地发现潜在的质量问题并及时解决。在安全管理方面,施工现场的安全状况得到了较大改善。安全管理制度日益完善,大部分建筑企业都建立了较为健全的安全管理体系,明确了各级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安全职责。安全防护设施的配备率也不断提高,如安全帽、安全带、安全网等基本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率大幅上升。而且,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也越来越受到重视,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安全培训,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操作技能得到了提升,从而减少了安全事故的发生。
2.2 存在的问题
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管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在质量管理方面,部分建筑企业对质量标准的执行不够严格。一些企业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在建筑材料选用上存在以次充好的现象,降低了工程质量。例如,在一些小型建筑项目中,使用不符合强度标准的水泥,导致混凝土结构存在安全隐患。施工工艺不规范也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一些施工人员没有经过严格的专业培训,在施工过程中不按照标准工艺操作,如墙体砌筑时灰缝不饱满、瓷砖粘贴不平整等问题时有发生。在安全管理方面,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仍存在漏洞。虽然安全防护设施配备率有所提高,但仍存在部分设施安装不规范、维护不到位的情况。例如,一些施工现场的安全网破损未及时更换,防护栏杆的高度或牢固程度不符合标准。部分施工企业的安全管理体系存在形式主义,虽然建立了安全管理制度,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大打折扣。
3. 标准化与规范化管理的实施策略
3.1 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是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标准化与规范化的重要基础。在国家层面,应不断完善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体系。例如,根据建筑行业的发展和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及时修订建筑工程质量验收标准、安全管理规范等。这些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应具有全面性和前瞻性,涵盖建筑工程的各个环节和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在地方层面,各地应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和监管制度。地方政府可以针对本地的地质条件、气候特点等因素,对建筑工程的质量安全要求进行细化和补充。例如,在地震多发地区,制定更为严格的抗震设计和施工标准;在高湿度地区,加强对建筑防水工程的质量监管制度。对于建筑企业自身,要建立健全内部质量安全管理制度。企业应根据国家和地方的标准规范,结合自身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制定详细的质量管理流程、安全责任制度等。如明确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施工班组等不同层级人员在质量安全管理中的具体职责,建立质量安全问题的内部追究制度,对违反制度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从而确保企业内部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3.2 流程优化
流程优化对于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管理的标准化与规范化至关重要。在质量管理流程方面,应从项目的前期策划开始进行优化。在项目规划设计阶段,要充分考虑工程的质量目标,进行多方案的比选和优化,确保设计方案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具有良好的可施工性和质量可控性。例如,在建筑结构设计时,要考虑施工过程中的钢筋绑扎、混凝土浇筑等工序的便利性,避免因设计不合理导致施工质量难以保证。在施工过程中,要建立严格的工序交接制度,上一道工序必须经过质量验收合格后才能进入下一道工序。如在基础工程施工完成后,必须经过地基承载力检测、基础结构尺寸和外观质量检查等验收程序,合格后才能进行主体结构施工。同时,要加强对隐蔽工程的质量控制流程,隐蔽工程在隐蔽前必须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查和记录,确保不留质量隐患。在安全管理流程优化方面,要从施工人员入场开始抓起。新入场的施工人员要进行全面的安全风险告知和安全知识培训,培训合格后才能上岗。在施工现场,要建立每日安全巡查制度,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状况进行全面检查,发现安全隐患及时整改。对于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如深基坑、高大模板工程等,要建立专门的安全管理流程,进行专项施工方案的编制、论证和严格执行,确保这些高风险工程的施工安全。
结束语: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管理的标准化与规范化是一项长期且系统的工作。通过完善相关制度、优化流程、加强人员培训等策略,配合有效的监督与信息化手段,能切实提升管理水平,保障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为建筑行业的稳定发展筑牢基础。
参考文献:
[1]王丽娜.房屋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J].建筑技艺,2023,(3):45-48.
[2]赵磊.房屋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标准化与规范化研究[J].建筑技术研究,2023,(2):58-60.
[3]陈浩.房屋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系研究[J].工程建设,2024,(5):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