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下苏州—阜阳结对合作研究
陈云翔 汪克宇
中共太和县委党校
摘要: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既是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推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的重要平台。本文以苏州与阜阳结对合作为研究对象,依托最新数据和实际案例,探讨两地在产业协同、技术转移、人才引进、制度对接等方面的互补优势和存在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合作建议。研究认为,苏州先进的工业技术与阜阳丰富的农业资源、区位优势和后发优势形成鲜明互补,通过政策协调、产学研结合、完善风险防控机制等多举措并举,能够有效推动阜阳产业升级与经济转型,同时为长三角区域内陆与沿海城市联动发展提供实践样本。
关键词:长三角一体化;苏州;阜阳;结对合作;政策建议
近年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在国家宏观调控和区域协调发展中的重要性不断增强。作为位于长三角战略核心区与内陆区域联动中的两个典型城市,苏州与阜阳在经济基础、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上存在较大差异。如何借助两地优势互补,在区域一体化背景下实现共融共赢,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
一、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的理论与政策背景
(一)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及政策背景
自《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出台以来,国家和地方政府不断加大对长三角区域内基础设施、一体化市场建设、产业梯度转移和互联互通的支持力度。2024年,江苏、浙江、上海、安徽等省市纷纷发力,在构建创新链、产业链和供应链“三链协同”方面取得明显成效。据最新数据统计,长三角地区整体GDP已经突破30万亿元大关,区域内科研经费投入和跨区域项目合作案例显著增加,表明区域经济一体化迈上新台阶。
(二)区域协同发展理论和经验借鉴
区域协同发展理论强调区域内各经济体通过资源优化配置与优势互补,实现整体经济效益的提升。学者们普遍认为,区域间在技术、人才、市场和资金等方面的外溢效应,可以通过政府主导和市场运作的双重机制激发经济发展活力。国外如欧盟区域一体化、美国区域发展基金计划等经验也表明,跨区域合作有助于破解区域发展瓶颈,实现共同进步。苏州与阜阳正好分别代表了沿海先进制造业和内陆后发经济体,通过结对合作,各自优势得以放大,合作效应显著[1]。
二、苏州与阜阳经济社会现状及互补优势分析
(一)苏州:高端产业集聚与创新发展
苏州作为长三角经济的重要引擎,多年来在工业转型及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截至2024年,苏州市GDP超过2.6万亿元,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在区域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以“工业4.0”智能制造为例,苏州在智能装备、机器人及集成电路领域已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此外,苏州建立了较为成熟的区域市场和产业链体系,已孵化多家高科技企业和研发中心,其完善的企业服务体系和成熟的管理经验为区域技术转移提供有力保障。
(二)阜阳:发展后发优势与结构转型需求
阜阳市作为安徽省重要城市之一,近年来得益于国家乡村振兴和区域均衡发展战略的支持,经济整体增长速度不断提升。2024年阜阳市GDP约为3609.8亿元,农业现代化、轻工业和地方新兴制造业在区域经济中起到重要支柱作用。然而,与苏州相比,阜阳在科技创新、品牌建设和高附加值产业发展方面还存在诸多短板。与此同时,阜阳市拥有丰富的土地、劳动力和生态资源,这为发展绿色农业、新能源及智慧物流等新型产业提供了良好基础。两地在经济结构、资源禀赋和产业链位置上的互补性,为结对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互补优势与合作契合点
苏州与阜阳的结对合作体现了“输血”与“造血”相结合的双重内涵,同时反映了发达地区与后发地区之间的优势互补和互动。具体而言,技术与产业对接方面,苏州凭借其完善的工业基础和技术创新平台,可以向阜阳转移部分高端制造业和智能化技术,推动阜阳实现产业升级。而阜阳在绿色农业、乡村振兴及地方特色产品方面的优势,则能够为苏州企业提供新的市场机遇,降低生产成本。人才与市场交流方面,双方通过人才培养、技术合作及信息共享机制的有效对接,有助于实现人才的双向流动,突破区域发展瓶颈。此外,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模式,双方利用各级政策支持和市场化运作,构建了跨区域联合研发、产业共建与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从而推动了区域间的协同发展与互利共赢[2]。
三、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尽管苏州与阜阳在合作中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深度协同推动区域一体化过程中,仍面临以下问题与挑战:
(一)制度与政策对接不畅
两地行政体制、财税政策和市场监管机制的差异,导致在项目信息共享、资金补贴和审批流程上存在衔接障碍。虽然国家层面出台了多项支持长三角一体化的政策,但地方执行力度和政策落地效果参差不齐,影响了合作项目的推进速度和实际成效。例如,部分政策在地方层面未能形成统一的执行标准,导致跨区域合作项目在审批和实施过程中面临重复性工作和资源浪费。
(二) 产业链深度融合不足
阜阳市在传统产业升级过程中,依然存在核心技术缺乏、自主品牌培育力度不足、产业链完整性不高等问题。部分合作项目虽然已启动,但在关键零部件、智能装备研发等方面仍受到一定制约,尚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深度产业协同效应。当前,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衔接仍存在堵点,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效率较低,制约了区域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3]。
(三)人才引进与流动机制不健全
双方在人才交流上虽有初步尝试,但在顶层设计和激励机制上的不足使得高层次人才的流动和共享仍不够畅通。人才激励政策、住房补贴、技术培训与职业发展通道等配套措施还需进一步完善,才能真正实现跨区域人才优势互补。例如,两地在住房公积金等政策上的差异,可能影响人才的跨区域流动和安居意愿[4]。
(四)风险防控与评估体系不完善
区域合作涉及政策、市场、技术和管理等多重风险,当前缺乏一套科学、动态的风险预警与处置体系。部分试点项目因未能及时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在面对市场波动和信息不对称时,出现了项目延误及资金流动风险。这种风险防控体系的缺失可能导致合作项目的可持续性受到影响,进一步制约区域一体化的深入推进。
四、结对合作的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具有针对性的建议,以期在长三角一体化的全局框架下,推动苏州与阜阳深度结对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
(一)完善顶层设计,构建区域协同工作机制
1.成立跨区协调与联席会议机制
建议由两地政府牵头成立由市级及相关职能部门、企业、科研院所共同参与的联席会议,定期召开专题研讨会,及时梳理合作进程、解决项目推进中的问题。联席会议应制定工作计划、信息共享及协同推进机制,并设立专项办公室负责具体协调工作。以2023年苏州与阜阳合作项目为例,通过建立专门沟通渠道,减少了项目审批时间,确保了资金、技术和人才的快速对接。
2.对接国家与地方政策,构建合作平台
积极争取国家级及省部级专项资金支持,将苏州技术优势和阜阳产业升级需求进行有机对接。建议设立“长三角区域结对合作专项基金”,通过“绿色通道”审批、税收优惠及风险基金等政策工具,为项目落地提供全流程服务。此外,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智能对接平台,将各类产业、技术、人才信息统一登记,实现精准对接和动态管理。
(二)促进产业协同与技术转移
1.推动产业链延伸与深度融合
应进一步梳理两地产业链、供应链的衔接空白,并在智能制造、绿色农业等领域开展联合攻关。建议依托苏州先进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企业,联合阜阳市本土企业共同成立产业联盟或研发中心,突破关键技术,打造区域性产业生态圈。例如,设立以智能装备、节能环保为主题的“长三角产研联盟”,明确合作分工,实现技术共研、成果共享、市场共拓。该模式将有助于弥补传统产业的短板,快速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新产业培育。
2.深化产学研合作,促进技术成果转化
强化与苏州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构建跨区域技术转移平台,建立联合研发实验室及技术孵化基地。要鼓励支持高校、企业、政府联合申报国家级科研项目,通过成果转化奖励、风险补偿机制等激励措施,加速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近年已有部分高校与企业联合推动的项目显示,通过校企合作,技术转移成功率提高约25%,为其他产业对接提供了示范经验[5]。
(三)完善人才引进与培训机制
1.构建跨区域人才共享与信息平台
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建立涵盖两地高层次人才、技术专家、研发骨干等的共享信息平台。该平台应实现人才信息、培训课程、项目需求的实时对接,并定期举办线上线下的研讨会和人才交流活动。数据显示,建立区域人才信息库后,项目合作成功率和技术匹配度均提高了20%以上。
2.建立多层次人才激励机制
针对引进人才,阜阳市应出台与苏州对口的优惠政策,如住房补贴、科研启动资金、创业扶持以及税收优惠等。建议在合作项目中设立“人才专项奖”,对在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给予表彰和奖励。同时,与苏州高校合作,设立定向培养计划,为辖区内企业输送应用型技能人才,实现人才流动与技术升级的良性互动。
(四)建立健全风险防控体系
1.构建双向动态风险评估机制
两地合作要建立全周期、全流程监控的风险评估体系,设立由政府、企业和第三方机构组成的风险评估委员会。通过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对资金流、项目进展、市场反应及技术成果进行动态监控,定期发布风险预警报告,确保在问题初现时即采取针对性处置措施。近年部分试点项目表明,建立动态监控体系可将项目延期风险降低30%以上。
2.成立专项风险基金与金融协同机制
为应对政策、市场、技术等多方面的风险,建议设立专项风险基金。该基金由政府主导、企业共同出资,并辅以银行信贷和风险补偿资金,针对项目突发风险进行及时资金干预和补贴。通过风险分散和利益共担机制,确保合作项目在遇到临时性冲击时不致中断。同时,整合金融资源,推动银行、保险及风险资本参与合作项目金融服务,构建“产、学、研、金”一体化合作生态[6]。
总体而言,苏州—阜阳结对合作不仅能有效促进区域间技术、资金和人才的深度流动,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还能为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宝贵经验和理论借鉴。未来,随着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不断深入与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苏州与阜阳必将以更加紧密的合作推动区域跨越式发展,实现经济高质量转型和共同繁荣。
参考文献:
[1]无.2024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发布高质量一体化区域协同创新持续深入推进[J].今日科技,2024(6):8-9
[2]李洋.长三角一体化视域下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的SWOT分析——以苏州-阜阳经济合作为例[J].常州工学院学报,2024,37(6):61-67
[3]孟书宇.新质生产力、产业链韧性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长三角与东北地区的对比分析[J].海南金融,2025(1):18-34
[4]何琪.长三角一体化视阈下人才共享的实践逻辑与发展路径[J].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4,22(3):2-10
[5]李晶,徐妍.长三角地区数字经济发展与城市经济韧性耦合协调度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J].长江论坛,2024(3):36-44
[6]甄延临,张衔春,周子航,王诗逸.长三角空间一体化的多元发展路径与驱动机制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25,34(2):128-140
作者简介:陈云翔(1985.11-),男,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汉,研究生,中共太和县委党校,高级讲师,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课题:2024年阜阳市党校(行政学院)系统重点课题FYDXKT202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