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美育视域下乡村学校合唱团组建和训练的立体化研究

作者

李杰 邵娜娜

山东省淄博第十中学 山东淄博 255100

2022 年 2 月20 日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上,“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用希腊语唱响了奥林匹克会歌。孩子们质朴、空灵的歌声惊艳了整个世界,震撼了人们的心灵,更引起了对乡村学校美育的关注。在“十四五”新阶段,我国进入了“美育新时代”。在倡导“人人美育”的目标下,统筹农村学校美育均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和校际差距,已成为当前学校美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在日常合唱训练教学中发现,乡村学校音乐教师的合唱专业素养普遍较低,许多老师在教学方法上也存在问题。如:教学内容的实施不顾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规律;教材选用单一,作品选择老套;音乐教师缺乏合唱教学系统的专业技能,训练方法单一;教学法上重教师“教”而非学生“学”;对合唱作品进行“简化”处理,如只教合唱曲中的某个片段,或干脆用齐唱代替合唱;将四声部减少为二声部降低排练难度;乡村学校学生音乐素养有待提高;乡村地方传统文化作品匮乏;以上等因素导致了我国乡村学校对合唱教学开展存在各类问题。

(一)研究工作主要进展

1.在理论学习中更新教育观念,丰富相关理论内涵

文献研究与经验总结相结合,按照课题研究计划,课题组成员结合学习理论和教学实践,我们采用了集体学习和分散学习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上网、学习专著,读教育教学类刊物,学习有关问题转化的教育教学理论,写好教育随笔,积累教育智慧,用以指导自己的训练行为。我们课题组看过的理论著作有徐建国的《新课标对中小学合唱教学改革的呼唤》、段玲丽的《中学合唱教学实践研究》、王舰的《黑格尔音乐效果论对中小学合唱教学的启示》、梁海燕的《谈谈中小学合唱作品的选材》、刘颖的《浅析学校合唱队的组织训练方法》、谢美娟的《学校合唱教学排练及演出组织策划探讨》、许翠苹的《我国小学音乐合唱教学现状与问题研究》、刘雪艳的《提升中小学合唱教学效果方法探究》、顾晓华的《中小学合唱训练方法探索》、张瑞红的《新课标下中学生合唱训练的有效方法》、蒋聪的《合唱指挥中的微表情》、应丽蓉的《浅谈少儿合唱队的组织与训练》等。通过学习,努力从理论层面上引导教师对实验课题产生背景、科学依据、教育思想、实践价值全面把握,实现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丰富相关理论内涵,初步构建研究框架,靶向研究美育视域下乡村学校合唱团的组建和训练。

2.重新编制调査问卷,进一步完善研究框架

重新编制调査问卷,并选择了初一、初二、初三、高一、高二非毕业班的 300 个样本进行调查,通过本次问卷,我们了解到乡村学校学生的合唱潜力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合唱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训练时应在音准、节奏感和歌唱技巧等学生认为自己需要提高的方面下苦功。教师在教学中应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明确乡村学校合唱团的优势和劣势,本次调查更加明确了本次课题研究的必要性,也理清了以后的训练任务:一是加强音乐基础教学,增加乐理知识的传授,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二是丰富合唱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三是加大对音乐设备的投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练习机会。四是加强家校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音乐发展。五是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特点,优化音乐课程设置,提高教学质量。精准研究美育视域下乡村学校合唱团的组建和训练。

3.定期研讨,推进研究进程

开题以来,课题组的研究工作集中在乡村学校合唱团的组建和训练,对合唱团成员进行音乐技能和表演技巧的指导,设计符合乡村学生特点的教学内容,并尝试多样的教学策略以提高训练的立体化效果,为扎实推进课题研究,课题组建立了“半月谈”的工作机制,制定了合唱团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方案,推动合唱团长远发展。进行专题研讨,建立研究档案,形成了“乡村学校合唱团成员的音乐础调查报告”;开展了课堂研究与实践、材料整理等相关工作,进行了一系列过程性的研究与实践,精心编制了“乡村合唱团训练手册”;在实践总结的基础上,结合行动研究方法,改进评价机制并制定相应的干预策略,撰写学生合唱训练效果可视化报告。

4.开展实践研究,建立训练档案

课题组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训练活动,实现合唱团训练内容的立体化:聆听优秀作品,培养合唱兴趣,从聆听训练入手,感受合唱魅力;把合唱队里的一些常规训练放入课堂,如:闻花香,训练学生的气息;学习小狗“汪汪”叫,锻炼横隔膜,使腹部有弹性;用“咬苹果”、半打哈欠的方法来启发学生打开喉咙,放松下巴等等。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科学的发声概念。在轻声歌唱时,告诉学生声音别往外扯,要唱给自己。经常给学生作多声部的节奏训练,让学生玩乐中对节奏逐渐掌握。举办“争当‘三爱’好学生”校园合唱比赛和“传递志愿正能量,温暖身边你我他”校园合唱比赛,逐步完善训练档案,总结合唱训练技巧,编写合唱团立体化训练的特色校本课程。

(二)现阶段研究成果

经过一年多的课题研究,在市区专家的指导下和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具体包括:

1.形成了美育视域下乡村学校合唱团训练现状的调研报告

2024 年11 月,为了解乡村学校学生的音乐基础能力、合唱参与情况、学习环境以及学生对合唱的兴趣和需求,为乡村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课题组重新设计并展开问卷调查。本次问卷共设置了16 个问题,共发放问卷 300 份,收回有效问卷 300 份。学生匿名参加了问卷调查表的填写。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农村低年级和高年级学生音乐基础都相对薄弱,女生可能在声音的表现力和音准方面具有一定优势,而男生可能在节奏感和力量感上表现较好。大部分学生对简谱的认识程度较低,仅有少数学生能够熟练识谱,多数学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跟上节奏,但仍有部分学生完全不会或有时跟得上。超过五分之四的学生没有接触过乐器,接触过乐器的学生主要集中在口琴、竖笛等简单乐器上。大部分学生需要3 - 5 遍才能学会一首新歌,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长期参加合唱团的学生为零,乡村学校合唱活动的组织没有常态化,大部分学生在合唱时能够做到专注听其他声部、保持正确站姿和控制音量不抢拍等,但仍有部分学生表示以上都较困难。这表明学生在合唱技巧和团队协作方面还需要进一步训练。记不住歌词和音准不好是乡村学校学生在合唱时遇到的主要困难,其次是节奏不稳和不敢大声唱。这提示教师在合唱教学中应加强对歌词记忆、音准训练和节奏把握的指导,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大部分学生家里只有简单的音乐设备,缺乏专业的练习设备。这可能会影响学生在家中进行音乐练习的效果,学校可以考虑提供更多的音乐实践机会,以弥补家庭设备的不足。家长对学生参加音乐活动的态度总体较为积极,但仍有部分家长觉得会耽误学习。学校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让家长了解音乐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性。学生对音乐课的内容需求较为多样化,基础乐理知识、合唱训练、乐器教学和音乐欣赏等都有较高的需求。此外,流行歌曲学习和音乐游戏活动也受到部分学生的喜爱。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丰富合唱课程的内容和形式。

通过本次问卷,我们了解到学生对合唱的兴趣整体处于中等水平,仍有提升的空间。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合唱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认为自己需要提高的音乐能力主要集中在音准、节奏感和歌唱技巧等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应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一是加强音乐基础教学,增加乐理知识的传授,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二是丰富合唱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三是加大对音乐设备的投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练习机会。四是加强家校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音乐发展。五是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特点,优化音乐课程设置,提高教学质量。

2.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训练活动,实现合唱团训练内容的立体化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音乐基础,制定了个性化的教学计划,确保了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趣味性。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通过教授音乐理论知识、演唱技巧等,提高了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采用了分组练习、合唱比赛、音乐欣赏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树立良好的听觉意识和聆听习惯,从聆听训练入手,感受合唱魅力:聆听优秀作品,培养合唱兴趣;聆听声部层次,建立“立体”听觉;干扰性聆听,增强和声体验;对比性聆听;体会合唱感染力。

(2)轻松愉快的基础训练:可把合唱队里的一些常规训练放入课堂,如:闻花香,训练学生的气息;学习小狗“汪汪”叫,锻炼横隔膜,使腹部有弹性;用“咬苹果”、半打哈欠的方法来启发学生打开喉咙,放松下巴等等。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科学的发声概念。在轻声歌唱时,告诉学生声音别往外扯,要唱给自己。要求注意音色、节奏、声部的和谐,学会有控制地发自内心的歌唱。另外,让学生将白声和有气息控制的高位置的声音进行比较、分析、鉴别,以提高学生对声音的辨别能力,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科学的发声概念。经常给学生作多声部的节奏训练,让学生玩乐中对节奏逐渐掌握。

(3)多样化练唱方式:注重合作,加入多声部的模拟乐器伴奏声。合唱不能只管自己声部,还要学会听另外声部组成的和声效果,也就是说要培养学生有良好合作精神。打击乐器的合奏练习与合唱练习有很多相通之处。因此,高年级合唱的学习中加入适量的为歌曲作多声部伴奏练习。如学会歌曲《踏雪寻梅》时,加入模拟打击乐伴奏,来丰富形式又能体现歌曲热闹的情境。固定节奏型的铃铛声形成连个声部在这过程中,他们需要演奏者之间的合作,要求音色统一、节奏正确、配合默契;需要与歌唱者之间的合作,要求倾听速度、音量并进行不断调整;需要与指挥的合作,要求对指挥的提示作出敏捷的反映。在敲敲打打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4)在游戏中内化音乐素养:游戏互动体现了“玩中学”的愉快教育思想,它使学生在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轻松愉快地进行合作学习。音乐素养是指人对音高、节奏、调式、和弦、旋律等的感受、体验或是反应的灵敏程度,是学习合唱的基础。发挥游戏应有的作用,深切感受和体会音乐,在游戏的快乐中走进合唱之门。如节奏游戏(“发电报”游戏 )、音高游戏(打擂台游戏)、力度游戏(回声游戏)。

3.实施了系统的训练形式,实现合唱团训练方法的立体化

课题组发现:刚接触二声部歌曲的学生还难以体会到和声产生的美感,加之二声部练唱花的时间相对较长,如果学唱方式过于单一,学生兴趣难以持久,教学可能事倍功半。解决方法:教师应根据学生心理特点,采取多种方式进行练习。除了分部齐唱外,还可采取小组对唱、二人重唱、师生合唱等多种形式展开合唱有效教学。

“在合唱中如何培养学生好的音准和节奏感”、“在合唱中如何训练学生音色的统一、情感歌唱的有效方法”等。对应了如下解决方法:

(1)创新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兴趣

在合唱教学中融入律动元素,如引导学生随音乐起伏摆动双臂,或进行节奏练习,以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体验。设计有趣的合唱游戏,如旋律接龙、卡农游戏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度。通过视频、音频等素材,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根据学生的特长和兴趣,分配不同的角色和任务,如小乐器伴奏、舞蹈律动或手势节奏等,以增强学生在合唱中的参与感和成就感。

(2)注重声音和谐,提升合唱水平

在合唱教学中注重声部的平衡与协调,通过分组练习、声部交替等方式,让学生体会不同声部在合唱中的作用和重要性。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和配合其他声部,以达到整体声音的和谐统一。

(3)强化团队协作,培养集体荣誉感

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练习,以提高集体合唱过程中的训练成效。组织集体排练,让学生在实际合唱过程中体验团队协作的乐趣和成就感。设计需要团队协作才能完成的任务,如完成一个音乐小片段的学习、记住一段歌词或旋律等。通过奖励机制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合作任务,提升团队协作能力。

4.开发了乡村学校合唱团训练的特色校本课程

中学是培养学生歌唱的最佳时期,为进一步提升课题组教师的科研能力和驾驭合唱教学的业务能力,课题组开发了乡村学校合唱团训练的特色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包括以下内容:科学发声能力训练的研究、提高学生音准和节奏感的有效方法研究、训练学生合唱音色统一方法的研究、合唱艺术效果处理的研究和合唱兴趣培养等有关合唱教学方面的研究。总之,我们的研究不仅要让变声期的中学生养成良好的发声习惯,还要提高他们的歌唱表演能力,提高他们对合唱艺术的认识、对合唱的兴趣,为他们今后无论在声乐、还是音乐艺术表演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一定基础。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还随时记录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措施,做好及时的反思、交流和总结。我们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 “如何培养学生对合唱的兴趣”、“如何培养变声期学生养成良好的发声习惯”、“在合唱中如何培养学生好的音准和节奏感”、“在合唱中如何训练学生音色的统一、情感歌唱的有效方法”等。对应了如下解决方法:

(1)整合美育与乡村教育:将美育视域引入乡村学校合唱教育领域,探讨合唱团组建和训练的教学实践对学生的美育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影响。这种整合在国内尚属新颖,有助于丰富美育研究内容,推动乡村教育和文化发展。

(2)注重实践与理论结合:本课题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通过文献综述和专家评估等方式进行理论分析和探讨,再通过实地排练和案例分析深入剖析合唱立体化的训练内容以及所产生的立体化合唱效果,有助于提高研究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3)强调文化传承:通过排练诸多乡村合唱曲目,增强学生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提升乡村学校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