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园区安全工程中重大危险源辨识与分级管控体系优化研究
马亮
身份证号:341125197007053791
一、引言
化工园区因产业集聚成化工产业主流模式,但危险化学品集中使其成重大安全风险高发区。重大危险源辨识、分级、管控水平决定园区安全防控能力。近年来国内外化工园区事故频发,暴露现有体系不足。随着园区规模扩大、产业链延伸,建立适配的辨识与分级管控优化体系意义重大。
二、化工园区重大危险源辨识与分级管控的核心需求及现有短板
化工园区重大危险源特点是“ 种类多、数量大、关联性强、风险叠加” ,其辨识与分级管控有三大核心需求:全域化辨识,覆盖全环节,识别显隐危险源;精准化分级,结合多因素科学划分风险等级;动态化管控,根据状态和环境实时调整措施。
现有体系有四大短板:辨识范围局限,忽视移动危险源;分级标准单一,未考虑关键因素;管控措施固化,资源配置不合理;联动机制缺失,各环节脱节难闭环。
三、化工园区重大危险源辨识与分级管控体系优化构建
遵循“ 全面辨识、科学分级、精准管控、协同联动” 原则,构建全流程、多层次优化体系,实现安全管理系统化与精细化。
(一)全域化重大危险源辨识体系升级
突破传统局限,构建“ 固定 + 移动 + 隐性” 三位一体辨识体系。
固定危险源辨识:用“ 现场勘查 + 数据核对 + 模拟分析” 方法,依标准结合工艺和物料清单精准识别,引入技术检测潜在风险。
移动危险源辨识:建立动态辨识机制,通过定位和运单系统追踪车辆信息,设智能检测站核验资质与检测物质,识别风险。
隐性危险源辨识:关注反应性、工艺偏离、次生危险源,用分析方法结合事故数据挖掘潜在风险。
(二)多维度重大危险源分级标准完善
突破单一数量分级模式,构建 “ 物质危险性 - 数量 - 周边环境 - 应急能力” 四维分级标准,提升分级精准度。
分级指标体系:设置 4 个一级指标、12 个二级指标,其中物质危险性( 30% )包括毒性等级、燃烧爆炸危险性、反应活性;数量( 25% )包括实际存储量与临界量比值;周边环境( 25% )包括与敏感目标(居民区、学校、医院)距离、人口密度;应急能力( 20% )包括应急救援队伍配置、应急物资储备、预案完善度。
分级方法与等级划分: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指标权重,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计算风险值,将重大危险源划分为四级:一级(极高风险,风险值≥85)、二级(高风险, 70≤ 风险值 <85 )、三级(中风险, 55≤ 风险值 <70 )、四级(低风险,风险值 <55 )。例如,存储 500 吨液氯且距离居民区 1 公里内的储罐区,因物质毒性高、周边环境敏感,可判定为一级重大危险源。
(三)差异化重大危险源分级管控措施优化
根据风险等级制定 “ 一源一策” 的管控措施,实现资源精准配置与风险有效防控。
一级(极高风险)管控:实施 “ 24 小时实时监控 + 专人值守 + 定期全面检测” ,安装视频监控、气体泄漏报警、温度压力监测等设备,数据实时传输至园区安全指挥中心;每季度开展一次全面风险评估,每月进行一次应急演练;严格限制人员、车辆进入,设置多重防护屏障。
二级(高风险)管控:实行 “ 12 小时动态监控 + 定期巡检” ,安装关键参数监测设备;每半年开展一次风险评估,每季度进行一次应急演练;优化工艺参数,采用自动化控制系统降低人为操作风险;明确准入许可制
度,规范人员作业流程。
三级(中风险)管控:采取 “ 定期巡检 + 常规监测” ,每周进行一次现场巡检,每半年开展一次风险评估;完善安全操作规程,加强作业人员安全培训;配备必要的应急器材,每年开展两次应急演练。
四级(低风险)管控:实施 “ 日常管理 + 定期排查” ,每月进行一次安全排查,每年开展一次风险评估;加强从业人员安全意识教育,建立隐患自查自纠机制。
(四)全流程协同联动机制建立
打通 “ 辨识 - 分级 - 管控 - 应急” 各环节,构建闭环管理的协同联动体系。
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搭建化工园区重大危险源智能管理平台,整合辨识数据、分级结果、管控措施、应急资源等信息,实现各部门、企业信息实时共享,管理人员可通过平台动态掌握危险源状态。
风险预警机制:基于管理平台数据,采用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算法,对危险源的参数异常、隐患整改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当风险值达到预警阈值时,自动发出预警信号,推送至相关责任人。
应急联动机制:建立 “ 园区 - 企业 - 政府” 三级应急联动体系,根据危险源风险等级制定专项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响应流程与职责分工;定期开展联合应急演练,提升协同处置能力;当发生事故时,管理平台自动调取危险源信息、周边应急资源分布,辅助指挥决策。
四、实践案例分析
某国家级化工园区采用上述优化体系进行重大危险源管理升级:
辨识体系升级:通过 “ 固定 + 移动 + 隐性” 辨识,新增识别移动危险源 32 个、隐性危险源 18 个,较传统辨识范围扩大 40% ;
分级标准应用:对园区内 86 个重大危险源进行四维分级,其中一级 5个、二级 18 个、三级 35 个、四级 28 个,改变了传统仅依据数量分级的单一模式;
管控措施优化:针对一级危险源新增实时监控设备 23 套,开展联合应急演练 4 次;二级及以下危险源根据风险等级调整管控资源,节约管控成本 25% ;
联动机制落地:搭建智能管理平台,实现风险预警准确率达 92% ,事故响应时间从原来的 30 分钟缩短至 15 分钟。
体系运行一年后,该园区重大危险源隐患排查整改率提升至 100% ,一般事故起数下降 60% ,未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安全管理水平显著提升。
五、结论
化工园区重大危险源辨识与分级管控优化体系通过全域辨识、精准分级、差异管控与协同联动,有效弥补了传统体系的不足,大幅提升了安全风险防控能力。当前,该体系在复杂化工工艺危险源辨识、跨园区危险源协同管理等方面仍需完善。
参考文献
[1]崔铁军,崔连青,李莎莎. 化工园区多储罐爆炸冲击波叠加最大影响作用分析[J].防灾减灾学报,2025,41(03):24-30.DOI:10.13693/j.cnki.cn21-1573.2025.03.004.
[2]谢瑞胜,孙希德,杜清岭,等. 化工园区高压电力工程设计中安全隐患分析与防控措施研究[J].石化技术,2025,32(04):379-381.
[3]崔铁军,李莎莎. 化工园区灾害智能分析方法与系统建设研究综述[J].防灾减灾学报,2024,40(04):74-83.DOI:10.13693/j.cnki.cn21-1573.2024.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