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智能电网环境下电力系统自愈技术研究

作者

刘兴顺

身份证号码:411102198203300014

引言

电力系统作为国家能源供应的基础平台,其稳定与安全运行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新能源接入比例提升、电力负荷特性多变、用户侧行为复杂化,传统电网运行模式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智能电网的提出旨在构建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的新型电力系统架构,自愈技术则是智能电网的关键支撑能力之一,具备在电力系统发生故障或异常时自动感知、快速定位、智能分析与最优恢复的能力。

电力系统的自愈能力不仅是电网智能化水平的核心体现,更是应对复杂环境、极端天气和网络攻击等突发事件的关键保障手段。通过自愈系统,电网能够实现“发现-判断-响应-修复”的闭环机制,最大限度缩短供电中断时间,降低系统损失,提升用户供电可靠性。本文将从自愈系统的技术原理出发,系统分析其在智能电网中的功能实现、关键技术、实际应用与未来发展方向,构建一个全面、科学的电力系统自愈研究框架。

1 电力系统自愈的基本概念与功能定位

1.1 自愈系统的定义与基本原理

电力系统自愈(Self-Healing)是指电力系统在受到故障或扰动影响时,能够借助自身感知、分析与控制能力,实现系统结构调整、故障隔离及服务恢复的过程。其基本逻辑是通过实时监测系统状态,判断是否存在异常,在最短时间内隔离故障区段,并通过网络重构等措施恢复非故障区域供电。

自愈系统的核心在于高度自动化与智能化,其运行不依赖人工操作,而是基于预设算法、知识库与实时数据进行判断和控制。它通常包括以下核心能力:快速故障识别与报警、准确故障定位与隔离、可行的电网重构方案生成、自动执行负荷转移或调整命令等。

1.2 自愈系统在智能电网中的功能定位

在智能电网架构中,自愈系统主要位于配电自动化、调度控制与主站系统之间,是电网智能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包括:

• 提高系统故障响应速度,降低中断时• 支持分布式电源接入后的动态调整;

• 实现设备异常监测、隐患分析和趋势预判;

保障用户端重要负荷的优先供电;

• 在极端工况下协助完成应急控制。

总之,自愈系统的有效运行可显著提升电力系统的弹性与韧性,是构建主动式电力服务系统的重要保障。

2 电力系统自愈技术的关键组成与实现机制

2.1 故障检测与智能感知技术

自愈系统的第一环节是故障检测,要求在极短时间内感知系统中是否存在断路、短路、过载、电压越限等异常状态。当前广泛应用的检测技术包括智能型断路器、相量测量单元(PMU)、智能电表与在线监测终端。

同时,基于人工智能的状态识别模型正逐步取代传统阈值报警方法。利用机器学习对历史数据建模,可以有效识别复杂电气参数变化所隐含的潜在故障,提高故障识别的准确率与提前量。

2.2 故障定位与隔离技术

故障定位技术主要包括电流法、电压法、阻抗法与行波法。其中,行波法具有精度高、响应快的优点,适用于复杂网络结构的快速定位。为提高可靠性,自愈系统多采用多源数据融合定位策略,在不同信息源之间形成交叉验证。

在故障定位完成后,系统将迅速发出控制指令,隔离故障区段,避免故障进一步扩大或影响其他区域供电。

2.3 网络重构与供电恢复策略

在故障区段隔离后,系统需根据当前网络拓扑与负荷状况,自动生成最优的电网重构方案。该过程涉及路径重选、负荷转移、分布式电源重新调度等操作,要求算法具备高效性与可行性。

近年来,采用图论、智能优化算法(如蚁群算法、遗传算法)实现自动重构成为研究热点。系统根据重构后可能形成的网络结构进行稳定性评估,确保恢复后的系统满足安全运行条件。

2.4 控制执行与闭环反馈机制

自愈控制的最终环节是执行控制命令并实时监测执行效果。通过SCADA系统、分布式控制器与终端设备协同工作,系统可实现对开关、变压器、断路器等设备的远程控制与反馈确认。

通过闭环控制机制,系统不断优化自愈流程,在未来类似故障中表现出更优的响应能力,具备持续学习与适应能力。

3 自愈系统的应用实践与问题分析

3.1 国内外典型应用案例

在 国外 , 美国 能源 部 推动 的 GridWise 项 目、 GE 公 司推 出 的Active NetworkManagement系统均实现了较高水平的自愈控制功能。其特征是集成分布式感知、智能调度与边缘执行,已在多个州获得实际部署。

国内部分重点城市也开展了自愈系统试点。例如,深圳供电局通过构建自愈型环网配电系统,实现了城区配网平均中断时间下降 70% 以上。国网江苏公司则在农网升级中引入轻量级自愈模块,显著提升了农村电网韧性。

3.2 存在的技术与管理问题

尽管自愈系统已展现出广泛前景,但实际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

• 感知设备覆盖不全:部分中低压配网区域尚未全面铺设在线监测终端,影响自愈系统全网感知能力;

• 数据传输与延迟问题:高可靠低延迟通信尚未普及,制约自愈响应速度;

• 控制算法与模型匹配问题:多源优化算法在实际运行中可能因模型与现场差异而出现误判;

• 缺乏统一标准:自愈系统设计、部署与运行尚未形成国家级统一技术规范,影响跨区域系统兼容性与数据融合。

4 自愈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与创新方向

4.1 多源信息融合与泛在感知

未来电力系统将实现更加全面的数据采集。通过融合智能电表、PMU、DSS与GIS系统,构建多维度、多粒度、全时空的系统状态监控平台,为自愈分析提供高质量数据支持。

此外,随着 5G与物联网的成熟,广域、低时延的数据通信将进一步拓展感知范围,使边缘场景下的自愈能力成为可能。

4.2 基于人工智能的预测与决策模型

自愈系统将更多引入深度学习、强化学习等AI方法,实现对故障趋势的提前识别与风险评估。例如,构建基于LSTM神经网络的电压波动预测模型,辅助实现自愈决策的前移。

同时,AI驱动的自愈策略具有适应性强、场景灵活的优势,有望替代传统“规则 + 策略”静态模式。

4.3 云边协同与分布式执行架构

未来自愈系统将采用“中心+边缘”协同架构,中心平台进行全局策略规划,边缘节点具备局部独立决策与控制能力,提升整体系统的响应速度与鲁棒性。

例如,在局部孤岛运行场景中,边缘节点可在主站失联时独立完成供电重构,增强电力系统抗冲击能力。

4.4 标准化建设与管理机制优化

为提升系统推广效率,未来需加快制定自愈系统的标准化体系,涵盖设备接口、控制逻辑、数据格式、安全通信等方面。同时,建立适应新型系统的运维体系与监管机制,确保自愈技术长期稳定运行。

结论

智能电网背景下,电力系统自愈技术作为保障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核心技术之一,正从理论研究走向大规模实际应用。通过整合感知、通信、控制与人工智能等技术,自愈系统已展现出故障响应快速、供电恢复高效、运行成本可控的优势。

未来,自愈技术将进一步向智能化、自主化、分布化方向发展。推动信息基础设施完善、智能算法优化与跨区域协同机制建立,将是提升电力系统自愈能力的关键路径。结合国家数字化能源战略,自愈系统将为构建“安全、绿色、高效”的现代化电力系统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高志强, 王颖. 智能电网中电力系统自愈控制研究综述[J].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2020, 48(1): 14-19.

[2] 李伟, 周婷. 电力系统自愈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 电力自动化设备, 2021,41(3): 1-7.

[3] 陈浩, 张莉. 基于人工智能的配电网自愈控制研究进展[J]. 电网技术, 2022,46(8): 2635-2641.

[4] 刘磊, 赵宇. 电力系统故障快速隔离与自愈恢复技术探析[J]. 南方电网技术,2023, 17(4): 58-64.

[5] 朱明, 黄涛. 智能电网自愈控制系统结构与关键技术研究[J]. 继电器, 2021,49(6): 13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