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郭锦
四川省石棉县希望小学 625400
引言
小学数学是学生数学思维启蒙的关键阶段,然而传统教学中“重知识灌输、轻探究过程”的模式,易导致学生机械记忆公式、难以理解数学本质。西师版小学数学教材立足小学生认知规律,编排了大量贴近生活的情境,为问题导学法的应用提供了天然载体。但当前部分教师在应用问题导学法时,存在“问题设计零散无逻辑”“课堂探究流于形式”“评价仅关注解题结果”等问题,未能充分发挥该方法的育人价值。基于此,本文结合西师版教材具体内容,从“设计—实施—评价”全流程拆解策略,旨在让问题导学法真正落地课堂,助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一、梯度化问题设计:锚定教材重难点,搭建思维阶梯
问题是问题导学法的核心,“梯度化设计” 需紧扣西师版教材知识脉络与学生认知,通过 “旧知唤醒 — 探究突破 — 应用迁移” 的递进问题链突破重难点,此策略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支撑。以西师版二年级上册 “5 的乘法口诀” 为例,其核心是理解口诀推导而非机械背诵,避免直接提问 “5的乘法口诀有哪些”,结合教材 “算一算、填一填” 情境,可设计 “三层问题链”。
1.旧知唤醒类问题:“1 只手 5 根手指,2 只手的手指数量可以用‘ 5+5 ’表示,那 3 只手呢?4 只手呢?这些加法算式有什么共同点?”
2.探究突破类问题:“
’可以写成‘ ⋅5×3, ’,那‘5×3’的结果是多少?你能结合手指图,说说‘三五十五’这句口诀是怎么来的吗?”(依托教材直观情境,引导学生从“加法”向“乘法”过渡,理解口诀的推导逻辑);
3.应用迁移类问题:“教材‘试一试’中,5 辆玩具车,每辆 5 元,一共需要多少元?你能用上‘五五二十五’这句口诀解决吗?如果是 6 辆玩具车,你能试着编出‘五六三十’这句口诀吗?”这类问题设计严格贴合西师版教材“直观引抽象、旧知带新知”的编排逻辑,让问题成为串联知识的“纽带”,有效降低学生探究难度,同时培养逻辑思维。
二、互动式课堂实施:依托教材情境,激活探究参与
课堂实施是问题导学法的“落地环节”,需以西师版教材的生活情境为依托,通过“情境启问—小组探问—教师追问”的流程,让学生从“被动听”变为“主动探”,避免“问题提出后仅少数学生回答”的形式化误区。此环节结合**合作学习理论**,通过小组互动深化问题理解,突破教学难点。
以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体积”为例,本节课的难点是“理解长方体体积公式‘长×宽×高’的推导过程”。教材以“计算长方体包装盒体积”为情境,传统教学中教师常直接演示“拼摆小正方体”,学生难以理解“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通过互动式实施可优化教学:
1.情境启问,提出核心问题:展示教材包装盒情境图,提问“我们会用‘数小正方体’的方法算体积,那这个长方体包装盒(长 4cm、宽 3cm、高 2cm ),不用数小正方体,能算出它能装多少个 1cm³的小正方体吗?”(从教材情境出发,将“公式记忆”转化为“算理探究”,激发学生好奇心);
2.小组探问,拆解问题细节:将学生分为 4 人小组,发放教材配套的“1cm³小正方体”“长方体框架”,给出探究任务:
用小正方体拼出长 4cm、宽 3cm、高 2cm 的长方体,需要多少个小正方体?② 小正方体的个数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③ 你能试着总结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吗?”(依托教材学具,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发现规律,教师巡视时针对“个数与长宽高的关联”,追问“如果长增加 1cm,小正方体个数会增加多少?为什么?”);
3.教师追问,深化问题理解:选取 2 组展示拼摆过程,引导全班对比“小正方体总个数=每行个数× 行数 × 层数”与“长方体体积=长 × 宽×高”的对应关系,再结合教材“议一议”环节,提问“如果长方体的高变成 3cm,体积会怎么变?这说明体积与哪个量有关?”(从“推导公式”延伸至“公式本质”,深化学生对“体积是空间大小”的理解)。
此过程中,西师版教材的情境为问题提供了真实背景,小组探究让每个学生都参与问题解决,真正实现“以问题驱动互动,以互动深化思维”。
三、闭环式评价反馈:聚焦问题解决,完善教学改进
问题导学法的效果需通过“评价—反馈—改进”形成闭环,传统“纸笔测试”仅能评价“会不会做题”,而“闭环式评价”需结合西师版教材内容,从“问题解决过程”“思维方法”“合作能力”等维度综合评价,既关注结果,更重视过程。此策略以**形成性评价理论**为支撑,通过评价诊断问题,优化后续教学。
以三年级下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中“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除尽)”为例,本节课的难点是“理解笔算除法中‘十位商写在十位上’的算理”,可设计“三维评价体系”:
1.过程性评价:跟踪探究细节:课堂中用“观察记录表”记录学生表现,如“是否能从教材‘分桃子’情境(48 个桃子,平均分给 2 只猴子,每只分多少个)中,说出‘先分 4 篮(每篮 10 个),再分 8 个’的思路”“笔算时是否能解释‘十位商 2 表示 2 个十’”,若学生能结合“分物过程”说明算理,在“算理理解”维度记“优”;
2.实践性评价:检验应用能力:结合教材“实践活动”环节,设计“分书本”任务:“66 本数学书,平均分给 3 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多少本?请写出笔算过程,并说说每一步的意思”,评价学生“能否将生活问题转化为除法问题”“笔算步骤是否规范”,若学生能画出“分物示意图”辅助解释,在“思维方法”维度加分;
3.互动性评价:促进反思改进:单元结束后,组织“问题交流会”,让学生自评“解决除法问题时,我最容易出错的是哪一步?”,再互评“他在讲解‘十位商的位置’时,是否清晰?”,教师结合评价结果,针对普遍存在的“十位商写在个位上”的错误,在复习课中设计“错题辨析”问题,优化后续问题设计。
这种闭环式评价既贴合西师版教材“注重实践应用”的特点,又能及时发现教学漏洞,让问题导学法在“评价—改进”中不断优化。
结束语
问题导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需以“梯度问题”锚定西师版教材重难点,以“互动实施”激活学生探究热情,以“闭环评价”完善教学流程。本文通过西师版不同年级、不同领域的实例,证明该方法能有效打破传统教学局限,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培养数学思维与核心素养。未来教学中,还可结合信息技术,进一步丰富问题情境,让问题导学法与西师版教材的融合更深入,助力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提升。
参考文献
[1] 王颖霞. 西师版小学数学“数与代数”教学中问题导学法的实践[J]. 小学数学教育, 2023(16):38-40.
[2] 陈丹. 核心素养导向下问题导学法在西师版五年级“图形与几何”中的应用[J]. 教学与管理,2024(02): 88-90.
[3] 江永怀. 问题导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的评价策略——以西师版三年级“除法”为例[J]. 基础教育参考, 2023(19): 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