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视域下乡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改进策略
廖小明
徐闻县锦和中学 广东 湛江 524133
引言:当今世界科技跃迁不断催生价值冲击,国家现代化建设进程对公民政治认同与法治思维提出更高诉求,而乡镇青少年处于社会结构变动与价值观快速重构的交汇点;新课标以“理想、本领、担当”的全新人材画像统摄课程目标,强调学生能够在真实生活场景中理解权利义务、内化道德规则、践行社会责任。若乡镇学校仍停留在以教材讲解替代情境体验、以机械刷题替代深度思辨的旧式课堂,课程改革便难以落地,有必要基于新课标精神对乡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进行体系化改进,并在改进进程中充分考虑区域文化土壤、师资水平、社区资源与学生生活现实,构建切实可行又富有生命力的实践路径。
一、教学目标的本土化阐释
(一)新课标核心素养与乡镇学生发展需求
新课标以政治认同、法治意识、道德情怀、公共参与几大核心素养为主干,乡镇学生虽贴近基层社会治理现场,却容易因信息壁垒忽视宏观制度理念;教师需要将国家宏图与乡村振兴故事衔接,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宏观主题置于学生家乡议事会、村民代表大会等熟悉场景之中,通过类比与映射帮助学生感知国家治理模式与家乡治理逻辑的同构关系,让抽象制度在可感知的情境中具象呈现,从而实现价值认同的情感升温。
(二)价值观生成的情景化指向
乡镇学生的道德情感与价值判断深受邻里交往与乡俗礼仪熏陶,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把乡土伦理与国家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联结,例如,以当地敬老节、农忙互助等传统礼俗为支点,引导学生在考察礼俗沿革的同时辨析“互助”与“契约”在现代法治社会的边界关系,以长句叙事串联历史沿革、现实问题、法律规范与未来愿景,促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渐进渗透。
二、教学内容的整合与再造
(一)单元主题群的重构
教材结构由原“三层级”简化为“课—框”双层,但单元内涵更聚焦核心概念。乡镇教师可依托“成长的时空”整合旧有友谊、师长、集体主题,通过项目式任务将“家庭情感”“师生关系”“集体归属”串成“我与社会共同成长”主题群;同时结合新增加的《追求美好人生》,让学生在梳理人生目标时探究乡村振兴背景下个人成长机会,将个人理想、本领、担当与本土需求对接,完成教材重组与区域议题嫁接。
(二)地方文化元素的深耕
乡土文化蕴藏丰富的道德资源与法治实践样态,教师应对地方文化进行二度开发,例如,将村史馆内关于宗族契约、耕读家训的原始文献嵌入教材“法治与道德”框,对比现代民法典家庭编关于赡养、继承的条款,引导学生在跨时空对照中体验价值演进;再以家乡红色遗址教育为平台,重构“理想信念”学习路径,使内容具备历史深度与现实热度。
三、课堂实践的多维创新
(一)探究式议题设计
解决乡镇课堂学生参与度不足的关键在于问题情境的真实性与复杂度,教师可依据
教材“单元思考与行动”板块组织以“乡村垃圾分类立法建议”“校园交通安全微条例”之类的公共议题,让学生担任“村民代表”或“学校法治委员”,查阅资料、实地调研、拟写提案并进行情景辩论,借此建构决策、协商、法治的多重体验。
(二)生活化案例驱动
与城市学生相比,乡镇学生更容易接触家庭农事、集镇交易、乡风评议等生活片段,教师可改编“小小农场主”劳动课程所用田园管理案例,把“土地承包合同”“农产品网络销售纠纷”转化为课堂案例,通过角色扮演和情境模拟使学生在劳动体验与法律思辨间往返,在长句链条中呈现“事实—规则—利益—价值”分析框,提升讨论深度。
四、实践活动与社区协同
(一)校内外劳动与法治实践资源联动
乡镇学校通常背靠耕地林区或乡企工厂,可在春播秋收时段组织法律保护主题劳动日,学生在指导下完成耕作体验并研读《农村土地承包法》相关条款,再结合“小小工程师”课程制作智能灌溉示范装置,最终将劳动成果展示给社区,形成劳动教育、科技创新与法治素养三线融合的立体平台。
(二)文化节与主题日深度融合
乡镇文化节、民俗日为道德与法治教育提供天然舞台,可在传统庙会期间开设“乡规民约与现代法治”微展览,学生既展示家族家训翻译作品,也通过情景剧呈现现代法律纠纷调解,社区长者与司法所工作人员共同担任评议嘉宾,使课堂外部延伸成为公共对话空间,学习与生活无缝衔接。
五、评价体系的多元互补
(一)过程记录与表现档案
新课标强调过程化评价,乡镇教师可借助拍照、短视频、学习札记等方式记录学生参与议题讨论、劳动体验、社区服务的全过程,再把材料汇入个人成长档案,以“自评—同伴互评—教师专业评价”三线交汇的长句式叙述,助力学生在反思中确认优势与短板。
(二)跨主体协作反馈
家长、社区代表、司法所人员可联合学校组建“乡村法治德育导师团”,通过观摩课堂、旁听辩论、共评项目成果等形式对学生表现进行多维反馈;导师团意见由教师整理为综合评语后纳入学期成绩报告,让学生在真实社会评价中体悟公共责任。
结束语:
乡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只有深入对接新课标核心理念,扎根本土文化语境,借助社区资源与数字技术,才能让法治精神与道德情怀真正融入学生日常生活;目标本土化、内容再造、课堂创新、实践协同、评价互补与师资赋能相互支持,共同构成可持续的实施生态,这一生态一旦形成,便会在乡镇教育的沃土中孕育出既具家国格局又具家乡情怀的新一代“三有新人”。
参考文献
[1] 王彩.“让学引思” 理念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路径探索[J]. 华夏教师,2024,(31):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