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传统文化资源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情理课堂的构建路径

作者

张成友 海晨 王莉

重庆市荣昌区万灵镇二郎完全小学 邮编:402460; 重庆市荣昌区古昌镇中心小学 邮编:402460; 重庆市荣昌区棠香小学 邮编:402460

对于小学生而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其接受德育的只要途径,只在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治观念,促进其塑造正确的三观和健全的人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对国人意义重大。将传统文化资源融入到小学道德与法治情理教学课堂,能是学生在学习道德理念时,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树立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使其成为坚定的中华文化继承者和弘扬者,推动中华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笔者结合多年小学道德与法治实践教学经验,从利用传统文化创设生动教学情景等三个层面探究有效的构建路径。

一、以传统节日文化创设情境活动,实现情感共鸣与价值内化

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生产生活中留存下到的文化,承载者中华民族的情感记忆和价值观念,代表了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愿景。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情理课堂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教师可以传统节日文化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具有真实性的教学情境中感受节日文化,理解其背后所代表的中华文化内涵,感受其独特魅力,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具体而言,在《我们的节日假》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系统地了解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理解中秋节的文化内涵。在教师播放的有关“中秋月圆”的主题视频中,学生可看到中秋节的起源、发展演变历史和现代人民的中秋节庆祝方法,如吃月饼、赏月和听长辈讲与月亮有关的故事等。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了解中秋节的有关文化内涵,再联系其过中秋节的实际经历,容易对该部分知识内容产生情感共鸣,理解团圆的意义,将感恩亲情内化为生活实践,有效培养其家庭责任感。

二、运用历史人物典故设计问题,培育理性思辨与法治意识

历史典故中包含着中华众多代表性的道德模仿人物事迹,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璀璨明珠,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观念具有重要意义。历史典故的内容丰富,既有彰显为人处世之法的,又有体现家国情化和法治思想的,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提供了优质的拓展教学资源。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依据教材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选择合适的道德典故,并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意义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理性啊分析,理解典故中所包含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思想,促进学生理性思辨和法治意识的形成。

具体而言,教师在《我们的守护者》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理解法治思想和培养其理性思辨能力,可在课堂中引入相关历史典故,并结合典故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例如,在教学中,引入“公休拒鱼”和“喻茂坚秉公执法”的典故,用生动的语言向学生分别讲解这两个典故的内容,前者是相传在公休仪担任鲁国宰相时,有人为了找他办事送他鲤鱼,但是他却坚守法律规范,将鲤鱼退还的故事,后者是万灵历史名人喻茂坚在担任陕西巡抚时,在调查总兵李隆教唆下属杀害原巡抚许铭一案时,不惧强权,秉公执法,将权势极大的李隆绳之以法的故事,使学生理解历史典故内容,激发其思考兴趣。接着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公休仪拒绝鲤鱼和喻茂坚秉公执法的原因吗?从这两个历史典故中,我们又能学到哪些与个人品德和法治思想有关的精神品质呢?”,引导学生思考公休仪和喻茂坚身上坚守法律的精神品质,使其在辩证思考中,培养良好的法治意识。

三、通过传统艺术组织实践创作,达成知行合一与责任担当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情理课堂教学中,为了促进学生将所学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思想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培养其责任担当意义,教师可从传统艺术实践创作活动入手。借助这种以传统艺术为主题的实践创作活动,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道德理念和法治观念,并将其更好地内化为其生活实践。传统艺术承载者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形式多样,如剪纸、书法和戏曲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载体。在情理课堂构建过程中,教师需结合具体的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组织生动有趣的传统艺术实践创作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艺术创作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使其增加文化认同,并将这些传统艺术文化中包含的道德观念转化为实践行动,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其文化传承意识和文化创新意识的形成。

具体而言,教师在《我们的衣食之源》情理课堂教学中,教师需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学生理解食物的来之不易,需尊重这些劳动成果,珍惜粮食,节约资源。为了使学生将纸面的道德观念践行到实践中,教师可创设“尊重劳动”的主题传统艺术创作实践活动,要求学生以剪纸这种传统艺术形式,将主题展现出来。在学生创作之前,教师需可借助多媒体视频,为学生播放不同行业的劳动视频,如农民伯伯在田间插秧、工人在车间帮运生产物资等,使学生理解社会中代表性的含义劳动内容,为剪纸奠定基础。借助剪纸创作这种传统艺术形式,不仅能使学生了解剪纸这门传统艺术,还能使学生在剪纸过程中感受劳动的价值,培养其尊重劳动的优良品质。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将剪纸过程中所学生和理解的“尊重劳动,珍惜劳动者的果实”转化为行为实践,能有效培养其社会责任意识,达成知行合一。

总之,中华传统文化内容丰富,蕴含着许多道德观念和法治思想,将传统文化资源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情理课堂中对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和法律意识具有重要意义。从具体的构建路径来看,首先,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设备,以传统节日构建生动教学情境,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其次,应用历史典故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历史典故中所包含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思想,培养其理性思辨的能力;最后创设传统艺术的实践创作活动,使学生在传统艺术创作中理解道德观念和法治思想,并逐渐内化为生活实践。

参考文献:

[1]沈妙娟.传统文化资源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情理课堂的构建路径[J].读写 算,2025,(16):127-129.

[2] 陈志高.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考评一体化课堂构建路径探析[J]. 天津教育,2025,(07):110-112.

[3]龚丽燕.浸之润之:明理养德修身践行——小学道德与法治浸润式课堂的构建路径[J].学苑教育,2023,(07):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