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提质视角下古诗词音乐教学与文化传承融合机制研究
牛欣雨
唐山师范学院
一、引言
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载体,其韵律美、意境美与情感美,天然与音乐艺术相通。《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提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文化传承融入艺术教学全过程”。然而当前古诗词教学多局限于语文课堂的文本解读,音乐教学中对古诗词的运用也常停留在“谱曲演唱”的浅层层面,二者缺乏深度协同,导致文化传承流于形式,教学提质效果不佳。
协同提质理论强调通过不同系统、要素的有机联动,实现“ 1+1>2' ”的整体效能提升。将该理论引入古诗词音乐教学,探索其与文化传承的融合机制,既能破解单一学科教学的局限,又能让学生在“诵-唱-悟”的过程中深化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认同,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二、协同提质视角下二者融合的核心逻辑
古诗词音乐教学与文化传承的融合,本质是“教学提质”与“文化传承”两个目标的协同——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掌握古诗词的艺术特质与音乐表现技巧,同时实现文化知识的传递、文化情感的培育与文化精神的内化。其核心逻辑体现在三个层面:
(一)要素协同:打通“文”与“乐”的壁垒
古诗词的“平仄”对应音乐的“节奏”,“意境”对应音乐的“旋律与配器”,“情感”是二者共通的核心。教学中需打破语文与音乐学科的界限,将“文本解读”与“音乐创作/演唱”结合,如讲解《枫桥夜泊》时,先通过语文分析“月落乌啼”的意境,再引导学生用舒缓的旋律、钢琴的音色表现“江枫渔火”的静谧,让“文”的内涵通过“乐”的形式具象化,实现要素间的互补增效。
(二)目标协同:兼顾“能力培养”与“文化认同”
协同提质的核心是目标的统一。古诗词音乐教学的显性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文本理解能力、音乐表现能力,隐性目标是传承“家国情怀”“人文精神”等文化内核。例如教学《岳阳楼记》改编的歌曲时,不仅要指导学生把握“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节奏起伏,更要通过旋律的激昂与低沉,引导学生体会范仲淹的忧乐精神,让能力培养与文化认同同步推进。
(三)过程协同:实现“认知-体验-内化”的闭环
文化传承不是单向的知识灌输,而是“认知-体验-内化”的过程。古诗词音乐教学需通过“文本诵读(认知)-音乐创作/演唱(体验)-情感共鸣(内化)”的协同过程,让学生从“知道”古诗词的内容,到“感受”其情感,再到“认同”其承载的文化精神。例如教学《静夜思》时,先让学生诵读理解“思乡”主题,再尝试用古筝、二胡等民族乐器创作片段,最后分享自己的思乡经历,让文化情感自然内化。
三、古诗词音乐教学与文化传承的融合机制构建
基于协同提质逻辑,结合教学实践,可从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四个维度构建融合机制,形成完整的教学闭环。
(一)目标协同机制:分层设定“三维目标”
以“文化传承”为核心,整合语文与音乐学科目标,设定“知识-能力-文化”三维目标,确保教学方向统一:
1.知识目标:掌握古诗词的格律、意象(语文),理解音乐的节奏、旋律与情感表达的关系(音乐);
2.能力目标:能准确诵读并分析古诗词意境,能通过演唱或创作表现古诗词情感;
3.文化目标:认同古诗词承载的家国情怀、人文精神,形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例如教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知识目标为“理解‘但愿人长久’的意象与歌曲的大调式特点”,能力目标为“能完整演唱并调整音色表现思念之情”,文化目标为“体会苏轼的豁达胸怀与中国‘和’文化”。
(二)内容整合机制:构建“双学科融合”内容体系
打破学科壁垒,从“文本选择-内容重组”两方面整合教学内容,让古诗词与音乐深度结合:
•文本选择:优先选取韵律感强、情感鲜明、文化内涵丰富的古诗词,如唐诗中的绝句、宋词中的豪放派与婉约派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声声慢》等);
•内容重组:将语文的“意象分析”与音乐的“音响设计”结合,形成“文本解读 + 音乐适配”的内容模块。例如讲解《送元二使安西》时,语文模块分析“柳”“酒”的送别意象,音乐模块设计用笛子(表现离别惆怅)、缓慢节奏(表现不舍)的伴奏方案,让内容服务于文化传承与能力培养。
(三)方法创新机制:运用“多元协同”教学方法
结合学生认知特点,创新“诵-创-演”结合的教学方法,强化学生的参与感与体验感:
1.诵读与音乐结合:采用“配乐诵读”形式,让学生根据古诗词情感选择背景音乐(如《春江花月夜》配古筝曲),在诵读中感受“文”与“乐”的韵律共鸣;
2.创作与体验结合:开展“古诗词谱曲”活动,引导学生用简单的旋律(如五声音阶)表现古诗词意境,如为《春晓》创作轻快的旋律,为《登高》创作低沉的旋律,在创作中深化对文化情感的理解;
3.表演与展示结合:组织“古诗词音乐情景剧”表演,让学生通过演唱、舞蹈、朗诵结合的形式呈现古诗词,如表演《木兰诗》时,用激昂的音乐、刚劲的动作表现“替父从军”的豪迈,让文化精神通过表演外化。
(四)评价闭环机制:建立“多维协同”评价体系
传统教学评价侧重“结果”(如是否会背诵、会演唱),融合机制需构建“过程+结果”“知识 .+ 文化”的多维评价体系,确保协同提质效果:
•评价主体:由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同伴互评组成,全面反映学习效果;
•评价内容:包括“知识掌握”(如古诗词意象分析)、“能力表现”(如演唱或创作水平)、“文化认同”(如是否能表达古诗词承载的情感);
•评价方式:采用“档案袋评价”,收集学生的诵读录音、创作乐谱、表演视频,动态记录学生的“认知-体验-内化”过程,避免文化传承评价的虚化。
四、结语
协同提质视角下,古诗词音乐教学与文化传承的融合,不是简单的学科叠加,而是通过“目标协同-内容整合-方法创新-评价闭环”的机制,让“文”与“乐”相互赋能,让文化传承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体验”。这一机制既符合美育与文化教育的发展需求,也为解决当前古诗词教学中“重形式、轻内涵”的问题提供了路径。未来需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语文与音乐教师的协同备课,开发更多融合型教学资源,让古诗词音乐教学真正成为文化传承的有效载体,助力学生形成深厚的文化素养与民族认同。
项目名称:协同提质背景下古诗词音乐教学与文化传承共进探究,项目编号:2025JGYB193
负责人:牛欣雨
项目类别:教学建设专项教研教改一般项目
作者:牛欣雨
作者简介:牛欣雨(1993-),身份证号:130225199311113343,女,汉族,籍贯:河北唐山,单位:,学历:博士研究生,职称:讲师,研究方向:声乐表演艺术(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