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集体绘画在职业学校美育中的实践研究

作者

祁卓玛

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职业教育中心,青海西宁,811600

、职业学校美育的现实困境与价值重构(一)中职学生的成长痛点:从“学习受挫”到“价值迷茫”

我校作为湟中区唯一一所中职学校,招收的学生大多在义务教育阶段存在不同程度的学习挫折经历。以2023 级学生为例,入学时约 67% 的学生认为“自己不擅长学习”,42% 的学生对未来职业方向感到迷茫。这种自我认知偏差集中体现在课堂参与度低、实践技能学习动力不足等方面[1]。

(二)传统美育的功能局限:割裂“审美”与“实践”

职业学校美育长期存在实践教学侧重技能训练而忽视情感表达的问题。2023 年教学调研显示,78%的学生认为“现有美术课程更像技能培训”,仅有 23% 的学生能在作品中主动融入个人想法[2]。这种割裂使得美育难以真正触及学生的心灵成长。

(三)职业教育美育的独特定位:培养“有温度的技术技能人才”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职业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职业学校美育要“强化实践体验,注重与专业教育相融合”[3]。我校立足专业特点,认识到职业教育美育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创中悟”,既掌握专业所需的审美能力,更在过程中重塑自信、培育工匠精神。

二、集体绘画:职业学校美育的创新载体与实践路径

(一)项目缘起:从“个体创作”到“集体叙事”

2024 年初,我校启动“参与性集体绘画”课题研究,核心模式为:以班级或跨专业班级为单位,将完整画作拆解为数百个网格单元,每位学生负责其中 1-2 个小格的绘制,最终拼接成巨幅作品。例如,2024 年秋季学期,平面设计专业与美术艺考班合作完成《雪豹凌霜》,学生需先共同研究本地雪豹元素,再分工绘制不同纹样。

(二)实践框架:“三阶递进”的育人模型

1. 技术奠基阶段(第1-3 个月):在“规则约束”中建立秩序感。例如,建筑装饰专业学生在绘制《城市建筑群》时,需精准控制线条比例。

2. 协作深化阶段(第 4-6 个月):引入跨专业合作机制,培育共同体意识。例如让平面设计专业和建筑装饰专业同学共同去完成一幅画。

3.创意迸发阶段(第7-12 个月):逐步开放创作自主权,唤醒学生主体性。2025 年春季,各专业学生自主策划《我的未来职业场景》主题绘画:幼儿保育专业绘制“理想中的幼儿园教室”,平面设计专业设计“虚拟直播间场景”,建筑装饰专业构建“绿色智能家居空间”。在《智能幼儿园》作品中,学生不仅描绘了 AI 晨检机器人、互动投影墙面等设施,更在角落画出自己作为教师与孩子游戏的场景。

(三)成效显现:从“数据追踪”到“质性改变”

第一,通过问卷追踪(覆盖 386 名学生,有效回收率 96.5% )与教师观察,发现显著变化:第二,自信心提升:认为“自己在集体中有价值”的学生比例从 31% 提升至 79% ;第三,学习能力重构: 65% 的学生表示“学会了在团队中倾听与沟通”;第四,专业融合深化:学生平均掌握2-3 项其他专业的基础技能[4]。

三、集体绘画在职业学校美育中的多重角色(一)作为“心理疗愈场”:重建自我认同

职业学校学生常因学业挫败形成“低自我效能感”,而集体绘画提供了“去标签化”的成长空间。在《十二生肖》创作中,曾有学生因画错格子而懊恼,团队成员却开玩笑说:“你的‘马虎龙’反而让这幅画更有个性。”这种包容的氛围让学生意识到:“不完美也是集体的一部分”。心理咨询室跟踪发现,参与课题的学生在“人际敏感”“焦虑情绪”等维度的得分平均下降 23%[5] ,部分学生从“害怕犯错”转变为“主动尝试”。

(二)作为“技能融合器”:培育职业素养

职业教育强调“一专多能”,集体绘画成为天然的跨界平台。例如,平面设计专业学生使用 PS 软件绘制线稿时,需参考建筑装饰专业学生提供的空间透视建议[6]。幼儿保育专业学生为画作编写故事,间接提升了学前教育所需的语言表达与叙事能力。这种“专业边界消融”的实践,让学生提前体验真实工作场景中的团队协作。

(三)作为“文化传送带”:厚植本土情怀

我校地处河湟文化核心区,集体绘画成为传承地方文化的载体。学生在绘制《河湟民居》《塔尔寺》等作品时,需实地调研传统建筑的砖雕纹样、彩绘配色,增强了文化认知与服务地方的责任感。

(四)作为“生活连接点”:培育工匠精神

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服务生活、创造价值”。集体绘画项目鼓励学生关注真实需求:为校园食堂设计文化墙、为工作室产品设计包装图案。2025 年初,平面设计专业同学参与校内学生创业实践平台“艺间手作”工作室合作,为青海萌趣系列创意摆件设计包装,学生们反复打磨配色方案,最终作品被工作室采纳并投入生产。这种“从课堂到市场”的转化,让学生深刻理解“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四、反思与展望:构建“大美育”生态系统

(一)现存问题

当前实践仍面临挑战:部分教师对“美育与专业融合”的理解停留在形式层面;集体绘画的评价体系有待细化;材料成本与课时安排的矛盾逐渐凸显[6]。

(二)优化路径

1.课程化建构:将集体绘画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职业场景创意绘画》校本课程,对接幼儿保育“儿童插画设计”、平面设计“商业插画”等岗位需求。

2.立体化评价:建立“过程性评价(参与度、协作能力)+成果性评价(作品创意、专业技能)+发展性评价(自信心提升、职业认知变化)”的多元评价体系,引入学生自评、团队互评、企业导师评价。

3.社会化延伸:与校内学生创业实践平台“艺间手作”DIY 创意验证工作室共建“美育实践基地”,将学生作品转化为文创产品(如非遗帆布包、校园文化周边),形成“创作—展示—应用”的闭环。

结语

集体绘画作为一种“低门槛、高参与、强联结”的实践形式,为中职学生打开了一扇自我发现与成长的大门。它证明:即使是曾被视为“学困生”的中职学生,也能在集体创作中展现才华、收获认同,进而重新定义自己的学习能力与职业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明.中职学生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23,12(3):45-50.

[2]张华.职业学校美育现状与改革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15(4):78-82.

[3]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职业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Z].2022.

[4]刘伟.团队协作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影响[J].教育科学,2024,8(5):67-71.

[5]陈芳.艺术疗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心理研究,2024,6(1): 34-38.

[6]周涛.职业学校美育课程建设研究[J].教育探索,2024,11(6):102-106.

姓名:祁卓玛(1978.7-),女,本科,讲师,研究方向:教育教学改革及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