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生产中的智能监控与自动化控制系统
姜雪玲
身份证:510722199005038567
摘要:化工生产过程具有连续性强、控制变量多、反应条件严苛等特点,对监控系统和自动化控制技术提出了极高要求。随着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智能监控与自动化控制系统广泛应用于化工生产流程之中,实现了对关键工艺参数的实时感知与动态调整,显著提升了生产安全性、效率与资源利用水平。本文围绕系统结构、关键功能模块及其在实际化工场景中的典型应用,探讨其技术原理与运行机制,为推动化工企业的智能化转型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智能监控;自动化控制;化工生产
一、智能监控与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结构构成
(一)系统感知层的多维信号采集与融合
化工智能控制系统的感知层以工业级传感器为基础,分布式部署于生产线各关键节点,实时采集温度、压力、流量、液位、PH值等重要工艺参数。为保障数据的精度与稳定性,感知层采用抗干扰能力强的传感元件,结合高频率采样机制及本地滤波算法,对原始信号进行实时预处理。感知设备之间通过工业无线网络组成低延迟的数据传输链,实现工艺状态的高效感知与同步更新。系统通过融合多个维度的数据源进行综合判断,确保监测结果的完整性与准确性,为后续控制逻辑的执行奠定数据基础。
(二)控制决策层的逻辑模型与智能算法部署
控制决策层是整个系统的核心模块,通过工业控制器实现指令的精准输出。系统不仅基于固定逻辑控制模型,还融合神经网络、模糊逻辑、自适应算法等智能方法,对复杂工艺过程进行预测与动态修正。控制层具备对异常波动的自动识别与响应能力,能够实时修正设定点或执行设备调度。在实际应用中,该层与感知层、执行层紧密配合,通过闭环反馈机制持续优化运行参数。在控制任务执行过程中,系统能基于当前生产状态做出最优决策,有效避免参数漂移带来的质量波动与安全风险。
(三)数据管理层的远程监控与信息集成能力
数据管理层通过构建基于SCADA架构的人机交互界面,将生产现场的实时状态、报警信息与历史趋势集中呈现。系统支持跨平台远程访问功能,管理人员可在外部终端查看当前工艺进程或调取历史运行记录。通过与ERP、MES系统的数据交互,实现生产管理、库存调度与质量分析的集成联动,打破信息孤岛,提高管理效率。该层对采集到的数据采用冗余备份与时间序列管理方式,确保数据长期可追溯、可分析。在故障预判与优化改造方面,数据管理层提供了重要的决策支撑作用。
二、智能监控与自动化控制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实践
(一)在高危化学品反应过程中的安全控制强化
高危化学品反应过程中常伴随着强放热、高压、易爆、有毒等危险性特点,对生产控制系统的精度和响应速度提出了极高要求。通过在关键反应节点布设高精度温压传感器与化学成分分析仪,系统能连续捕捉到工艺参数的微小波动,识别异常趋势并发出预警信号。监控系统中嵌入的智能分析模块能自动判定数据偏离的类型与可能成因,并快速联动执行系统启动紧急处置程序,如停泵、泄压、强制冷却等操作,避免事故扩大化。对比以往依赖人工巡检的模式,智能系统不仅提升了安全监控的覆盖面,也大幅缩短了响应时间。在异常事件后的数据追溯方面,系统提供完整的报警记录与工况曲线,有助于事后分析与安全制度优化。通过构建多层级预警与响应机制,系统显著增强了化工装置在复杂工况下的本质安全控制能力。
(二)在连续化工艺流程中的协同调控实施
连续化生产在现代化工企业中已成为主要工艺模式,其各个流程单元之间的状态相互依赖、紧密耦合,对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联动调度能力提出了挑战。系统通过对各关键节点之间的传输时延、反应平衡与物料需求进行建模,实现多变量控制策略的自适应部署。以多段蒸馏系统为例,控制系统通过调节塔底加热器功率与回流比协同调整塔顶产品纯度,维持整体分离效率。系统支持预测控制功能,根据前置单元输出变化提前调度后段设备运行状态,消除延迟造成的波动。在实际运行中,系统根据不同产品规格自动调整参数集合,确保关键指标达标。通过一体化控制平台,企业能够大幅降低物料浪费、减少产品批间差异、提升装置负荷利用率,实现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的双重提升。
(三)在能耗管理与节能降碳中的应用支撑
化工行业作为高耗能领域,能源利用效率直接决定企业成本控制水平与环境责任履行情况。智能控制系统通过对能源使用环节进行细致分析,识别高能耗单元与空转设备,建立以实时数据为基础的能耗监控模型。系统可对锅炉燃烧效率、换热效率、电机负载因数等关键指标进行连续评估,动态调整设备启停策略与运行频率,降低不必要的能耗浪费。在实际操作中,系统利用优化调度算法对多能源系统进行统一管理,实现电、气、热能的耦合利用,提升综合能源利用率。碳排放监控模块支持对工艺单位排放因子的动态修正,结合国家排放标准自动判别是否超标,并通过可视化界面提供碳资产管理建议。在“双碳”目标背景下,智能控制系统不仅助力企业优化能效结构,也为其参与碳交易市场提供数据支撑,推动化工生产走向绿色化、低碳化发展轨道。
(四)在设备维护与运行寿命预测中的应用探索
化工设备长时间运行在高温高压、腐蚀性强的环境中,传统基于周期的维护策略难以满足设备运行的实际需求,容易导致过度维修或故障发生。智能系统通过嵌入状态监测模块,对关键设备运行参数进行长周期采集与建模分析,如泵体振动特征、电机轴承温升、电流波动等,实现对运行状态的动态评估。基于大数据与机器学习技术构建的预测性维护模型,能够判定设备的老化程度、磨损趋势与可能失效时间,为运维人员提供具体的检修建议与更换周期安排。在日常管理中,系统可将维护任务与生产排产计划协同优化,避免生产高峰期非计划停机。在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方面,智能控制平台提供运行数据档案、故障统计与维修记录的整合,为设备选型优化与投资评估提供数据支撑。通过转变传统“被动维修”为“主动干预”,企业能显著提升设备可用率与运行安全性,降低整体维护成本。
结束语:化工生产中智能监控与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广泛应用,不仅推动了生产模式的升级,也强化了过程安全与资源优化管理能力。随着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技术的持续发展,该类系统将进一步实现智能感知、预测性决策与自主优化控制的深度融合,为化工企业打造更高效、更安全、更绿色的未来生产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魏琳琳.化工企业智能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应用[J].化工自动化与仪表,2023,40(02):122-126.
[2]林思远.基于DCS的化工自动控制系统优化研究[J].自动化技术与应用,2023,42(04):5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