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赋能的生命科学转型
郭大江
德勤中国
前言
工业4.0 时代以智能化、数字化为核心特征,正深刻改变全球制造业格局。制药工业作为关乎人类健康的关键领域,在其推动下迎来新一轮转型契机。人工智能技术凭借其强大的数据解析与模式识别能力,已成为加速药物研发、优化生产工艺、提升质量控制水平的重要推动力。然而,在这一进程中,行业也面临数据合规、算法可信度及人才结构等多重挑战。本文立足行业实践,系统分析AI 技术在制药领域应用的具体场景与实施路径,旨在为相关从业者提供技术参考与战略视角,推动行业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1、工业4.0 的核心要素在制药中的应用场景
工业4.0 的核心要素包括物联网、云计算、自动化装备与数据集成技术,这些要素在制药行业中具有广泛而深入的应用场景。物联网技术通过部署传感器网络,实时采集制药设备、环境参数及物料状态数据,为全过程监控提供基础[1]。云计算平台为海量数据存储与复杂计算任务提供支持,尤其适用于多中心协作的研发与生产体系。自动化装备则体现在智能化生产线与机器人操作系统中,能够完成高精度投料、分装及无菌操作等关键任务。在制药这一高度规范的行业中,数据集成技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通过整合生产执行系统、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及企业资源规划系统,实现从研发到销售的全链路数据贯通。
2、AI 赋能的研发环节转型机遇
在工业4.0 框架下,人工智能技术为药物研发带来了多方面的转型机遇。其通过高效处理多维数据,显著缩短研发周期,降低试错成本,提升决策科学性。
靶点发现与分子设计的智能化路径。人工智能技术在蛋白质结构预测、分子生成模型和虚拟筛选中取得了显著突破[2]。例如,基于深度学习的蛋白质折叠预测算法能够快速解析复杂生物大分子的三维结构,为靶点识别提供结构基础。生成式模型可设计具有特定性质的全新分子实体,扩大化学空间探索范围。虚拟筛选则通过大规模分子对接模拟,优先筛选出潜在活性化合物,减少实验验证数量。
图1 基于深度学习的复杂生物大分子的三维结构

(2)临床前研究中的毒理与药效预测。人工智能通过整合体外实验数据与历史化合物信息,构建毒理与药效预测模型,显著降低对动物实验的依赖。这些模型能够识别化合物的潜在毒性风险,并模拟其药代动力学行为,提高候选药物的成功率与安全性。
(3)临床试验设计与人群筛选优化。人工智能技术可分析电子病历、基因组学与影像学数据,实现患者精细分层。通过识别与疗效相关的生物标志物,优化临床试验入组标准,提高试验统计效力与结果可靠性。
(4)药物再定位与个性化医疗。人工智能算法能够在现有药物库中挖掘新的适应症,降低研发风险与成本。同时,结合多组学数据与临床信息,为患者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推动个性化医疗发展。
3、AI 赋能的制药制造与质量管理机遇
人工智能在制药制造与质量管理环节的应用,正推动生产方式向智能化、连续化和高精度方向转型。其通过实时数据处理与模型优化,显著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一致性。
(1)智能化工艺开发与优化。人工智能技术可通过历史数据和实时传感信息建立工艺参数与关键质量属性的映射关系,实现反应条件的精准预测与控制优化。
(2)质量控制与过程分析技术(PAT)升级。人工智能在实时监测与偏差诊断中发挥关键作用。通过分析光谱、色谱等过程数据,及时识别生产异常并预测质量趋势。
(3)智能供应链与全生命周期追溯。人工智能结合区块链技术可实现药品全流程可追溯,从原料采购到患者使用,确保数据不可篡改与透明共享。
表1 AI 在制药制造与质量管理中的典型应用

4、AI 引领的行业监管与合规挑战
4.1 数据治理与合规性管理带来的挑战
人工智能在制药领域的应用依赖于高质量、大规模的数据输入,然而数据来源的真实性、完整性与合规性已成为行业面临的重要挑战。制药数据通常涉及患者隐私、知识产权及商业秘密,其收集与使用必须符合《药品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及各地区数据保护法规要求[3]。数据存证与审计过程中,如何确保电子数据完整性与ALCOA 原则的一致性,是监管审查的重点。若数据管理出现漏洞,不仅可能导致研发结论失真,还会引发监管审批延迟或否决,严重影响新药上市进程。
4.2 算法透明度与可解释性需求挑战
人工智能模型,尤其是深度学习算法,常被视为“黑箱”,其决策过程缺乏透明性,这在药品评审中构成显著障碍。监管机构如FDA 和EMA 要求申报单位提供充分的算法可解释性证据,以证明模型输出的可靠性与公正性。缺乏可解释性可能导致模型偏差未被识别,进而引发疗效误判或安全风险低估。此外,在质量控制与生产过程中,不可解释的算法输出也难以满足现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阻碍其全面应用。
4.3 人才体系与组织架构转型挑战
人工智能与制药的深度融合要求企业具备跨学科复合型人才,但当前同时精通人工智能技术与药学专业的专家严重短缺。这一人才缺口使得企业在推进数字化战略时面临组织架构调整的难题。传统制药企业以垂直管理为主,而AI 驱动的研发与生产更需要敏捷、跨职能的协作模式。若人才结构与组织能力未能及时转型,将导致技术应用效率低下,甚至引发内部管理冲突,延缓企业创新发展步伐。
5、未来发展方向与对策建议
5.1 技术创新与应用深化
为应对当前技术应用的局限,未来应重点发展多模态数据融合、数字孪生与因果推断等人工智能前沿技术。多模态数据融合可整合基因组、蛋白组、临床表型等多维信息,提升模型预测精度。数字孪生技术能够在虚拟空间中模拟药物生产过程,实现工艺优化与故障预测。因果推断模型则有助于识别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增强AI 决策的科学性与可接受度。这些技术的深化应用将为进一步提升研发成功率和生产质量提供坚实基础。
5.2 监管与标准体系建设
行业需推动建立专门针对AI 在制药应用的技术标准与评价指南,包括数据质量管理、算法验证与模型审计等环节。监管沙盒机制可作为创新技术的试验平台,允许企业在受控环境中测试AI 解决方案,加速其合规化进程。同时,加强国际药品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合作,促进标准互认与政策协同,减少企业全球化运营的合规壁垒。
5.3 企业层面的实践路径
企业应采取循序渐进策略推进人工智能转型,首先在研发或生产的某一环节开展试点项目,验证技术可行性及业务价值。在此基础上,构建企业级数据治理框架,明确数据所有权、使用规范与安全标准。此外,应积极与学术界、技术公司建立跨界合作,共同培养复合型人才,打造与技术发展相匹配的组织能力。
6、结论
本研究系统分析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制药行业转型过程中的核心作用与关键挑战。人工智能在药物研发、生产制造与质量管理中展现出显著效益,包括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与增强产品质量一致性。然而,其广泛应用也面临数据合规、算法透明度及人才短缺等挑战。未来,行业需从技术、标准与组织三个层面协同推进,以实现人工智能在制药领域的全面落地与可持续发展。这一转型不仅将推动企业创新,更将为全球患者带来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邵丽竹.生命科学行业数字化转型实践与思考[J].流程工业,2019,(12):30-35.
[2]崔芳菲.专注创新驱动制药行业数字化转型[J].流程工业,2019,(06):12-14.
[3]崔芳菲.霍尼韦尔赋能生命科学数智化转型,开启新质生产力新纪元[J].流程工业,2019,(06):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