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皮影戏数字化传播与青年文化认同构建研究

作者

孙浚赫 晏浚哲 陆李轩 曹一凡

武汉东湖学院 湖北武汉 430212

一、引言

皮影戏作为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技术方式推广一定程度解决受众老龄化、渠道单一和青年群体认同度低的问题,因此研究数字技术如何开拓皮影戏的传播路径,提升青年群体文化认同程度,同时探索影响其效能的内在因素,对于非遗的保护传承和青年一代的认知启蒙,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在全民关注非遗的今天,科技日进千里,“非遗+科技”定会碰撞出令人惊艳的火花。

二、皮影戏数字化传播的现状与挑战科技与非遗相遇,不是简单的技术赋能,而是关于传统技艺的“再编码”。

1.1 皮影戏数字化传播的现状

皮影戏数字化传播正经历从实体到虚拟的媒介迁移,本质是传统艺术在数字生态中的认知重构。同时,数字媒体技术不仅为皮影艺术注入了新的展示魅力,更为提升观众参与度、培养皮影传承接班人提供了新思路。这不仅是载体转换,更是艺术表达与接受方式的变革。现如今,高清影像、三维建模、VR/AR 等技术突破了物理幕布局限,创造出更绚丽、沉浸的视觉效果,拓展了表现维度。更重要的是,数字平台构建了交互通道。观众可通过互动游戏、数字创作、“云剧场”反馈,传统观众从“观看者”转变为数字皮影“参与者”,深度体验魅力,拉近与青年群体的距离。对于传承,数字化提供了解决方案:珍贵影人图谱、技艺曲牌得以高清存档;在线教学打破地域限制;沉浸式体验激发兴趣,吸引潜在传承者。数字技术正成为连接传统与未来的桥梁,激活皮影艺术的传承。科技不仅有助于保护技艺,更增强了传承的可持续性。

1.2 皮影戏数字化传播面临的挑战

皮影戏数字化传播面临的核心挑战在于艺术特性与数字媒介的适配失衡:其立体操控、动态光影及雕刻细节在现有技术下难以高保真还原,导致数字化常流于表层记录;年轻群体文化认知断层使方言唱腔、慢节奏叙事与现代年轻人消费习惯脱节,碎片化传播更割裂"演-唱-奏"艺术整体性;产业化生态缺失则表现为版权机制模糊抑制创新活力,短期项目制资助难以支撑长效运营。创新突破需聚焦三方面:一是开发"动态数字肌理库",结合AI 动作捕捉与光影算法模拟皮影材质透光特性;二是构建"参与式叙事框架",如设计交互式皮影剧本游戏,让用户通过角色扮演理解传统剧情内核;三是建立"非遗数字合作社"模式,由传承人、技术方、平台共建IP 衍生收益分成机制,实现自我造血。

三、青年文化认同构建的理论框架

科技为非遗提供文化革新“

2.1 文化认同的理论基础

理论范式正经历由静态向动态的转型,这一演进揭示了认同建构过程的动态性特征。当前学术共识倾向于认为,主体在符号互动场域中具有显著的能动性选择空间。霍尔提出的"差异政治"理论阐释了文化认同的本质,即在与"他者"的边界协商过程中持续重构,该理论框架为解析数字原住民运用皮影数字符号进行身份编码提供了理论依据。量化研究数据表明,认同呈现显著的多元化特征。基于社会认同理论的分析显示,接触时长与认同程度呈显著正相关。当Z 世代审美范式与皮影数字元素产生交互时,通过"解构-重组"的"文化拼贴"机制,既实现了文化记忆的传承,又满足了当代青年群体的个性化诉求。批判性话语分析理论指出,数字赋权效应促使认同建构模式发生根本性转变:从传统单向灌输式的非对称传播结构,演变为参与式共创的新型互动范式,从而彻底解构了受众被动性的理论预设。

2.2 青年群体对传统文化的接受特点

青年群体对于传统文化的接受呈现出“碎片化参与、符号化重构、圈层化传播”的特征。张鹏的实证研究显示,Z 世代在通过短视频平台接触传统文化时,呈现出显著的选择性接收倾向。67%的青年更加关注能够转化为社交货币的文化符号,而非完整的叙事 这种接受 为的实质是文化解码权的代际转移——青年将传统元素从原生语境中剥离出来,借助亚文化语法重新组合成身份标识。杨帆进一步指出,青年在抖音上进行的 μE 影戏+电音”二次创作,本质上是一个意义再生产的过程。他们通过弹幕互动形成集体阐释社群,使得传统文化认同从被动承继转变为主动建构。

四、皮影戏数字化传播与青年文化认同的互动机制用科技语言讲好非遗故事

3.1 数字化传播对青年文化认同的影响

数字化传播深刻重构青年文化认同的生成机制, 其核心是参与式文化生态对单向传递模式的替代。研究表明,交互性数字平台通过沉浸体验 离 使文化遗产转化为可操作的"活态文本",推动青年从文化消费者转变 为 使青年通过弹幕协作和二创实践实现文化解码权代际更迭,将 力国家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所述:其以敖鲁古雅鄂温克族服饰为例, 传承中的应用,包括商品生产、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应用,体现了数字化手段对非遗传承的作用,数字技术的应用主体可涉及青年群体。

3.2 青年文化反哺皮影戏数字化传播的路径

青年文化对皮影戏数字化传播的核心路径主要体现为符号重组、社群共创与生态共建这三重机制。研究表明,青年群体通过选取皮影的核心符号,结合国潮风格的设计语言,将其重新构建为游戏皮肤、短视频贴纸等具有社交属性的文化产品,从而实现了文化元素功能层面的转译。在传播方面,弹幕互动与二次创作催生出集体阐释社群。以某一案例为证,用户生成内容的传播效率相较于官方传播提升达 50% ,这有效地消除了大众与非遗文化之间的疏离感。更为深层次的反哺作用体现在经济生态构建上:由青年主导的“数字合作社”模式促使传承人、平台以及创作者三方构建起收益分成机制,同时通过开放数字资源库来激发模块化创作,最终推动文化记忆从静态的保存状态向动态的创新发展进行拓扑转换。

总结:本文剖析皮影戏数字化传播与青年文化认同互构机制:技术赋能上,数字化用 VR/AR 突破限制,搭建交互场景,使青年从观看者变参与者;文化认同上,青年重构皮影元素,实现文化解码权代际转移;双向促进路径上,数字化缩短青年心理距离,青年反哺传播生态,推动收益分成模式,实现文化记忆范式转变与双向闭环。未来,非遗在创新中发展,成果不止于游戏或装置,让古老智慧连接历史与当下,文化扎根科技土壤焕发生机。

参考文献:

[1] 王超,杨志勇.数字艺术助力国家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J].中国民族博览, 2024(3): 102-108.

[2] 王彬.科技为非遗传承传播插上“数字翅膀”[EB/OL].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5 - 05 - 29[2024 - 01 - 01].

[3] 张楠.皮影艺术的数字化传播:媒体技术的运用与效果[J].文化学刊,2025,(06):19-22.

[4] 张鹏. 青年群体传统文化接受的代际差异研究[J]. 中国青年研究, 2023(5): 88-95.

[5] 杨帆. 数字媒介语境下非遗文化的青年重构路径[J]. 现代传播, 2024(2): 10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