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人工智能时代图书馆服务的新方式

作者

胡晓雯

云南省委党校图书馆

人工智能在图书馆的落地,绝不是简单的应用,而是具体的、细分的结合。作为一种新质生产力,人工智能为图书馆的技术模式、管理方法和服务等层面带来了更多的创新可能。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同图书馆融合,未来学习中心、AI 知识库、AI 馆员等数字化不断驱动着知识创造的智能融合,推动图书馆实现系统跃升,为读者带来前所未有的便捷服务。于图书馆可以重塑知识服务的模式,推动图书馆从‘被使用’走向‘被需要’。

一、智能化服务升级

(一)智能编目系统

以往新书到馆后,工作人员需要手动翻页、记录信息,一本接着一本进行分类编目,长时间重复劳动不仅耗费精力,还容易出现分类错误、信息录入偏差等问题。而如今,“采编图灵” 系统让编目工作变得高效且精准,其内置的 AI 模型能深度学习各类图书特征,快速准确地完成分类,就像给每本新书都配备了一位 “智能秘书”,迅速完成建档工作,大大缩短了新书与读者见面的时间。对罕见古籍的分类准确率从人工分编的80% 提升至 98% ,让这些珍贵的古籍能够更准确地被分类、编目,方便读者查找和研究。在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的智能采编中心,2000 册新书正经历一场 “数字化蜕变”:高速扫描仪自动捕捉封面信息,AI 算法 3 秒内完成 ISBN 识别、分类号匹配(准确率 99.2% ),并同步生成标准 MARC 数据。这套 “采编图灵” 系统颠覆了传统 16 道人工工序,将单册图书处理时间从 5 分钟压缩至 3 秒“秒级分编” 成为现实,相当于每天可处理 4000 册新书 —— 较人工效率提升 13 倍,上架周期从 21 天骤降至 10分钟。

(二)智能借阅服务系统

以往,读者借还图书需要在图书馆开放时间内前往柜台排队办理,或者在手机 App上进行繁琐的操作,流程较为麻烦。现在,有了 AI 馆员的语音借还功能,一切变得轻松便捷。读者只需对着设备说出借还指令,“小图” 就能在 3 秒内完成借还操作,无需排队、无需手动输入信息,真正实现了借阅服务的 “秒级响应”,让读者感受到科技带来的高效与便捷。

(三)智能机器人分拣系统

曾经,读者归还图书后,工作人员需手动核对信息,再将图书搬运至相应书架,劳动强度大且找书效率低,读者常常在书架间徘徊许久才能找到所需书籍。现在,机器人分拣网络让图书管理进入 “人工智能” 时代,每本图书的位置都能被精准定位,读者借助手机就能轻松导航至书架旁,快速取书,大大提升了借阅体验 。浙江图书馆之江馆的智能分拣系统如同一个精密的 “图书神经网络”:读者归还的图书经 RFID 识别后,由 AGV 机器人以 1.2 米 / 秒的速度运输至分拣格口,视觉识别系统同步校验书脊信息,分拣准确率达 99.8% 。这套系统每小时可处理 1500 册图书,较人工效率提升 5 倍,更通过三维定位算法为每本书建立 “数字坐标”,读者通过手机导航找书,平均耗时从12 分钟缩短至 2 分钟。

二、服务模式个性化、资源整合与资源共享

(一)个性化阅读服务

在数字化时代,数据就像图书馆的 “隐形财富”,馆员需要学会分析和利用这些数据,通过分析读者的借阅数据,可以发现哪些书籍最受欢迎,哪些领域的知识需求增长迅速,进而调整馆藏结构,优化服务内容。在湖南长沙市图书馆,AI 馆员 “小图” 就像是一位贴心的知识管家,深入了解每一位读者的阅读喜好,为其提供专属的阅读服务 。“小图” 背后是一套强大的数据分析系统,它能对图书馆 200 万条读者历史借阅数据进行深度挖掘。通过分析读者借阅书籍的类别、频率、时间等信息,AI 每周都会为读者生成个性化书单。这份书单可不是随意拼凑,模型根据读者的借阅历史、搜索记录等,分析出他们的阅读偏好,进而推荐出符合口味的书籍,推荐准确率高达 85% ,真正做到了 “投其所好”,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针对性和满意度。

(二)资源整合与资源共享

我们把目光从单个图书馆的智能化升级,拓展到整个图书馆行业,人工智能正引领着一场从 “智能孤岛” 走向 “智慧网络” 的变革,让知识共享的边界不断拓展,编织知识共享的 “数字纽带”。国家图书馆牵头建设的 “全网知识内容集中仓储系统联盟链”,正用区块链技术打破信息壁垒,编织起一张覆盖全国的知识共享网络。目前,3300家县级以上图书馆的 2.3 亿册藏书实现数据互通,这意味着无论你身处繁华都市还是偏远县城,都能通过这张网络,便捷地获取到各地图书馆的丰富资源 。以往,读者想要借阅其他地区图书馆的书籍,往往需要经过繁琐的手续和漫长的等待。现在,馆际互借变得高效、透明,读者能在短时间内借到心仪的书籍,大大提升了阅读的时效性,馆际互借周期从 7 天缩短至 24 小时,这张 “知识互联网” 预计 2025 年覆盖 90% 的公共图书馆,实现 “一卡通行、资源通享” 的智慧化服务网络。到那时,读者只需一张借书卡,就能畅游全国图书馆,随时随地获取知识,让知识的力量在更广阔的范围内传递和释放。

三、馆员角色转型:从 “图书管理员” 到 “智能服务者”

人工智能时代,不仅体现在技术和服务层面,也深刻影响着图书馆员的角色定位。在这场数字化浪潮中,图书馆员的角色正经历从传统资源管理者向知识服务创新者和技术协同者的深度转型。种转型不仅是技术操作能力的提升,更要求馆员具备数据素养、用户需求洞察等 “新核心竞争力”。馆员需要学会分析和利用数据,了解读者的需求和行为模式,从而为他们提供更精准、更贴心的服务。例如,通过分析读者的借阅数据,馆员可以发现哪些书籍最受欢迎,哪些领域的知识需求增长迅速,进而调整馆藏结构,优化服务内容,不断创新服务形式,让图书馆成为读者真正的知识家园。

随着 AI 技术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读者对于掌握智能检索、文献分析等技能的需求日益迫切。读者对图书馆的这些新技术很陌生,都不敢用。图书馆员应为读者提供培训课程,从基础的智能设备使用,到高级的文献数据分析,为读者提供全方位的培训。使读者能更方便地获取知识,提升读者的数字素养,也让图书馆的智能服务能够更好地被读者接受和利用,实现技术与人文的有机融合。

总结:人工智能时代的图书馆服务核心特征可概括为:智能驱动、资源整合、个性适配、开放协同。

参考文献

[1]王世伟.智慧图书馆引论[M ]上海大学出版社.2022

[2]罗颖. 图书馆管理与数字化建设研究. [M]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21

[3]杨新涯.图书馆服务共享[M]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