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躺平”还是“内卷”?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奋斗精神的时代画像及提升路径

作者

周金佩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省深圳市 518172

摘 要:教育高质量发展则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条件。以教育高质量发展为视角,聚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突出问题,基于269份问卷调查研究发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奋斗精神总体上居于中等水平,理性认知、情感认知、行为践行、环境培育得分均高于平均水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奋斗精神存在着显著的群体差异,性别、年级、政治面貌、专业成绩排名、家庭所在地以及是否从事社会兼职,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奋斗精神的影响显著。理性认知、情感认知、行为践行、环境培育对总体奋斗精神影响显著,呈现出显著正相关关系。

关键词:教育高质量发展 奋斗精神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大学生

1 问题提出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宏伟目标,在不同场合和会议中多次发表重要讲话,深入阐述了“奋斗”的重要性,解答了新时代奋斗的意义、对象和方式等关键问题[1-3]。叠加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关注每位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尤其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公平与机会均等问题成为众多学者和专家热议的问题。通过探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奋斗精神,将为教育政策提供重要依据,推动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4-6]。目前,国内对奋斗精神的研究呈现出多学科交叉的特点,研究者试图从社会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不同视角,国内关于奋斗精神的研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逐渐形成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框架,涵盖了文化、心理及社会实践等领域[7-8]。研究方法上,采用文献分析、案例研究和实证调查等手段,注重理论探讨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强调对青年群体的关注与引导,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实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9-10]。

立足教育高质量发展时代背景,青年学生作为新时代的重要建设者和生力军,不仅是未来的希望,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压力,他们的奋斗精神不仅关乎个人成长,也反映了社会公平与教育机会的实现。通过研究这一群体的奋斗精神,可以深入理解他们在逆境中如何坚持追求梦想,探索有效的支持和激励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2 研究设计

2.1 调查对象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深圳市A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与问卷调查。共回收问卷284份,用于统计分析的有效问卷269份,问卷有效率为94.72%。调查对象涵盖不同性别、年级、政治面貌、生源地来源和专业成绩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2.2 研究工具

最终确定量表为理性应对、情感认同、行为践行、环境培育四个维度。每个维度含若干题项,各题项采用自我陈述的方式,采用Likert 5点记分法,每个题项选项从“完全不认同”到“完全认同”,分别计1-5分,M代表分数的平均值,得分越高则表明该方面的认同感更强

2.3 数据分析

剔除无效数据后,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奋斗精神的现状;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不同类型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奋斗精神的显著差异性;运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奋斗精神的影响因素加以解释。通过信度分析和效度分析方法分析调研数据,问卷采用克隆巴赫系数进行信度评估,系数为0.96,问卷题目与选项整体信度良好。KMO值为0.92,大于0.8,问卷结构效度良好,Sig小于0.05,属于显著水平。

3 研究分析

3.1 总体情况

目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奋斗精神总体处于中等水平,行为践行最高,情感认同最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奋斗精神总体评价均值处于中等水平;各维度奋斗精神均值由高到低分别为行为践行、环境培育、理性认知、情感认同,分别为3.75、3.52、3.44、3.40。数据显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关于奋斗精神的理性认知、情感认同、行为践行以及环境培育均居于良好水平,处于五级量表中的非常认同、比较认同之间。

3.2 群体差异分析

为进一步了解不同类别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关于奋斗精神的特征,本研究分别以性别、年级、政治面貌、专业成绩排名等为变量,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不同群体学生的奋斗精神进行差异性分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奋斗精神存在显著群体差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男女生的奋斗精神总体无差异。但在对奋斗精神的理性应对、情感认同维度层面,男生对奋斗认同感显著高于女生,而女生在行为践行上普遍高于男生。大一年级学生的奋斗精神总体高于大二和大三年级。无论在理性认知、情感认同、行为践行,还是环境培育上,低年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奋斗精神的得分都显著低于高年级同学,呈现出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次递减。政治面貌对奋斗精神的认知也存在不同差异。专业成绩在前10%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奋斗精神认同度显著高于成绩在其他区间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但在环境培育维度,各群体的认知差异较大,专业成绩排名在前50%的同学得分最高,专业后50%次之,专业前10%紧随其后,专业前30%最后。(表1)。

3.3 相关分析

理性认知、情感认知、行为践行、环境培育对总体奋斗精神影响显著。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奋斗精神与情感认知、行为践行、环境培育中高度显著正相关,与理性认知显著正相关。由此推断,保持端正的理性认知、积极的情感认知、正确的行为践行以及良好的环境培育,有利于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奋斗精神(表2)。

4 研究结论与发展建议

4.1 研究结论

本研究指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奋斗精神总体上居于中等水平,理性认知、情感认知、行为践行、环境培育得分均高于平均水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奋斗精神存在着显著的群体差异,性别、年级、政治面貌、专业成绩、市内外生源以及是否参加社会兼职,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奋斗精神的影响显著。理性认知、情感认知、行为践行、环境培育对总体奋斗精神影响显著,呈现出显著正相关关系。

4.2 对策建议

一、建立多层次心理辅导体系,助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升奋斗精神。

当问及是否受网络上躺平、摆烂舆论影响时,78.10%表示未受过,但有21.90%表示有受过影响。在调查其奋斗目的时,65%希望改变命运和生活,25%希望实现个人的价值,剩余10%选择为促进社会发展贡献力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高校应建立健全心理辅导体系,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特殊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心理咨询和支持服务。通过组织心理健康教育、励志讲座及团体辅导等活动,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理性认知,增强情感认知与自我效能感,从而提升其整体奋斗精神。

二、优化资源保障机制,建立多元化奖助学金体系,营造良好环境以激励学生奋发向上。

当问及是否有必要培育奋斗精神,接近95%有必要;当问及奖助学金能否激发学习动力,接近95%认为能;98%认同各类各级奖助学金制度除了获得物质帮扶外,还激发了刻苦学习、期望回馈国家的精神。高校应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源保障,设立奖学金、助学金以及学习资源平台,确保其在学习和生活方面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同时,高职院校应积极营造包容、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相互交流和学习,分享奋斗故事与成功经验。通过组织各类主题活动、论坛和比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奋斗目标,使其在良好的环境培育下,更加坚定自己的奋斗信念和努力方向。

三、促进实践与社会参与机会,缩小群体差异,增强奋斗意识。

调查数据显示有26.13%表示自己没有方法去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当问及学校主要通过哪些途径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奋斗精神培育时,65%选择了思想政治理论课,30%选择了第二课堂中融入了奋斗精神(如讲座、主题活动、社团、谈心谈话等),仅有5%在社会实践中融入了奋斗精神。当问及高校奋斗精神培育主要存在哪些问题时,35%认为培育方式方法单一,33%认为培育内容针对性不强, 14%认为社会力量参与不够。学校应积极搭建实践平台,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和实习项目,提供多样化的兼职机会。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获得经济支持,还能提升专业技能、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从而在不同性别、年级和生源背景下缩小奋斗精神的差异性。

参考文献

[1] 李海波.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价值、旨趣及路径[J].高校辅导员,2023,(02):3-8.

[2] 李洪华,戴树根,张紫君.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现状及培育路径[J].社会科学家,2021,(12):160-164.

[3] 王睿.培育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的时代内涵与路径选择[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4,(15):83-86.

[4] 彭菊花,张婉琼.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的重大意义与现实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21):37-40.

[5] 韩璐璐,金昕.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现状与培育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24):32-34.

[6] 沈东.“内卷与躺平”冲击下中国青年奋斗精神的熔铸 [J]. 中国青年研究, 2022, (02): 30-36.

[7] 覃鑫渊,代玉启.“内卷”“佛系”到“躺平”——从社会心态变迁看青年奋斗精神培育[J].中国青年研究,2022,(02):5-13.

[8] 曾献辉.新时代高校青年学生奋斗精神培育[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08):24-28.

[9] 邱国良,詹佳.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培养路径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23,(Z1):41-44.

[10] 熊钰.网络“躺平”现象与青年奋斗精神培育[J].中国青年研究,2022,(02):14-21.

作者简介:周金佩,女,汉族,1996年7月,广东肇庆,硕士研究生,辅导员/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